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麻痹 面神經麻痹,是西醫病名,中醫則稱之為“面癱”“口?”“口僻”“吊線風”等,俗稱“口眼斜?”。其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癥。臨床多表現為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眼閉合不全,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鼓腮漏氣,漱口流水,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等;部分患者會有耳后疼痛,聽覺過敏等癥。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其病因多為風邪襲絡?;颊咂剿伢w質不強,或勞累過度,勞后汗出當風,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而入,風中面部經絡,經絡閉阻,經脈失利,縱緩不收,發為口僻。此正如《靈樞·經筋》所說:“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p> 【取穴】取患側 頰車: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處。 下關:顴弓下緣,下頜骨髁狀突之前方,切跡之間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 地倉:口角旁0.4寸,巨髎直下取之。 翳風: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 【方解】 頰車、下關、地倉皆為面部俞穴,可疏調局部經脈氣血,活血通絡,濡養面肌;翳風為鄰近俞位,可祛風通絡。 【方法】 先用常規法將選取俞穴消毒,再取0#靚紫絲線,插入9號埋線針之針管內,再將靚紫絲線埋入以上俞穴,針孔處點涂金霉素眼藥膏。每10天治療1次,4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①發病后要及早治療。 ②可適當配合面部按摩和熱敷。 ③患者面部應避風寒,外出可戴口罩、眼罩。 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是以一側面部肌肉作陣發性、不規則的、無痛的、不由自主的抽搐為特點的病癥。其隸屬于中醫學“面風”“目瞤”“筋惕肉瞤”等范疇。臨床多表現為初起多由一側面部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逐漸擴散至口角、面部等部位;嚴重者可導致口眼?斜,肌肉拘緊、萎縮。抽搐可因疲勞、精神緊張等加劇,入睡后抽搐停止,不發作時一切如常人。少數患者可伴有頭痛、耳鳴等。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此病多因七情不調,氣郁不暢,肝失疏泄,氣血運行受阻,經脈失養;或外風所襲,邪客脈中,引動筋脈收引;亦或肝腎陰虛,陽氣失其抑制,亢而生風。 【取穴】 主穴 翳風: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 攢竹:眉頭凹陷中,約在目眥直上。 太陽: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1寸凹陷中。 顴髎: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中。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配穴氣血虧虛加足三里;肝腎陰虛加太溪;余邪客絡加風池。 【方解】 翳風為手少陽三焦經之俞穴,攢竹為足太陽膀胱經之俞穴,太陽為經外奇穴,顴髎為手太陽小腸經之俞穴,四穴均位于面部,可疏調面部經脈之氣,濡養筋脈;合谷為手陽明經之原穴,“面口合谷收”,與諸穴相配,可息風止痙。 【方法】 先根據臨床癥狀,選擇合適俞穴,再用常規法將選取穴位消毒;取3-0迪棕糸線,將其插入7號埋線針,并將迪棕糸線埋入以上穴位。面上針孔處涂布金霉素眼藥膏,余穴貼敷創可貼。每20天治療1次,4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①保持心態平和,避免過度緊張和激動。 ②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 ③做好防護,避免受風邪或寒邪的侵襲。 ④生活有序,保障睡眠。 ⑤此癥病程長,應耐心治療。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性過敏性疾病。喘,是指氣逆氣短,呼吸急促;哮是指喉中有哮鳴聲,二者多在臨床中同時出現,故常并提。其隸屬于中醫學的“喘”“哮”“喘咳”“上氣”等范疇。臨床多表現為發作前鼻、咽發癢,咳嗽、噴嚏、胸悶等前兆癥狀;繼則氣急、喘憋、哮鳴、張口抬肩、多汗、煩躁、不得平臥;嚴重者可出現發紺等缺氧現象?!妒備洝吩唬骸胺沃鳉猓贤ㄓ诤韲?,肺經客寒,則喉嚨不利,痰唾凝結,氣道奔迫,喘息有聲,如水雞?!薄鹅`樞·五邪》亦曰:“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p>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此病主要因痰飲伏肺而發。一般多由風寒或風熱等外邪襲肺所誘發,肺失肅降,而生痰阻絡,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說:“肺主于氣,邪乘于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或脾失健運,飲食失節,或情志失調,都可造成痰涎涌盛,邪壅肺氣,肺氣逆而為哮喘,如此多為實證;若反復發作,病久則會傷腎,造成肺腎俱虛。肺主氣,司呼吸,腎為氣之根,司氣之攝納?!夺t學心悟》曰:“夫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內傷之喘,未有不由于腎者。” 