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醬醋茶,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而茶在生活中扮演了非常特殊的角色。茶不僅能化食排濁,還能清心使人靜思。茶不僅是健康的佐料,還是養生的佳品。但是,我要說的是,茶,我們都喝錯了。 茶作為飲品晚于食用和藥用。有史料記載的應該是茶葉作為飲品是在西漢。 宋代以前都是煮茶,到了宋代才出現了點茶的方法。這和我們現在的飲用方法類似。 在茶水中,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俗話說,八分茶,十分水,可以沖出十分的茶水;而八分水,十分茶,則最多能出八分茶。 除了水的質量,水溫也是及其重要的因素。 一般來說,根據茶葉的品質,水溫可分為高溫、中溫、低溫三種泡茶溫度。 1.高溫:【90度以上】 茶葉類型:水仙、凍頂烏龍等。還有鐵觀音、佛手以及陳年茶葉。 2.中溫:【80度--90度】 茶葉類型:白毫烏龍、高級紅茶、普洱等。 3.低溫:【低于80度】 茶葉類型:龍井、碧螺春等。 我們大都以為只要是喝茶就可以幫助消化,解酒醒神。其實錯了。 南宋時期,著名的養生家林洪在其養生的食譜【山家清供】中就明確的提出了茶葉作為藥用的觀點。 林洪在山家清供的【茶供】篇中說到:茶即藥也,煎服則去滯而化食,以湯點之,則反滯膈而損脾胃。蓋世之嗜利者,多采他葉雜以為末,人多怠于煎煮,宜有害也。今法:采芽,或用擘碎,以活水火煎之,飯后必少頃乃服。 所謂煎服就是茶葉在100度的沸水中要煮一定的時間才能飲用。只有煮出來的茶水才具有去滯化食的功效,而我們用現在的這種沏茶的方式品茶,不但不能助消化,反而會損傷脾胃而導致胸脹、膈逆等現象。 在看到山家清供之前,許多年,我都有個很大的疑惑,就是喝茶應該是幫助消化的,怎么,每次吃多了,胃脹了,反酸了,越是喝茶,胃酸越多,肚子越脹?一直搞不明白。直到看了山家清供·茶供才恍然大悟。但是古人說的是不是一定正確呢?我需要親自試一試。 從10月起到現在,我一直用煮茶或者近似煮茶【就是用沸水在保溫性能非常好的保溫杯里泡茶,然后過10分鐘才可飲用】的方法泡茶、喝茶。到今天為止已過去了2個多月,其間多次有意識的晚飯多吃了一些,并喝了幾次大酒【一斤左右】。奇怪得很,居然脾胃一點異常都沒有發生,只是一兩次晚上喝茶多了,有些失眠而已。而且肚子里總會出現咕咕叫的現象,說明腸胃蠕動比平時快了一些。 通過自己的實踐,認證了林洪說法的可靠性。 其實唐代以前人們就是煮茶的,那時就是為了健康。到了后來,人們越來越重視表面的東西、虛的東西,刻意去追求茶水的顏色、形狀、香氣等等外在的東西,卻把茶葉本身的功能丟掉了。用成語【買櫝還珠】來形容茶飲的變遷最貼切不過了。 其實,茶道也是如此,搞得爛七八糟的規矩越來越多,而忽視了飲茶本身的內涵。什么‘韓信點兵’、什么‘關公巡城’,尤其是日本的茶道,簡直就是累死人。哪有什么樂趣和修養? 我們常說養生之道,什么是道?道,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化繁為簡】。越簡單越好,越自然越好。
小貼士: 【山家清供】,二卷,102節。另,附“茶供”、“新豐酒法”二節。 全書廣收博采,收錄以山野所產的蔬菜(豆、菌、筍、野菜等)、水果(梨、橙、栗、杏、李等)、動物(雞、鴨、羊、魚、蝦、蟹等)為主要原料的食品,記其名稱、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間有涉掌故、詩文等。內容豐富,涉獵廣泛。 【山家清供】所記多家常食品,材料易得,制作技藝各不相同,書中載有多種類食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