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琴和老公是大學同學,從校服到婚紗很幸福,兩人之后的職業都是經常要去外地出差,或者去外地任職的,生下孩子后,兩人商量后將孩子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照看。 可每次回到家見到孩子,孩子都跟父母沒什么親密感,感覺很陌生,之后琴琴和老公商量之后,琴琴決定辭職,專心在家教育孩子。 將孩子接回家后,剛開始,琴琴說的話,孩子就當沒聽見一樣,像是陌生人,琴琴那一段時間非常苦惱,好好的孩子怎么成這樣了。 過了一段時間,琴琴開始轉變想法,關注孩子的心理,在很多事情上,嘗試與孩子交流溝通,不僅只是說孩子,也說自己小時候的事,互相了解,慢慢的,孩子對琴琴越來越親密,琴琴才覺得自己才真正的是一個媽媽了。 先讓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認同你,對于孩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教授李玫瑾提出“心理撫養”,它包括情感、性格、觀念三個方面。 家庭對于孩子的早期心理發展至關重要,她一直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強調家教決定人一生的品格,甚至決定一個民族的素養。 依戀是教育的基礎有很多父母說,孩子出生后就讓爺爺奶奶帶,等到孩子上學了再接到自己身邊,但孩子跟我們不親,還不聽話,怎么回事? 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在依戀形成期出現了隔閡。 父母是家庭里遮風擋雨的。從現在來看,真正貧窮的時間是在20世紀60年代前后,那個時候有多少人吃穿都不夠,但卻沒有那么多人犯罪,特別是青少年犯罪并不突出,那個時候父母是不離開孩子的。 在任何一個家庭中,父母不在,這房子就不遮風擋雨,沒有房蓋了。雖然現在都有房子住,但精神上的房頂并不存在,孩子的父母出去打工、出國、去異地任職等,孩子就只能跟著家里的長輩一起生活,雖然長輩可以接替算是房頂,但并不能完全替代父母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慰藉和安全感。 情感影響后期教育如果孩子在早期對父母就沒有建立起依戀,那么給孩子講道理,講幾百遍都是空的,他不能感受到。 孩子在出生后,父母需要喂奶、換尿布、拍嗝、擁抱等等,每一次抱著孩子,孩子都會感受到父母給予的安全感,慢慢的對你熟悉,這樣的情感就是依戀。在嬰幼兒時期父母沒有親自撫養,孩子就無法依戀你,即使后期生活在一起,教育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當幼兒內心對撫養人建立起依戀后,才能發生幼兒與撫養人的心理上的依戀關系,這種包含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賴關系會使兒童自覺自愿的接受撫養人的管教和觀念等方面的影響。 如果人在嬰幼兒時期沒有依戀關系,那么,人的心理發育異常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可能他的智力發育正常,但他的社會性發展,比如與人交往,以及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現異常,所以,家長在寶寶出生后,尤其是第一年一定要自己帶孩子。 |
|
來自: 昵稱5664839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