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炎炎夏日,工作之余,假期之際,很多人難免會多了一絲困倦和疲憊,然而醫師的生活依舊忙忙碌碌,即使閑暇的時候也要用心來整理一下案頭的病歷和醫籍。現在各類醫學書籍都在流通,有很多書籍卻是記錄很多值得我們去借鑒的醫學知識,所以我一直都有購買醫籍的習慣。每當發現有興趣的書籍我就會日夜兼程的閱讀,讀書必須要記錄醫學筆記,所以我曾經記錄的醫學筆記也比較多,有時候再翻讀筆記的時候難免會發現有一些重復的記錄,還有些以往無法理解的文字,也逐漸理解。 臨床上很多疾病都跟痰濕密切相關,對于痰濕很多醫家都有專論,歷代醫家認為痰濕之生與肺脾腎關系最為密切,素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本”。中醫之痰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視之可見、聞之有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鳴等,或指觸之有形的痰核。無形之痰指的是只見其征象,不見其形質,但是以治痰的方法治療有效,從而推測其病因為痰,如眩暈、癲狂、癡呆等病。痰濕的病機為臟腑失調,氣化不利,津液輸布失常,水濕內停,聚而成痰。痰濕阻礙氣機運行,容易導致氣血經絡痹阻,從而百病叢生,特別是疑難雜病多由痰濕引發。朱丹溪說:“怪疾多屬痰,痰火生異證”,沈全鰲說:“痰為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張介賓說:“夫痰即水也,基本在腎,其標在脾。”“痰生百病,百病多兼有痰”。清代林佩琴著《類證治裁》更具體指出:“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腎則冷,在腸則瀉,在頭則眩,在胸則痞,在脅則脹,在經絡則腫,在四肢則痹,變化百端。”《仁齋直指》指出:“血氣和平,關絡條暢則痰散而無,氣脈閉塞,脘竅凝滯,則痰聚而有。”
臨床常遇到很多疾病從痰論治往往能達到出乎常法的效果。比如有很多患頑固性咳嗽經久不愈者,甚至經年不斷,臨床采用化痰散結止咳方能起效。對于肺系頑痰常用麻黃(新咳用生品,久咳用蜜炙)、桔梗、陳皮(以新會陳皮為道地藥材)、生半夏(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竹瀝半夏、半夏曲、青鹽半夏效果稍遜)、天南星(制南星、膽南星亦可)、桑白皮、生姜、竹茹(姜竹茹)、貝母(川貝母、浙貝母皆可,以川貝為優)、款冬花(新咳爆咳用生品,久咳見喘用蜜炙)、紫菀(新咳爆咳用生品,久咳見喘用蜜炙)、橘紅(以化橘紅最佳)、蜜炙枇杷葉、紫蘇子(宜炒搗碎)、白芥子(宜炒搗碎)、萊菔子(宜炒搗碎)、杏仁(苦杏仁效佳,甜杏仁次之,宜炒搗碎)、瓜蔞(瓜蔞皮、天花粉亦可)、竹瀝汁、淡豆豉、訶子肉、藏青果、青果、梨皮、皂角(皂莢、皂角刺亦可)、余甘子、澤漆、甘草等,對于頑痰膠結可以考慮使用蟲類藥物如白僵蠶、廣地龍、蜈蚣、全蝎、蜂房、鹽竹蜂、蟬蛻、蟬花、海蛤殼、龍骨、牡蠣、猴棗、牛黃、反鼻(蝮蛇也,其他蛇類亦可)等。對于頑痰久咳家傳蠲咳湯可以供選擇:廣陳皮、生半夏、蜜冬花、蜜紫菀、甜桔梗、凈蟬衣、白僵蠶、蜜百部、蜜杷葉、烏梅肉、訶子肉、車前子、蜜麻黃、嫩桂枝、制首烏、紫河車、石菖蒲、生甘草、生姜片、紅棗,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臨床最常使用的化痰方是二陳湯加減運用,二陳湯方:半夏15克、陳皮15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4.5克、生姜7片、烏梅1枚,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1)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瀝;(2)寒痰加半夏、姜汁;(3)火痰加石膏、青黛;(4)濕痰加蒼術、白術;(5)燥痰加栝蔞、杏仁;(6)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萊菔子;(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8)風痰加南星、竹瀝等,以熄風化痰;(9)熱痰加黃芩、膽星等,以清熱化痰;(10)寒痰加干姜、細辛等,以溫化痰飲;(11)氣痰加枳實、厚樸等,以理氣化痰;(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絡化痰;(13)苔膩,痰濕盛,加川樸燥濕化痰;(14)痰多氣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肅肺降逆。 