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脈介入中最為常見的器械之一就是球囊,分為不同的型號和類型。常見分型為順應性球囊,非順應性球囊,半順應性球囊(少見)。類型分類:普通球囊;切割球囊;灌注球囊等。熟練的使用不同類型的球囊是冠脈介入醫(yī)師必備的技能,也是邁向高手的必經(jīng)之路,如何在復雜的臨床過程中玩出高水的球囊技巧,那就靠自己的日積月累和觀摩高手的操作技巧。使之轉化為自己的技能。今天我就球囊在介入過程的不同使用方法給于總結,不足之處還望各位戰(zhàn)友補充,使之豐滿。 1.最為簡單的是預擴張閉塞病變,做PCI介入治療的第一步啊,也是新手的第一步,多根據(jù)不同病變血管的直徑選擇相似的球囊,直徑多為2.0mm;2.5mm,多選擇順應性球囊充分的球囊擴張實際上要根據(jù)血管的直徑進行判斷。預擴張使用的球囊直徑不能過大,也不能與參考血管直徑相差過大。采用非順應性球囊擴張時壓力可適當加大。 2.后擴球囊:釋放支架后,發(fā)現(xiàn)支架貼壁不良,往往給于高壓力非順應球囊,俗稱高壓囊或者后擴囊。直徑多為與支架相同或者略大于支架直徑0.5mm,長度基本是短于支架長度。 3.CTO病變介入常用技術是在微導管支撐下導絲通過病變,然后嘗試微導管通過病變。一般而言,F(xiàn)inecross導管通過病變后,初始球囊選擇1.25~1.5 mm直徑的球囊,Cosair導管通過病變后可直接使用1.5 mm或2.0 mm的球囊進行預擴張。 CTO病變時可能用到1.25-1.5mm單標記的小直徑球囊,逐步向病變遠端擴張,以便更容易通過大的預擴球囊,有時候病變較堅硬,不能有效擴張,這給時候怎么辦?重點來了,小球囊掘進技術加爆破技術,再向前推送球囊的時候,同時給于小球囊爆破,通過瞬間的爆破壓力使病變處達到擴張的目的。建議高手使用,不然容易導致夾層。 4.普通病變不容易導絲通過的,可以穿上球囊,推送至病變近端,提供強力的支撐,起到微導管的作用。 5.分叉病變介入治療過程中存在使用邊支導絲保護技術時,主支支架釋放后邊支急性閉塞,使用更換各種導絲再進入失敗的情況,此時,可以采用球囊補救技術,沿保護導絲送入球囊進行擴張,到達擴張閉塞邊支的功能。處理分叉病變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KIO原則,即Keep It Open原則,要求在操作過程中及手術完成后盡量保持所有血管的持續(xù)開通狀態(tài)。分叉病變處理過程中常常會涉及到如何保證分支血管即刻及持續(xù)開通的問題。常用的邊支保護技術包括導絲保護、分支預擴張、球囊保護技術等方法。其中球囊保護技術逐漸被眾多術者所接受。分叉病變球囊保護,選擇小球囊較好,分支病變主動放球囊保護傾向于選擇小的長球囊,但補救性操作時建議選擇通過性好的較短小球囊。 如圖: 6.雙導絲加球囊起到切割球囊的作用,在沒有切割球囊或切割球囊未出現(xiàn)時可以使用這樣的方式,此時盡量選擇非順應性球囊。多用于向心性病變。 7.利用球囊制作抓捕器,(見支架脫載貼)。 8.球囊鉚釘技術,給指引導管提供強支撐。 9.貼壓穿孔冠脈,阻塞血流外泄之心包導致的心包積液,一般情況下Ⅰ型不需要進行特別處理。Ⅱ型、Ⅲ型需要術中球囊處理然后決定或進行下一步處理。球囊封堵時擴張壓力使用能夠封閉血管的最小壓力即可 ,也可以用灌注球囊。 10.球囊牽引指引導管通過前臂迂曲血管,如前臂血管迂曲,此時不能通過綠膜導絲和泥鰍導絲,可以用工作導絲通過迂曲病變,然后送指引導管,沿導絲送入球囊,使球囊突出于指引導管口一半的位置,小壓力打起球囊,同時推送指引導管和球囊,至其順利通過迂曲處。如圖: 11.制作戴莫支架,用刀在球囊的遠端marker以遠的肩部環(huán)形切割掉球囊,近端沿marker處環(huán)形切割掉球囊近端,呈子圓錐型,取下球囊,套在需要釋放的支架上即做成帶膜支架,此支架只能前送,爭取一步到位至穿孔部位,加壓釋放支架即可。 12.分叉病變的球囊對吻操作中,首先需要保證兩個球囊能夠同時通過指引導管,一分叉病變的球囊對吻操作中,首先需要保證兩個球囊能夠同時通過指引導管,一般建議首先送入外徑較大的球囊,然后送入外徑較小的球囊。定位時保證兩球囊近段平行對齊。擴張順序可考慮序貫擴張,或同時擴張的方法。 13.切割球囊沒啥說的,主要用于纖維和鈣化斑塊的病變的擴張,小壓力逐漸擴張。 |
|
來自: 周珊珊kcp4dz5p > 《球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