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遇到了一個很心儀的男生,相處下來,這個男生也很喜歡我,可是我的父母得知這件事之后,列出了很多我們不適合在一起的理由,還強行要求我拉黑他的所有聯(lián)系方式。這幾天我感到很痛苦,也很糾結(jié)。不被父母支持的感情是否還要繼續(xù)呢?有人能幫我解決這個困惑嗎?我周圍的同學也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比如我的室友,她和男友高中的時候就認識了,兩個人在大學之后正式開始戀愛,郎才女貌,甜蜜得羨煞旁人,但是這段感情最后卻在女方父母的阻撓下遺憾結(jié)束了。室友的父母覺得這個男生家境貧寒,將來不能給他們的女兒想要的生活,然而實際上這個男生絕對是一個潛力股,成績優(yōu)異,辦事能力強,只要不出太大的差錯,未來即便不能夠非富即貴,也足以讓他們的女兒衣食無憂。不得不說,女方父母的決定顯得有些目光短淺。 再比如我們學院的一個學長,他的女友是校學生會主席,平時學習起來也是早出晚歸,廢寢忘食。兩個人的愛情雖然像白開水一樣平淡,卻能夠相互激勵,共同進步。但是這個女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脾氣暴躁,發(fā)起火來還喜歡亂摔東西,曾經(jīng)因為這個學長沒有按她的意思報名參加一個比賽,就把對方的筆記本電腦給摔壞了。學長的父母覺得這個女生和自己的兒子性格不合,將來就算是結(jié)婚了也一定會打得雞飛狗跳。在父母的反對之下,學長和女友分手了。一年之后,他在實習中遇到了一個溫柔的女生,兩個人在一起幾乎沒有爭吵過,如今已經(jīng)快要步入婚姻的殿堂。回想起之前的那個女友,學長覺得自己的父母說得很有道理,如果自己當時不聽父母的勸告,一意孤行,如今就不會遇到這個真正適合自己的人。 以前我總以為,不被父母支持的感情是否要繼續(xù),一定有一個確定的答案,自從聽說了這兩個同學的戀愛經(jīng)歷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這個問題從來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一段不被父母支持的感情該不該繼續(xù),完全取決于父母所持的態(tài)度是否合理,而不是父母到底支持與否。 由于家長總比子女的閱歷豐富,況且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浮浮沉沉,大多數(shù)中年人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自己對婚姻與愛情獨特的感悟,所以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子女如今涉足愛情的時候,總是免不了要以自己的價值觀為子女的愛情把把關(guān)。 然而父母雖然是過來人,卻因為和子女經(jīng)歷的年代不同,很多時候所持的觀點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容易好心辦壞事。這個時候,作為子女,我們不僅要虛心聽取父母給予我們的建議,更要堅持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換言之,父母對我們的愛情所持的態(tài)度,應(yīng)該只是我們通往婚姻殿堂的一個影響因素,而不是最為重要的那個決定因素。 不管是戀愛還是結(jié)婚,歸根結(jié)底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旁人可以為我們提出建設(shè)性的意見,但是最終的決定權(quán),自始至終,都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 這不禁令我想起了胡適于1919年3月發(fā)表在《新青年》雜志上的劇本《終身大事》。獨生子女田亞梅留學歸國之后,心儀與自己相識多年的好友陳先生,然而田亞梅的母親卻以兩人八字不合為由強加阻攔。劇本的最后,田亞梅選擇離家出走,并且留下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這是孩兒的終身大事,孩兒該自己決斷,孩兒現(xiàn)在坐了陳先生的汽車去了,暫時告辭了。” 離家出走這樣的做法固然不可取,話劇只是采用了一種較為極端的方式來展現(xiàn)子女在感情方面應(yīng)具有的自主性。劇中田亞梅的父母反對這段感情的理由顯然很是荒唐,并未觸及這段感情的本質(zhì),只是一味以封建而腐朽的思想來束縛子女。田亞梅最終的決定雖有冒犯,但總算遵循了本心,起碼在以后想起的時候不會覺得后悔。 現(xiàn)如今,很少有家長會以這樣的理由來反對一段感情,但是新的理由層出不窮。如果這些理由的確是橫亙在兩個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那么子女大有必要仔細反思一下這段感情,衡量其到底是否具有繼續(xù)的必要;如果這些理由只是父母對對方一時的偏見,子女則應(yīng)與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及時解除父母心中的顧慮,多讓父母看到對方身上的閃光點,并且努力爭取到父母對這段感情的祝福,這樣如果兩個人以后步入婚姻的殿堂,也有利于他們處理兩家之間的關(guān)系,不至于因此導致婆媳之間又或者是岳母女婿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父母一旦理屈詞窮,便一哭二鬧,撒潑打滾,行為極端,著實讓子女感到左右為難。更有家長在“我是為你好”這個萬能理由失靈之后,便立刻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試圖將所謂“孝順”的大山狠狠地壓在孩子的脊背上,令子女無法直起腰板來做選擇。這樣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嚴重的創(chuàng)傷,卻不乏有家長為自己的屢試不爽而自鳴得意。 “我是為你好”、“你怎么能惹我生氣”、“孩子你變得不再懂事了”,這三句話在一個乖巧而順從的孩子眼里,簡直是一生的魔咒。 我相信大多數(shù)子女都渴望與父母進行平等的對話,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頤指氣使的壓迫。多少家長把子女的善解人意當作自己強權(quán)教育的籌碼,一味試探子女容忍的底線。 在這樣的教育下取得的雙方意見統(tǒng)一,表面上是父母這一方的勝利,實際上將引起孩子內(nèi)心深處極大的逆反,甚至會在子女心里埋下一顆怨恨的種子,在未來某個不確定的時候成為瓦解彼此關(guān)系的那顆炸彈。 面對此類父母,如何與之進行有效的溝通,體現(xiàn)出子女極大的智慧。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據(jù)理力爭,不卑不亢,雖然可能耗時較長,但未必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我們應(yīng)該讓父母意識到,我們已經(jīng)是成年人了,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有決定人生的權(quán)利。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想清楚,一旦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我們就要勇于承擔這個選擇帶來的后果,不論這個結(jié)果是好是壞,我們都怨不得別人。即便在父母的逼迫之下做出的決定,本質(zhì)上也是你自己做出的妥協(xié),并不能簡單而表面地歸結(jié)為父母的選擇。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卻是由一個又一個的選擇鋪成的,只有在面對每一個選擇的時候都謹慎持重,遵從本心,我們的人生,才有可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當然也不排除有這樣一種感情,父母覺得對方并不適合你,你也贊同父母的觀點,但就是深陷于愛情,放不下對方,不撞南墻不肯回頭。 這樣的感情到底要不要繼續(xù),完全取決于你對傷痛的承受能力。有些人自愈很快,分手一周之后又像往常一樣;有些人敏感脆弱,分手十年仍然夜不能寐。 如果你屬于前者,或許在青春里體驗一次飛蛾撲火的愛情也沒有什么不好,反而能夠為你積攢一些戀愛的經(jīng)驗,增加一些對人生的感悟;如果你恰巧屬于后者,又何必自我傷害,找到一個真正適合你的人,那種琴瑟和鳴的感情未必就沒有這種撕心裂肺的愛情來得甜蜜,反而能夠為你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不至于浪費更多的青春。 然而這只是我的一些拙見,世界上的愛情有千萬種,遇見了還是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面對父母不支持的態(tài)度,在耐心聽取意見的同時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充分權(quán)衡利弊之后做出自己不會感到遺憾的選擇,便算是沒有辜負曾真心愛過的彼此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