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展覽的脈絡很清晰,展示了花木畫及相關藝術的演變歷程。
比如花鳥畫,從北宋到南宋再到元明清,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從寫實到寫意。
我們知道宋畫在中國繪畫史上有一個特別突出的特征,那就是非常寫實。這種要求在宋徽宗時期達到頂峰,在宋人筆記中有很多這樣的記載,諸如月季花在一天中顏色的變化,孔雀走路先抬左腳還是右腳也在徽宗的考核范圍之內。簡直讓畫院畫師防不勝防。
但是窮究物理之外,趙佶也非常注重畫家本人對繪畫對象的詮釋,即構圖的立意和意境。死板的寫實并不受歡迎。比如當時畫院常有以詩句命題的舉動,而就事而事之作往往不能入選,體現出詩人詩外之意的作品則格外收到青睞。正是在宋徽宗的帶領下,北宋畫院作品在寫實之外也蘊含著一股靈動之氣。但是這條路到南宋畫院慢慢僵化,于是畫壇出現了新的動向……
本期推送,我們選取這次展覽中出現的宋元繪畫作品羅列如下,到不了現場的朋友可以借此有個大概了解。當然,這只是三百多件展品中的極小一部分,如果你到不了現場,那就想辦法去一去
ps:本文僅供參考,展品以正式展出為準。
趙佶梅花繡眼圖頁
這幅畫有徽宗款識:“御筆”、“天下一人”。
曾有研究中國美術史的外國專家曾把趙佶花鳥畫的寫實技巧稱為“魔術般的寫實主義”。鄧椿《畫繼》卷一記宋徽宗趙佶畫翎毛“多以生漆點睛,隱然豆許,高出紙素,幾欲活動,眾史莫能也”。這里的鳥就是一個典型。


局部

生漆點睛,隱然豆許,高出紙素,幾欲活動


枇杷山鳥圖頁
這幅畫與前面的工致細膩風格相比,明顯有些質拙。純以水墨暈染而成,但是染得也很精細,格調高雅。有意思的是乾隆皇帝在圖頁對開的題詩:“宣和工位置,何事失東京。”
乾隆吐槽宋徽宗這么會畫畫,咋把大宋江山給斷送了呢?
不過在藝術帝國里,徽宗大概都懶得看乾隆一眼。


天下一人


傳趙昌寫生蛺蝶圖卷
這幅畫是流傳有序的名作,曾經宋元明清內府收藏。但是畫作本身并沒有作者的款印,是明人董其昌定為北宋趙昌所作,其實也沒什么鐵證。不過圖中蛺蝶形象是古代寫生的經典之作,作者逼真地刻畫了蛺蝶之翼薄如絹紗的質感、絢麗斑斕的花紋和蛺蝶細如發絲的根根須腳。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寫生功底。







局部
宋人花卉四段
跟前面那卷畫一樣,這一卷也傳為北宋趙昌所畫。趙昌的款就藏在第一幅海棠花的枝干之中,但是如果不仔細觀察,還真看不出來。
我也是請教別人才隱隱約約看到了一個“昌”字,如下圖,將重點區域標注出來,有去現場的朋友記得留意一下。
不過,據專業人士分析其字跡、畫風,認為這是個偽款。

這卷畫由尺幅大小一致的四段組成,分別是折枝海棠、梔子、芙蓉和梅花。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采取折枝特寫的方法,強調了對這一枝的特定欣賞。
全卷花瓣、花葉用勾勒填色法。花之嬌態、頁之正反和明暗表現得恰到好處。用筆縝密嚴謹,但工而不板,設色艷而不俗。絕非凡手所能為。

海棠



局部

梔子


局部

芙蓉

局部

梅花

局部
李嵩花籃圖
李嵩為南宋宮廷畫家,在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三朝任畫院待詔。從目前傳世的花籃圖可以猜測,這是李嵩創作的一個系列作品,主題分別是春夏秋冬的應季花卉。冬季《花籃圖》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春季《花籃圖》藏于龍美術館。故宮這幅是夏季花籃圖。這幅畫描繪細膩具體,線條富有表現力,敷色艷麗雅致,構圖穩定飽滿。充分體現李嵩作為三朝老畫師的高超水平。




局部
林椿果熟來禽圖頁
林椿為南宋時期畫家,孝宗淳熙年間曾為畫院待詔。圖中的來禽即沙果。也稱花紅、林檎、文林果。或謂此果味甘,果林能招眾禽,故名。
臺北故宮有一幅傳為黃筌的《蘋婆山鳥》圖頁,與此幅畫構圖高度相似,不過顯然是南宋畫院風格。可見當時一稿多本的現象。


局部
林椿葡萄草蟲圖頁



局部
林椿枇杷山鳥圖
這幅畫最動人的地方就是繡眼翹尾定睛端詳對面枇杷上的小螞蟻的情景,這個細節很有生活氣息,作者對鳥的神情刻畫也十分生動有趣。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鳥畫在寫實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水平。



你瞅啥?