在骨傷科,石仰山曾有獨到見解,可供借鑒《現代骨傷科流派名家叢書·石氏傷科石仰山》第一章石仰山學術經驗中的論述: 在骨傷科臨床上,常見痰與風、寒、濕、瘀諸邪相合為患。痰濕入絡,其癥或損傷而致,而更多是積勞或過勞所致。因反復損傷,致氣血呆滯,痰濕因之留戀,痰瘀交凝,筋損失用,而成纏綿難以之痛疾。損傷日久,如患處殘留疼痛、腫脹、關節拘攣與屈伸不利,或皮膚不仁、肌肉萎弱、筋結成塊等癥,此皆氣虛而為邪所湊也。或本虛標實,或虛實夾雜,故不可凡傷者均論之為血瘀,須知日久必有兼邪。嚴用和《濟生方》曰:“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陳傷或勞損之類,多有陽氣虛衰不足、衛陽不固,故腠理空疏,易遭致風寒濕三氣雜至流走經絡、凝滯血脈,遂成痹癥,病情也往往較為復雜。由于人體之經絡發源于臟腑,氣血之運行亦有賴于臟腑,若痹癥遷延不愈,波及臟腑,亦將導致絡道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加重病情,調治亦較困難。故曰:及時溫補脾腎,調和氣血,是為“上工治未病也”。 關于風寒濕三者,石仰山氏則尤重濕邪,認為傷損之后氣血不和,痰濕每能凝滯經絡。正如《仁齋直指》指出:“血氣和平,關絡條暢則痰散而無,氣脈閉塞,脘竅凝滯,則痰聚而有。”在痰濕的論治中,石仰山氏結合損傷的特點,特別強調與脾腎的關系。張介賓曾指出:“夫痰即水也,基本在腎,其標在脾。”故主張其治宜溫補腎陽,“補火生土”以化散痰結。宗前賢之說,石仰山氏治理痰濕亦每將化散之法與溫補脾腎之陽相結合。以自擬化散痰濕之方“牛蒡子湯”為主合補中益氣湯、金匱腎氣丸等相參運用,而使痰濕阻滯漸消,氣血失和日調。牛蒡子湯為牛蒡、僵蠶、白蒺藜、獨活、秦艽、白芷、半夏、桑枝等組成。牛蒡子豁痰消腫,通十二經絡。《本草備要》曰:“散結除風……利腰膝凝滯之氣。”白僵蠶化痰散結《本草思辨錄》曰:“治濕勝之風痰。”石氏傷科歷來重視痰濕的化散,牛蒡、僵蠶等即為石氏家傳方中醫治痰濕之常用要藥,若痰濕甚者,尚可加入制南星。大凡損傷病程較長者,臨診每見痹痛纏綿、關節僵凝,天氣陰寒則更加劇,并可移行到損傷肢體以外的部位。對此氣血不足,脈絡久瘀,而風寒之邪留纏不已之證,治非辛溫不能活血通經除痹,因而十分推崇《傷科補要》的“麻桂溫經湯”,該方用麻黃、桂枝、紅花、白芷、細辛、桃仁、赤芍、甘草等,臨床應用時,如加入益氣之參芪及溫經止痛之川草烏等療效更著。 如頭部內傷,瘀阻于上,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神明被擾,瘀阻不散,使津液周流障礙,聚而成痰,痰瘀交凝,致使癥情重篤難已。其治惟以祛瘀生新,升清降濁合豁痰開竅為法。常用菖蒲、南星、遠志、竹瀝、龍骨(其性又善利痰,受斂中仍有開通之力,張錫純語)。其昏憒期,瘀熱夾痰者,擬逐瘀醒腦,清熱豁痰,取至寶丹清熱開竅。清醒期,擬活血化瘀,升清降濁,取柴胡細辛湯,或用葶藶大棗湯加味。恢復期,痰濁阻滯者,治以化痰健運為主,以半夏白術天麻湯或溫膽湯化裁,礞石滾痰丸可參用。 胸脅內傷,除了常用理氣活血、化痰止咳之品外,往往用白芥子去除由氣血凝聚而聚積于皮里膜外的無形之痰。 新傷骨折傷筋,常用用南星、萬靈丹祛痰濕,以達消結散腫之效。痰瘀流注經隧所致者(包括周圍神經損傷),宜益氣活血,化痰通絡之法。以補陽還五湯為主,配桂枝、南星、澤漆之類以溫經化痰。痰濕入絡者,宜祛風豁痰通絡。石氏投牛蒡子湯方治此證,方中牛蒡子能豁痰消腫,通十二經絡,《本草備要》言其“散結除風,利腰膝凝滯之氣”;白僵蠶,化痰散結,《本草思辨錄》謂“治濕勝之風痰”。兩味合用,專治濕痰流注經絡。兼風寒者,則配祛風散寒之屬;氣血阻遏則佐通經活血之品。 