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家對于“π”這個符號并不陌生,在初中的數學課上就已經接觸過,用來解決一些數學問題。“π”其實代表的是圓周率,也就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在數學領域代表一個常用的數學常數,多用于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 當然“π”只是一個符號,那么具體是多少呢?我們的印象中是“3.14”,其實它的準確數值到目前為止還是沒能得出一個有效結論,因為“π”是一個無限循環小數。科學家們一直在計算它的準確數值,目前圓周率已經被算到了31.4萬億位,對于這個無線不循環小數,為什么科學家們會如此執著呢? 首先我們要從圓周率的起源開始了解,據資料顯示,早在公元前20世紀,圓周率就已經出現,而那時對于圓周率的數值并沒有多少認知并且只是精確到了小數點后兩位,甚至數值還不準確。知道我們古代的數學家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后7位,人們才開始了解到圓周率的本質。直到如今科技發達的年代,科學家們已經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后31.4萬億位,但是依然還在繼續探索。 對于科學家們的執著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對于人類的發展是就是在不斷探索未知事物,發現等同于進步,只有那些還沒被發現的東西才能打開人類知識面,讓人類文明更上一層。就如同人類對浩瀚宇宙的探索一樣,目前人類對于宇宙的認知還非常少,而且和圓周率一樣存在很多相似性。 因此很多科學家認為,圓周率和宇宙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無限循環的小數如同宇宙中無數的星球;圓周率的不規則性如同宇宙中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東西,這些種種猜想都在驅使科學們研究的熱情。如果能夠解開圓周率的謎題,就有可能揭開宇宙中一些人類無法理解的事物,讓人類文明更上一層。所以科學家們一直執著地將圓周率計算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