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法列在試卷上提醒自己。
真題分析 命題不能太虛(空泛); 也不能太實(太具體,沒有想象空間)。 解讀: ①最美; ②人生旅途上的追趕; ③追趕和被追趕。 可以是自己追趕,也可以是被追趕;可以是不同人之間的追趕,也可以是自己與自己的追趕,還可以是自己和生活的追趕。 避忌 :單純的同學之間的競爭。這種素材毫無新意;太實,立意不高。寫文章要化實為虛,不同意義上、不同層面上的追趕,擴大寫作空間。 【解讀】 ①對告別的態度:肯定、正面 ②告別的辨證意義 避忌 :機械的、單純的告別,沒有層次感。 如何理解層次? 以這個題目為例,我們可以展開的【角度】: 1.不同成長階段的告別; 2.不同對象的告別 ; 3.告別的意義; 4.不同層面的告別。 這個角度最好寫,寫成長經歷而不是生活感悟。憶舊類的文章是我們現階段最容易寫好的,它天然具有時間性的感慨。同時要注意,告別要落到實處,選取成長階段中典型的告別的畫面。 舉例:龍應臺《目送》,四個目送的畫面:,由“我”作為女兒的一層,由“我”作為母親的一層,感慨就很自然地上升到人生的無常。 我們生活中的告別畫面: ①第一次上學,離開爸媽,以自己的獨立個體進入集體,進入了所謂的學生時代,正兒八經有了自己的小伙伴,有了正式的師生關系…… ②第一次獨立做某事(如獨立出行),告別了對父母的依賴,獨立面對事情的開始。 ③告別了犯什么錯都能被原諒的階段:曾經犯錯的時候,大人總會說你還是個孩子;你已經不是個小孩了;告別了那個無需負責的自己。 ④告別哭泣,變得堅強。 ⑤告別詩意:小時候我們通常有很多不著邊際的浪漫幻想,但隨著成長變得務實。 選取兩到三個典型的畫面,人生成長里面必須經歷的往前走,感慨一下人生無常。 相對好寫。告別人/物/時光/自己,這幾個對象的告別正好能形成一個對象或整體來抒發感慨,這篇文章就成功了。 親人死別:對生命的理解 告別曾經心愛的東西:懂得珍惜。 告別時光:無常。(寫在最后,抒發感慨,總結全文) 告別自己:自新。 對思想性有一定的要求,而不是照搬原材料的描述,對告別的理解要有深度、有新意。 如何在材料的基礎上產生“新”的理解? ①視角(正反面); ②具體化/細分化; ③制造曲折(思維路徑上的曲折而不是故事上的曲折)。 例:告別是為了更好的紀念。告別意味著這件事物或這個人不再在你生活當中持續了,它就定格了,成了永久的紀念。 具體事例: ①深秋,把枯黃的落葉做成標本,定格了那一刻的秋天,定格了葉子春夏秋的生命,成了永久的紀念。 ②人總是懷念故人。所有不快樂的回憶,時過境遷回憶起來總是美好的。小時候經常打架的玩伴,想起來是美好的;他在我生活中早已不再持續,卻成了永久的紀念。童年、青春,總是容易讓人懷戀,然而再讓人回去過一遍童年、青春,可能未必愿意。每一段人生的告別都是莊重的,都是為了紀念,回憶起來總是溫情的。 有的時候告別是舍棄、放棄→不忍 有的時候告別是心懷期許→憧憬/意氣風發 有的時候告別是淡泊→明白人生無常,總有些告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具體事例:考上大學離家讀書,你的家人更多的是舍棄、不忍,你自己則是憧憬、意氣風發的。 《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唱這首歌的是高漸離而不是荊軻,高漸離是留人,他知道荊軻此一去再難回還。荊軻的內心也許是意氣風發的:我能報答太子丹,我能功成名就,我能青史留名。 年少的人容易憧憬:人生得意須盡歡。年輕人,自以為自己有著夢想、抱負、前途,總是相信奇跡,告別時從來意識不到是永別,他覺得什么都來得及,所以輕別離。 年長的人更珍惜,更看重離別;也可能是明白人生的無常,就好像每一天的天色黯淡,就好像每一年的最后一天過去辭舊迎新;這一切都自然地流淌著,留不住。 解題:暗含了轉變。 不要挑選一個乍一看是中性的詞。 反面示例 :讓自己成長、讓自己進步,都是又空又大的題目。讓自己向前沖,太實了,沒有想象空間,一看就是勵志雞湯。 正面示例 :讓自己厚起來,“厚”,有多層含義和解讀空間。 題目難度:寫出轉變的層次。 破題 1.提煉要點 ①敘述層面:生活中難辨真偽的現象 ②抒情議論:如何明辨、破除迷妄 暗含了一種轉變。 2.反面示例:一件事情,我原來以為是怎樣的,結果后來發現它是怎樣的,我以后一定要怎樣。這種寫法太平面了,缺乏立體感和思辨性。 中考作文題越來越看重思辨,對于這種思辨性的題目不能投機取巧、依賴套路,而是要扎扎實實地思考。 事例 1.時代性的事件/話題: ①容易寫得干枯; ②要有寬容性、深入性(不要單純地貼標簽,真正深入的東西往往不是絕對的) 如重慶女司機事件,輿論不斷反復,網絡時代給我們制造了一種“假關心”、“假關系”。如果你是車上人的親人朋友,你真的關心這件事情,你不會如此盲從。網絡貌似把很多人拉近了,但這不是真的近,人的內心結構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改變。網上那些人并不是真的具有公民意識(每一個公共事件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只是湊熱鬧罷了。 2.不要被好惡/親疏蒙蔽了眼睛: 如:智子疑鄰;我就喜歡長頭發的姑娘、小眼睛的小伙子,我就厭惡胖子。一方面要揭露它的荒唐,這與我們所追求的公平正義道德是違背的;另一方面要肯定它的合理性,這是人的某種本性,比如父母就是護犢子的。 3.借我一雙慧眼,意味著要辨別真偽:人心的真偽;理論的真偽(地心說、日心說);外表的真偽(整容、化妝);語言的真偽……為什么生活當中充滿了假象,有那么多“偽”的東西?偽裝和利益/虛榮/惰性/善意/有關。正因為人是不完滿的,人對自己的不完滿又是不甘心的,所以充滿了偽裝。從正面來講,人是有追求的,不完滿讓我們有了追求的動力。對偽裝,有時候也要抱有同情/憐憫/理解,因為我們自己同樣會偽裝。 對真假意義的理解: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很多事情沒有辦法較真,都在真假之間。假裝著假裝著,也許就多了兩分真;真當中,也許也摻了兩分假。 4.從成長階段來講:小孩子的迷惑是美好的,小孩子對很多東西沒有慧眼,總會當真,玩老鷹抓小雞玩得十分真心和投入。成人有一雙慧眼分辨真偽,卻也沒有了童心,迎來的是真正糟心的迷惑,如榮譽/金錢/茶面 拿到一個題目,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訓練自己的思維,不要想著有沒有曾經寫過的素材可以直接拿來用,這樣你的作文會越寫越窄。 蘇湖學堂祝每位學生都能取得美好佳績~ |
|
來自: 小慧dreaming >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