【取穴】 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 1. 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 1. 5寸。 膻中: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 【方解】 風門、肺俞皆為足太陽膀胱經之俞穴,風門可疏風宣肺;肺俞又為肺之背俞穴,可理肺平喘止哮;膻中為任脈俞穴,又為氣之會穴,可寬胸理氣,調理氣機。 【方法】 先用常規法將選取的俞穴消毒,再用 0#靚紫絲線,從 9號埋線針之頭部插入針管,再將羊腸線埋入俞穴,針孔處貼敷創可貼。每 15日治療 1次,每 4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①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②天冷做好保暖,避免感冒。 ③忌煙酒及肥甘油膩食品及海鮮。 ④夏日可做三伏灸,做好防治工作。 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是指長期的精神緊張、用腦過度、睡眠不足或急性精神創傷等原因所致的精神活動能力減弱。臨床多表現為精神疲憊,腦力減退,記憶力下降,白天精神不振,甚至嗜睡,入夜則精神興奮,并伴有頭暈、頭痛、心悸、失眠多夢、情緒易于激動等癥,但無器質性病變。本病多見于腦力工作者。其隸屬于中醫學的“虛勞”“不寢”“健忘”“目不瞑”“驚悸”“郁證”等范疇。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此病多因思慮過度,耗傷心血,心失所養;或過勞過逸,脾氣不足,則周身疲倦;或七情不調,肝郁化火,上擾神明;或病久體虛,精、氣、血虧乏,虛火上亢;亦或脾胃虛弱,痰濁內生,痰火上擾心神等所致。 【取穴】 內關:腕橫紋上 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神門: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足三里:犢鼻下 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處。 【方解】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俞穴,又為其絡穴,可益氣養血,寧心定志;神門為手少陰心經,可瀉心火,養心神;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足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故其可理脾和胃,化生氣血。 【方法】 先用常規法將選取的俞穴消毒,再取0#靚紫絲線,并將其插入9號埋線針之針管,將羊腸線埋入俞穴,再用創可貼貼敷針孔。每15日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①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或較輕體力勞動。 ②調節情志,調整心態,保持樂觀情緒。 ③調節飲食,忌辛辣、油膩食品。 ④少飲濃茶、濃咖啡。 老年性癡呆 老年性癡呆是指老年期發生的慢性進行性精神衰退的疾病,原發性腦萎縮為主要病理基礎。該病以出現記憶和認知障礙為主要臨床癥狀,起病緩慢,病程長。早期多有性格改變,表現為自私、主觀、注意力不集中;進而出現情感淡漠、遲鈍、語言反復,行為紊亂;甚至不識人,忘記自己名字;個別人還有猜忌、幻覺、沖動;嚴重者大小便皆不能自理。同時,可伴有齒落發白,舌、手顫抖,視力、聽力減退等。其隸屬于中醫學“癡呆”“健忘”等范疇。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其病因多為七情不調、情志不遂或所愿未現,肝郁氣滯,憂則氣機不暢,氣血難行,心失所養,心神不安;或心腎虛衰,髓海虧乏,腦髓不足;亦或脾胃虛弱,濕濁內生,凝聚成痰,上蒙清竅,擾亂神明?!毒霸廊珪吩唬骸鞍V呆證,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貳,或以驚恐,而漸至癡呆?!标愂胯I在《辨證錄》中亦說:“肝郁則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則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積在胸中,盤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 【取穴】 神門: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豐?。和怩赘唿c上 8寸,條口外 1寸。 太溪:內踝高點與跟腱后緣連線的中點凹陷中。 足三里:犢鼻下 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處。 【方解】 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原穴,可開竅醒神;豐隆為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可祛痰降濁、醒腦開竅;太溪為足少陰腎經之原穴,腎主骨生髓,故其可補腦益智;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可補氣血、降痰濁。 【方法】 先用常規法將選取的俞穴消毒,再選取 0#靚紫絲線,插入 9號埋線針的針管內,分別埋入各俞穴,在針孔處貼敷創可貼,每 15天治療 1次, 4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①生活有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②飲食宜清淡,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③多參加集體活動,多用腦,陶冶情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