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18日,第三屆“十二背后詩歌節”暨“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十二背后寫作計劃”活動在貴州綏陽十二背后旅游區成功舉辦。劉方、梅爾、陳進、汪劍釗、申宏磊、李南、周瑟瑟等20多名文藝界人士參加活動。 同時舉辦了第三屆“溶洞詩會” “詩與時間的對話:梅爾詩集《十二背后》研討會”。 十二背后旅游風景區總占地面積600多平方公里,有橫跨七億年時光的亞洲最長溶洞,有唯美的清溪峽山水風光,有奇絕詭異的中國大地縫景觀,匯聚了洞、林、山、水密布齊全的生態組合。 雙河溶洞是“亞洲第一長洞”,也是“世界最長的白云巖洞穴”和“世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曾被中央電視臺喻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館” “中國地心之門”。“十二背后詩歌節”與“溶洞詩會”到今年已經舉辦了三屆,眾多國內優秀詩人與數十個國家的詩人參加,寫下了大量關于十二背后的詩歌作品,出版了詩歌專集,在海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年來,十二背后這片古老又年輕的風景王國,正成為中國西南重要的詩歌、文化、藝術活動聚集地,成為一個詩歌文化地理坐標。 “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是由周瑟瑟、黃明祥等詩人于2015年10月20日在安徽桃花潭國際詩歌藝術節上發起,以口述實錄、民謠采集、戶外讀詩、方言整理、問卷調查、影像拍攝、戶外行走等詩歌人類學的方式進行“田野調查”。周瑟瑟提出“走向戶外的寫作”贏獲詩歌界廣泛呼應。 在詩歌歷史上,李白、杜甫不斷走向戶外,直接把詩寫到巖石上。從肉身到精神的解脫,就是“走向戶外的寫作”,從修辭的寫作走向現場的寫作,從想象的寫作走向真實存在的寫作,從書齋的寫作走向生活敞開的寫作。詩歌要尋找活動的、有生命創造性的語言,詩人是創造語言的人,沒有語言的變化就是僵死的詩歌。當下許多寫作往往習慣于守舊的寫作,不愿走向戶外,不敢脫離書本,走向戶外意味著離開了現成的知識體系,因為戶外是全新的時刻在發生變化的體系。 十二背后以深厚的時間沉淀,奇異的地理風景,為詩歌打開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而陌生的經驗正是當代詩歌所缺少的,尋找陌生的經驗是“詩人田野調查”與“走向戶外寫作”的目的,在十二背后詩人們將找到所需要的陌生的經驗,關于時間、自然、生命、神秘、進化等未知的經驗。 16日中午的小學生詩歌公益研學活動,成為本次活動的亮點之一,來自綏陽縣溫泉鎮桂花小學五年級的二十多名學生,在自己家門口聆聽詩歌,感受詩歌的美好與力量,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詩人、藝術家們,進行了一場文化與風景的交融對話。 十二背后旅游區自成立之始,就把幫扶鄉親,愛心奉獻作為自己責任之一,五年來,發起組織了多場公益活動,本次針對小學生的公益詩歌研學活動即是其一。活動會上,詩人、藝術家們輪翻為孩子們授課,并贈送了文具、書籍等學習用品。 中央電視臺、鳳凰網、香港文匯報等數十家重要媒體和網絡平臺將作詩會活動內容消息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