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末年哀帝時期,有位叫做毋將隆的人竟然向代表朝廷最高權力的漢哀帝劉欣和傅太后討薪,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是當朝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宮里缺少一些奴婢,于是讓手下官員用極低的價格買了許多官婢。毋將隆作為京兆尹知道之后就上書抗議,認為傅太后倚仗權勢,以低賤的價格購買婢女是不對的,這樣對國家的制度有害,希望傅太后能夠按照市價補齊欠款。漢哀帝非常生氣。 傅太后在哀帝朝榮寵無比,哀帝劉欣從小就是由祖母撫養,而獲得帝位,更是傅太后前后奔走的功勞。哀帝劉欣本是普通藩王,因為漢成帝多個皇子都年幼死去,于是有人建議由成年藩王繼承太子之位。傅太后傾盡所能,買通了漢成帝的舅舅驃騎大將軍王根和朝中其他權貴,終于獲得太子的位置。當哀帝即位之后,這位祖母就開始大肆索取回報。首先是要求哀帝封自己的父親定陶王為恭皇帝,然后把自己定陶王太后的身份升格為皇太后,成為和漢成帝之母王太后同等身份。當終于成為太皇太后之后,又開始為自己的傅氏家族大肆索取封賞。不到一兩年功夫,傅太后的家中五六人封侯,個個位高權重。傅太后還不滿足,竟然還向一些官員公開索賄, 收取大量財物。傅太后的永信宮中,財寶堆積如山,可是傅太后為人卻極為吝嗇。此時以遠遠低于市價強買奴婢就是一例。 本來,這樣的事情古今都有。白居易在《賣炭翁》中不也感嘆“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一個普通的太監就敢用一兩匹絲綢換取一千多斤的炭,更不要說天下最尊貴的女人要買幾個奴婢了。在大多數人看來,傅太后能夠象征性的出點錢已經非常不錯,即便一個銅板不給誰又能如何?如果有懂事的人,甚至會把自己家中的奴婢主動進獻給太后,爭取在太后面前混個臉熟,那以后升官發財不是就有保障了嗎? 可是,遇上了個毋將隆,長著一個不知變通的榆木腦袋。官婢身份卑微不假,但是價格卻是由國家統一規定的。既然傅太后是正式從官府機構買走奴婢,就應該按照統一規定的價格辦事。祖宗之法絕不可廢! 毋將隆很牛啊,敢向太皇太后叫板,敢叫皇帝補齊欠款。 原來,這毋將隆確實也不是凡人。在漢成帝時期,由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推薦,毋將隆擔任漢成帝從事中郎將,負責漢成帝護衛工作,追隨漢成帝左右。當時,漢成帝和大司馬王音的關系已經很微妙。一方面漢成帝對王音言聽計從,可另一方面卻又暗中提防。一開始,漢成帝還比較疑忌毋將隆,認為毋將隆是王音安插在自己身邊的奸細。可漸漸的,漢成帝發現毋將隆這個人非常忠誠,雖然王音推薦了他,可是在對待一些公事上從來公事公辦,絕不會給人開綠燈打馬虎眼。在漢成帝晚年,朝中驃騎將軍王根支持定陶王劉欣,而御史大夫孔光支持中山王劉興,雙方在朝堂上吵個不停。漢成帝明白,自己的舅舅王根肯定是收了定陶王太后那個姓傅的老女 上吵個不停。漢成帝明白,自己的舅舅王根肯定是收了定陶王太后那個姓傅的老女人很多好處,雙方私下里肯定有什么交易,可是朝中清流派領袖孔光支持中山王劉興就沒有一點私心?漢成帝瞻前顧后,難以決斷。這時候,毋將隆悄悄呈上了自己的密折,毋將隆認為自古以來就有選擇諸侯入朝擔任公卿的先例,那樣做主要是為了褒揚他們的功德,而現在應該征召定陶王進京,冊封為太子,來安定萬方。毋將隆的奏折中強調了劉欣相比劉興的最大優勢,就是有功德。中山王劉興是漢成帝的弟弟,當時已是中年,卻毫無建樹,而年僅十七的侄子定陶王劉欣卻有治國之志,在公卿大臣中口碑極佳。而毋將隆又強調,自古以來,從諸侯中選拔太子,就應該以功勞德行為主,其他的利害可以放在一邊。漢成帝看了奏折很滿意,覺得唯獨毋將隆是沒有私心,是真正為了朝廷大計考慮,于是下定決心冊封劉欣為太子。 也就是說,毋將隆是漢哀帝能夠成功即位的大功臣。漢哀帝當然清楚,對毋將隆委以重任,升遷毋將隆為京兆尹,首都長安市長。 毋將隆很牛,和哀帝走的挺近,如果毋將隆彈劾的是其他人估計哀帝也就大筆一揮,同意了。可是這次毋將隆竟然把自己的祖母傅太后推上了被告席,這讓漢哀帝情何以堪。 漢哀帝這個人,最典型的特點就是耳朵根子軟,上午剛下達的命令,或許下午就給廢止了。在哀帝即位之初,由大將軍王莽提議,漢哀帝批準了一項向全國頒布的重要國策。朝廷要求各級官員占有田地不得超過30頃,諸侯擁有奴婢不得超過200人,列侯不得超過100人等等,超過限量的一律由朝廷沒收。可是政令下達不久,把持政權的大官僚們紛紛上表表示不滿,而公開破壞限田令、限奴令的第一人就是漢哀帝自己。哀帝的祖母傅太后,母親丁太后,還有哀帝的男寵董賢都向哀帝訴苦, 漢哀帝自己。哀帝的祖母傅太后,母親丁太后,還有哀帝的男寵董賢都向哀帝訴苦,抗議王莽的新政。于是,漢哀帝公開賞賜給董賢2000頃土地,超過最高限額的近70倍,國策成為一紙空文。 漢哀帝見到毋將隆的奏折,未必不清楚傅太后的行為有違國家制度,可是在他的心中,自己就是法律,祖母的利益更凌駕于法律之上。漢哀帝下旨:“京兆尹毋將隆,身居九卿之位,不能糾正國家的過失,反而和永信宮的傅太后爭論婢女的價格貴賤,實在有傷風化,敗壞官風。念及當初曾經推薦我為太子的功勞,貶其為沛國的都尉。”彈劾太后強買奴婢,本身就是糾正朝廷的過失,可是漢哀帝卻認為官員和太后爭執有傷風化。對于真正違反國家法度的傅太后反而包庇維護,沒有一句批評的言語,顛倒是非竟至于如此。 在那個時代,毋將隆以一個臣子的身份,向代表皇權的太后討債,是一件非常渺茫的事情。因為是非的認定,法律的公允傾斜,本就是由皇家決定。在傅太后,在漢哀帝心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思想根深蒂固,連天下都是自家的,何況幾個官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