腰腿痛(腰突癥),取牛蒡子、白芥子、澤漆、以化痰利水消腫,緩解神經根水腫。此由控涎丹的甘逐、大戟、白芥子化裁而來,用以減輕其毒性。石氏認為,蟲類藥,如蜈蚣,全蝎等都有化痰散結的功效。骨折后期患肢腫脹不消,石氏常取補陽還五湯加蒼術、茯苓、澤瀉、桂枝等以益氣活血,健脾利濕,或酌加草烏、南星、澤漆以溫化痰瘀,其效甚捷。正如朱丹溪所言:“治痰祛,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 對于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股骨頭骨骺炎、退行性膝關節炎等,除治以祛風活血、益氣溫陽之法外,常用健脾化痰之品治療,如牛蒡子、炙僵蠶、地龍、南星、威靈仙、半夏、陳皮等。對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治療,則常取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石氏除在內治法中取法化痰濁外,在外治中也常用化瘀之法。如常用消散膏、黑虎丹,就是以化痰消散軟堅之品治療頭皮血腫,瘀結成塊,以及勞損疼痛,多有較滿意的效果。痰之為患,變化多端,還須辯證施治。 痰本為人體津液,由于氣血滯凝而致津液輸布受礙,聚而成痰;或郁瘀化熱則灼津成痰。與內科疾病中脾虛生濕釀痰有所不同,骨傷科多見于損傷氣血不和,內生痰濕留絡。總之,新傷多為痰瘀互結,勞損雜病多為痰濕入絡。 有關惡性腫瘤與痰的論述 《黃帝內經》中并無癌的病名,但有“癥瘕”、“積聚”等病名。癌的病名首見于宋代的《衛濟寶書》。朱丹溪《局方發揮》曰:“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是津液的變異和轉化,是疾病過程中產生的病理產物。如《仁齋直指方》言:“夫痰者,津液之異名。”因而,任何與津液相關的疾病和病因都有可能導致痰證的產生。《靈樞·刺節真邪》云:“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復返,津液久留,合而為腸瘤。”《丹溪心法》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成病。”首次將痰瘀同病明確提出。高秉鈞《瘍科心得集》也指出:“癌瘤者,非陰陽正氣所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 痰與惡性腫瘤病因病機的關系 歷代醫家均認識到,痰濁內阻是腫瘤形成的關鍵之一,中醫認為,痰是體內津液輸布失常,水濕凝聚而成,具有全身上下、皮里膜外,無處不到的特點。痰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若臟腑功能障礙,升降出入失常,氣血失和,氣滯血瘀,痰氣交搏,痰瘀互結,絡脈不暢,腫塊內生,癌癥即成。如肺癌多因肺氣膹郁,宣降失常,氣機不暢,氣滯血瘀阻塞脈絡,津液輸布不利,壅而為痰,痰瘀膠結,從而形成腫塊;食管癌因憂思傷脾,脾傷則氣結,水濕失運,滋生痰濁,痰氣相搏,阻于食道者亦為之不少;朱丹溪認為,乳腺癌多因婦人“憂怒抑郁,朝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氣血虧損,筋失榮養,郁滯與痰結成隱核。”腫瘤的形成,除了正氣虛弱、憂思惱怒、食傷瘀血為患外,痰濁是腫瘤形成的重要病因和致病因素,加之痰邪病勢纏綿,頑固多變,故一旦為病,病勢兇猛,難以速祛。 痰是惡性腫瘤轉移的病因和重要條件 惡性腫瘤最本質的特點就是轉移,《靈樞·百病始生篇》云:“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于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這是對疾病轉移最早的認識。《丹溪心法》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屬痰。”