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劉邦從沛縣十里亭長混到大漢王朝開國皇帝的摸打滾爬閱歷,怎么會看不出呂后對戚姬母子的虎視眈眈? 實際上,劉邦生前在戚姬和劉如意母子身上做了大量的安排,能考慮的都考慮了,甚至在臨死前也依然在時刻掛念著戚姬母子的安危。 ![]() 劉邦最初的想法,是廢掉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改立戚姬生的劉如意,只不過這一設想剛提出,就遭到了開國功臣和呂氏外戚的強烈反對。就連劉邦最為推崇的第一謀士張良,也站到了呂后一邊,為她出謀劃策請來商山四皓給太子助陣。感到太子羽翼已豐的劉邦,也只能打消改立的念頭。 搞不掉呂后和劉盈,劉邦退而求其次,將劉如意遠遠得分封到趙國當趙王,離開政治中心長安的激烈斗爭。為了保護愛子,劉邦還把周昌調到趙國當丞相,做為保護劉如意的一道屏障。只要劉如意在趙國平安,身在長安皇宮內的呂后,多少也會心存顧忌不敢對戚姬下手。 搞到這一步,劉邦仍然十分擔心有人會對戚姬母子不利,因而當聽說樊噲要舉兵殺戚姬母子,劉邦立馬被親情沖昏了頭腦,一不顧念和樊噲當年在沛縣穿開襠褲、吃狗肉的交情,二不追究這條消息背后的是非真假,立馬派出陳平捕殺樊噲。 幸好陳平顧念樊噲大姨子呂后的威勢,拖著不下殺手一直熬到劉邦去世,樊噲這才撿回一條老命。 ![]() 陳平殺樊噲,是劉邦下的令,陳平不得不聽,樣子上也要逮著樊噲關進囚車往長安趕。劉邦要“殺”,陳平執行起來是“抓”,可見陳平的舉動,顯然是對劉邦的命令打了折扣。 陳平為什么要對劉邦的命令選擇性執法呢?這里頭的舉動意味深長,當中透露著漢初極為明朗的政治權力格局——功臣集團在聽從劉邦指令的同時,也在顧忌著呂后的臉色。 如此,劉邦之所以不對呂后外戚集團和太子劉盈痛下殺手的深層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那就是劉邦需要一個威懾力十足的呂后,來鎮住實力強勁的豐沛功臣集團,以及分布在大漢王朝版圖各地的諸侯王,免得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像秦朝一樣二世而亡。 ![]() 換個角度去看戚姬,這個漂亮的女人,還僅僅把她與呂后的針鋒相對,停留在后宮女人爭風吃醋的層面,絲毫沒有察覺打從劉邦想拿劉如意替換劉盈當太子開始,她與呂后就已經變成了奪嫡之爭你死我活的政敵關系。 對敵人的仁慈便是對自己的殘忍,經歷滅秦戰爭、楚漢之爭的顛沛流離和實踐打磨,呂后早已造就了一副目光深遠、手段狠毒的政治家本領。 不管是女人間瘋狂的報復也好,還是政治斗爭的殘酷清洗,總之劉邦死后“人走茶涼”的狀態,便注定戚姬母子難以獲得一個好的結局。 趙王劉如意被騙入長安毒死,戚姬則更慘。沒有了劉如意、周昌的牽制,呂后毫無顧忌得向戚姬發泄殘酷報復,不僅將她砍手、斷足、挖眼、割舌,而且還把她投入豬圈,羞辱性得稱為“人彘”。 ![]() 除了殘殺戚姬和皇子,至于劉邦交托的政治任務,呂后倒是完成得井井有條、有模有樣。 對內,呂后延續漢初休養生息政策,向全社會開放山川湖泊,鼓勵老百姓耕種畜牧、開發自然資源,從而恢復人口、蓄積國力;對外,面對匈奴冒頓大單于內帶羞辱、猥褻語氣的國書,呂后也做到了隱忍克制,用和親政策換取大漢王朝休養生息的和平環境。 由此可見,從漢初對內、對外兩方面大的政治格局角度上看,呂后都是當之無愧遠超戚姬的最合適守國人選。廢呂后,劉姓江山不穩;存呂后,戚姬母子難得善終。兩害相較取其輕,劉邦也只能先守護大漢王朝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