又是一年開學季,你的暑假作業寫完了嗎? 對很多已經工作的人來說,學生時代拿到新課本、新練習冊的興奮心情可能現在還記憶猶新。今天小布也準備了十本作業冊,只是它們更久遠、更特別,泛黃的紙張里飽含記憶。TA們來自上海十所歷史底蘊深厚的學校,來看看有你的母校嗎? 1849年在徐家匯招收中國兒童開始講學,1850年正式取名為徐匯公學。 1905年2月10日《申報》刊登徐匯公學招生啟事 1931年定名為徐匯中學。坐落在明末大學士徐光啟的故里徐家匯,它在中國教育史上擁有一個特殊的地位,被譽為中國西洋辦學第一校。 民國初期,徐匯公學足球比賽場景 1949年后,徐匯中學獲得新生。1953年6月學校改為市立,并開始招收女生。 1959年,漕溪北路南望。圖右就是徐匯中學老樓,現今東方商廈位置 20世紀60年代,從徐匯中學老樓遠眺肇嘉浜路 1865年,龍門書院在上海縣城廂創立,后相繼改為蘇松太道官立龍門師范學堂、江蘇省立第二師范學校,1927年與江蘇省立商業專門學校等校合并改組成江蘇省立上海中學,實行多科制,1934年遷今址,1949年上海中學改為上海市屬。 1905年3月7日《申報》刊登龍門師范學堂開學的消息 20世紀30年代,位于吳家巷的上海中學牌樓及禮堂 20世紀30年代,上海中學校車 1960年,上海市上海中學學生證及校徽 現今上海中學校園內的龍門樓 ![]() 1874年洋務運動之際,徐壽與友人向中西紳商集資并呈請李鴻章核準撥款,創辦格致書院,位于福州路元芳花園北首。1876年6月22日學校落成,以“格物致知,求實求是”為校訓,旨在使國人“考察西國格致之學、工藝之法、制造之理”的中西合辦學府,是近代中國最早系統傳播自然科學知識、培養科技人才的新型學堂之一。 1874年3月16日《申報》刊登“擬創建格致書院論”。 在格致書院期間,曾經發行刊物《格致匯編》(舊作“《格致彚編》”),自1876年至1892年出版了60期,是近代史上重要的科學類刊物。 20世紀30年代的學校外景 1947年《老上海百業地圖》中標注的格致中學及周邊地區 1949年,學校定名為上海市格致中學,沿用至今。 ![]() 前身是1874年在金陵東路創辦的圣芳濟學院,也稱圣芳濟書院。1880年,開始招收中國學生。1882年,在南潯路建新校舍,歷時3年竣工。主建筑為法式四層洋樓一幢,前后有大小操場各一個。1884年5月,學校建校十周年之際,圣芳濟學院正式遷至虹口南潯路新址(即今北虹高級中學校址)。當時的上海道臺邵友濂送贈一組大型建筑鐘,安置于新建大樓的三角屋頂上。 1888年8月26日《申報》刊登題為“教授西學”的圣芳濟學院招生啟事。 圣芳濟學院南潯路校舍舊影 1905年,學校首次派遣學生4人參加英國劍橋大學公開考試,即有3人獲合格文憑。1934年,圣芳濟書院總校于建校六十周年之際,建造延安中路1157弄福煦坊的新校舍。 1947年《老上海百業地圖》中標注的圣芳濟教會學校及周邊地區 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圣芳濟中學及時代中學校徽 1952年,學校更名私立時代中學。1953年,在延安中路的南部分校區保留原名,在虹口南潯路的本部校區改名北虹中學。 ![]() 前身是育才書社。1912年遷至山海關路445號今址,改名為育才公學。1945年改稱上海市市立育才中學。 1912年11月24日《申報》刊登育才公學定期開幕的消息 1946年2月7日《申報》刊登上海市教育局招考公告,其中列有育才中學、晉元中學、格致中學等 1947年《老上海百業地圖》中標注的上海市立育才中學及周邊地區 1949年上海解放,翌年,始招女生。1998年從靜安區遷校至嘉定區馬陸鎮,為現代化寄宿制高中(初中部仍在山海關路原址),學校傳承百年育才的文化精髓,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20世紀70年代,育才中學化學課教學 ![]() 校址在徐匯區永康路200號,占地12132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余平方米。學校前身是在老城廂花園弄設立的務本女塾。“務本”,取義于《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校是上海國人最早創立的女子學校之一。 清末的務本女塾學生 1909年遷到黃家闕路新建校舍。1913年改制為上海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學,仍設置有各種講習所和文理專修科。三年后改組成上海縣立務本女子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學校一度停辦。 抗日戰爭勝利后,務本女中復校,1947年初,全校遷入今天的永康路200號。1952年改稱上海市立第二女子中學,1954年定為市重點中學。翌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先進單位。1968年增收男生,校名也改為“上海市第二中學”。 1952年7月12日,上海市務本女中更名為第二女子中學儀式 20世紀70年代的上海市第二中學校門 1982年,上海市第二中學八十周年校慶使用的紀念校徽 ![]() 1928年8月,閔行中學的前身,上海縣初級中學創辦。校址在建設路原閔行區教育局內。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學校停辦。 1946年8月11日《申報》教育版刊登的眾多學校招生公告,其中左側第三欄為閔行中學 抗戰勝利后改名上海縣立閔行中學。1947年恢復上海縣立初級中學原名。1951年與私立文綺高級中學合并,定名上海縣中學,校址在今上海染料化工廠技工學校。1958年秋新建校舍竣工,學校遷至江川東路950號今址。1959年,校名為“上海市閔行中學”。 20世紀50年代,上海縣中學校門 20世紀80年代,閔行中學校門 ![]() 位育中學的前身是于1932年在上海創立的位育小學(現為向陽小學)。取《中庸》中“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的“位育”二字為校名,學校最初曾先后借重慶南路與復興中路上的洋房為校舍,后在襄陽南路自建校舍。 1932年8月3日《申報》刊登位育小學招生告示(左側第一欄) 抗日戰爭爆發后,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建中學。1949年后,位育中學開始進入大發展階段。1953年學校在復興中路新建校舍,并于次年全部搬入。1956年,更名為上海市第五十一中學。 1953年,上海市私立位育中學畢業證書 五十一中學及位育中學使用過的校徽 復興中路位育中學校園20世紀80年代舊影 1956年與1958年,淮海中學高中部與上海市第六十八中學先后并入位育中學。 1987年,學校恢復位育中學之名。1998年8月,初高中脫鉤,學校(高中)南遷華涇地區,成為上海現代化寄宿制高級中學之一,初中則留在原址繼續辦學。 ![]() 中國中學創辦于1933年,以“智勇仁恕”為校訓。目前老校區設在永嘉路,新校區設在欽州南路。 1933年1月8日《申報》刊登中國中學及附屬學校招生公告(最右第一欄) 于右任先生題寫的中國中學校訓 20世紀30年代,永嘉路中國中學正門及街景 1940年的私立中國中學成績單 ![]() 復興中學創建于1946年春,校名“復興”,取“復兮旦兮,興我中華”之意。復興與復旦大學根出一脈,文化相承。 1997年,復興寄宿制高級中學在江灣地區動工,并于1998年8月30日建成開學。 20世紀20年代,北四川路的園地及主樓(現今民辦新復興初級中學位置) 1947年《老上海百業地圖》中標注的上海市立復興中學及周邊地區 復興中學使用過的校徽 資料:市地方志辦公室@方志上海 老作業本圖片:董雄飛 編輯:周寶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