《雜病源流犀燭》謂:“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致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痰的流動性,使癌毒可隨痰播散周身,痰的留著、黏滯特性,又使癌毒易于在某些臟器組織中形成轉移灶:痰行于腦,成腦轉移;流于骨,致骨轉移;泛于肝,則致肝轉移,浸于淋巴,則致淋巴結轉移,所以中醫有“頑痰怪證”、“痰飲變生諸證”之說。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肺脾氣虛,痰濕內生,痰毒互結,痰毒流注臟腑之絡脈(肺絡、肝絡、脾絡、腎絡、胃絡、心包絡、少陽之絡),絡脈損傷,氣血離絡留而為瘀而至轉移。痰的許多其他特性,如病因的多因性、因果性,致病的遏陽性、凝滯性、流動性、阻塞性、嚴重性,癥狀的廣泛性、特異性、重濁性,病程的纏綿性均與腫瘤轉移發病機理、預后極為相似,說明在腫瘤轉移中痰的因素極為重要。臨床所見肺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患者多有舌體胖大、舌苔厚膩、惡心、胸脘痞悶、脈滑等痰濕中阻的病證特點。 另外,痰邪還可以與氣滯、血瘀、毒邪相結合,雜合為病,形成痰瘀互結、痰毒互結、痰瘀毒互結等導致腫瘤轉移的病理形式,更加重了癌毒的惡性生長,加劇了腫瘤的擴散和病情惡化。 男科疾病使用化痰除濕之法也比較常用,臨床上治療陽痿、早泄、不育、前列腺增生、陰囊濕疹、水疝(鞘膜積液)等常使用劉寄奴、王不留行、荔枝核、龍眼核、芒果核、橘核、皂角(刺)、白芥子、海藻、薏苡仁、黃皮核、蜈蚣、蜂房、白果、姜半夏、茯苓、桂枝、花椒、炒白術、車前子等化痰除濕之藥。臨床治療陽痿早泄常用興陽起痿方:炒白術、炒蒼術、鹿角霜、淫羊藿、仙茅、仙鶴草、蜈蚣、菟絲子、酸棗仁、白果、當歸、丁香、靈磁石、蜂房、地龍、紫河車、肉桂、五味子、巴戟天、覆盆子、甘草,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肥胖及老年癡呆、癲癇、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痛風臨床治療中也常常使用化痰除濕之法。中醫認為,肥胖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氣虛為本,一是痰濕為標。臨床減肥常用夏枯草12克、荷葉12克、山楂12克、海藻10克、皂莢10克、蒼術30克、雞屎藤12克、決明子30克、桑葉12克、萊菔子12克、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30克、薏苡仁30克、黃芪30克、白芥子10克、淡竹葉10克、白術30克、橘紅12克、半夏12克、何首烏10克、大黃10克、生姜20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五官科疾患因痰濕致病者臨床最為多見,如咽喉炎、鼻炎、結膜炎、甲狀腺結節、扁桃體腺炎、頸部淋巴結節、聲帶結節、喑啞、中耳炎、美尼爾綜合征等皆需要參入化痰除濕的中藥進行治療方能治本,如聲帶結節常用干祖望氏丹青三甲散:三棱6克、莪術6克、山甲10克、土鱉蟲10克、蟬衣3克、鱉甲10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落得打10克,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 加減:偏于氣滯者,加九香蟲、枳殼。偏于瘀者,加五靈脂、王不留行。偏于頑痰者,加白芥子、萊菔子、川貝粉(吞)。充血較甚者,加蒲公英、銀花、蚤休。 作為針灸主治醫師我臨床從沒有荒廢針灸在除痰治療中的作用,常用針刺與艾灸結合,針刺選擇豐隆、合谷、膻中、中脘、陰陵泉、靈虛、肺俞、支正、中府、大椎、腎俞及神闕艾灸等。臨床上常見很多患者在艾灸的時候會出現體內滲出的汗水,艾灸后及時給予推拿按摩舒緩經絡,多數患者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臨床上以治痰治病是一個特色療法,也是值得去深層次挖掘的醫學理論體系,因為時間緊迫,今日在這里我也只是籠統的敘述一下,以后閑暇的時候再作細細探討,也期望各位同道能夠把痰濕的話題拓展開來,更好的服務各位患者,此黎民之幸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