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天文觀測技術的不斷提升,我們已經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系外行星。當我們回顧這些系外行星時,卻發現它們普遍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離宿主恒星非常近。 在太陽系,距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平均軌道半徑為5790萬公里,公轉周期大約是88天。 這在我們地球看來,已經非常接近太陽了。軌道半徑是我們的1/3左右,公轉周期是我們的1/4,溫度也奇高,達到了452℃,最低也有100℃。 可是,再放眼望去,看看整個宇宙,水星和太陽的距離就不足為奇了。比如科學家在1999年發現的HD 209458b,軌道半徑僅700萬公里。還有HD 189733b,軌道半徑更是只有471萬公里。由于它們是氣體行星,又距離宿主恒星非常近,所以科學家統稱為熱木星。 熱木星在天文學上不是什么新的概念,人們已經發現了許多的熱木星,早就屢見不鮮了。 在熱木星以外,還有一大批同樣離宿主恒星非常近,但是體積比木星小一些的氣體行星,科學家又建立了新的概念——熱海王星。和熱木星一樣,熱海王星也是宇宙中相對比較常見的天體。 再回頭看看太陽系,我們就疑惑了:為何我們星系的行星都距離太陽很遠呢?到底是宇宙中的天體比較奇怪,還是我們太陽系與眾不同呢? 其實,這里的原因比較復雜,科學家對此也沒有給出完全準確或者說讓人徹底信服的答案。目前來說,大概有幾種可能性。 1.我們的太陽系確實比較獨特,從生命的孕育來說就是如此。為何茫茫宇宙中,無數荒蠻之地以外,有太陽系里的一顆行星孕育了生命呢?或許,我們的太陽系確實是與眾不同,這樣的行星分布,才讓生命成為了可能。 2.系外行星比較特別,也是有可能的。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雖然我們發現了大量的熱木星和熱海王星,但是不代表所有的系外行星都離宿主恒星很近。 3.觀測技術受限,這些系外行星本身不發光,因此直接觀測非常困難,我們一般都是通過觀察其宿主恒星的狀態而推測出系外行星的存在。因此,這就要求系外行星能夠對宿主恒星產生相對較大的影響,如運行、光度等。換句話說,它們要么自己足夠大、要么離宿主恒星足夠近,影響效果才明顯。因此,這樣的觀測技術就會導致熱木星或者熱海王星更容易被發現。 4.演化階段不同,根據天文學家現有的理論,行星在形成和演化過程中,它們的位置并非是一直不變的。隨著恒星系內引力的分布變化和波動,以及恒星的潮汐力,都會導致行星位置的遷移。因此,要么是熱木星或者熱海王星處于演化的過程中,要么是太陽系的行星還沒完全演化,不同的演化階段導致位置的不同,也是有可能的。 以上的說法,還都是科學家的猜測,并沒有完全得到認可。至于太陽系的行星和系外行星究竟誰是行星里的“奇葩”,還有待于科學家們繼續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