局部
馬遠白薔薇圖頁



局部
馬麟層疊冰綃圖軸


局部
宋人水仙圖頁


局部
宋人牡丹圖頁

局部
宋人無花果圖頁

局部
朱紹宗菊叢飛蝶圖頁


局部
宋人出水芙蓉圖頁

局部
宋人夜合花圖頁


局部
以上這些,幾乎都是代表宋代院體畫的作品。但是畫院之外,還有一種風格迥異的存在。比如揚無咎的墨梅。
它一改院體畫的細筆勾勒,精心著色的趨勢,而單以水墨的墨色濃淡來表現物象虛實。當然,早在北宋文同,就已經用這種方法來表現竹子了。
揚無咎的墨梅,花瓣是簡約的雙勾,花萼只用墨一點。枝干則是一筆畫成,或干或濕,還帶一些飛白在其中,這樣的變化主要是讓觀者區分新條與老干。以達到寫實的效果。
揚無咎的寫實,已經不是那種精工細染,但也不是后來大寫意那種無限的放縱,這是一種溫和的寫意,還有一種法度在。可是即便如此,這樣的風格仍然被徽宗瞧不起,被譏笑為“村梅”。這是當時兩種藝術理念的碰撞。
徽宗當然想不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南宋之后,揚無咎的水墨風格開始大行其道。
揚無咎雪梅圖卷
這一次展出的雪梅圖卷,是揚無咎為數不多的傳世力作之一。大家對他的四梅花圖印象深刻,只是前幾年展出過,所以這次來點新花樣。



局部
宋人百花圖卷
這件宋人百花圖卷,同樣不是著色。它的年代晚于揚無咎,卷首的梅花明顯受到楊氏墨梅的影響。但是后面的花卉則是兼具勾勒沒骨的形體,工細繁密,暈染精微。對后世花鳥畫有很大影響。
























錢選八花圖卷
《八花圖卷》是錢選從南宋院體風格向文人審美意趣過渡的見證。
南宋院體風格到后期已經愈發僵化,趙孟頫認識到這種弊病,所以他一生都在反對他的“近世”——南宋院體。
錢選這卷畫的后面,有趙孟頫的題跋,細心讀的話能感知到他的本意:
“右吳興錢選舜舉所畫八花真跡,雖風格似近體,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爾來此公日酣于酒,手指顫抖難復作此。而鄉里后生多仿效之,有東家捧心之弊,則此卷誠可珍也。至元廿六年九月四日同郡趙孟頫。”
題跋中,趙孟頫用了一個句式“雖……而……”。雖然風格像“近體”(南宋院體,趙孟頫認為這樣不好),但是“傅色姿媚殊不可得”(這里可取的“姿媚”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別好的評價)。可見趙孟頫對錢選改革院體畫的力度還不太滿意。





來禽花
關于來禽花有必要講一下,故宮官網上認為此花為杏花,其實有待商催。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有一卷錢選的《來禽梔子圖》,與故宮此卷形態幾乎一樣,懷疑是一稿多本,弗利爾那卷畫的就是來禽花,白色中略帶粉色。來禽花含苞初放時為淺絳緋紅,盛放時期花色漸白色或粉白,錢選之來禽正是層染深淺不一的粉白。而后面的純白則是梔子花。


梨花

桃花

柑橘花

海棠花

梔子花
月季花

水仙花
趙孟頫題跋
這次展覽,只有一件展品是從外地借來的,那就是天博藏錢選的《花鳥圖卷》。
此卷色淡雅清麗,精巧傳神,構圖雖簡,但已見得技法精湛。為錢選花鳥畫的至精之作。
卷尾署“至元甲午(1294年)畫于太湖之濱并題,習懶翁錢選舜舉”。可知這是錢選晚年所作,在《八花圖》后五年所作。可惜這卷上沒有趙孟頫的題跋,不知道此時的他對這卷花鳥有啥看法。
錢選花鳥圖卷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