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科技界,你認為誰最有資格被評為“業內泰斗”? 馬云,雷軍,董明珠,還是張一鳴? 不久前,《時代》雜志發布了“2019年度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 榜單共計分為先鋒、藝術家、領袖、偶像及業界泰斗這五個類別。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字節跳動CEO張一鳴、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等一起上榜。 其中任正非入選了業界泰斗類別。 2018年,華為全年的銷售收入為7212億人民幣,凈利潤為593億人民幣。 按理說,取得了這個成績,任正非獲得了這個稱號,當之無愧。 但面對此榮譽,華為和任正非都似乎不領情,就只回應了一句話: “我們還在痛苦中,不知道能不能活下來”。 華為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到底靠的是什么? 華為對人才的重視,很難有人能與之媲美。 據悉,在最困難的時候,任正非曾去借高利貸,為了給員工發高額獎金。 7月4日,法國新聞周刊《觀點》雜志,對創始人任正非和他一手創辦的華為,進行了長達15頁的詳細報道,標題是“這個人將改變歷史”。 其中,任正非提到了自己的人才觀,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 1.能力第一; 2.先考再面; 3.激活個體。 很多公司為了組織穩定,團隊和諧,業績保證,招人時,“能力”并沒有排在第一位,還會考慮到候選人的背景,資源等附加軟實力。 所以會出現很多如能力強無法施展,能力弱憑資歷做領導的情況。 但在華為,一切都要給“能力”讓位。 只要有能力,能鉆活組織,出身貧寒有什么關系; 相反,沒有能力或沒有持續學習進步的能力,遲早待不下去。 任正非這么說,更是這么做的。 曾經他特別強調,要HR多招偏遠地區的人,因為他們除過奮斗,別無選擇; 現在他也明確表示,要盡快把優秀人員選拔上來,以增加組織的“活血”。 劃水摸魚的人,每三個月就會面臨減薪一次的風險,最后終將被淘汰; 但那些越努力的人,會越幸運。 因為除了在華為收獲到錢,更重要的是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狼性精神。 這種精神,是華為給予員工最寶貴的財富。 很多人納悶: 年入7000多億的華為,為什么沒有一座華為大廈? 對此,任老這么回答: 首先,我個人不喜歡高層建筑,其次覺得沒有必要。 因為即使不建華為大廈,華為也是人們驕傲的民族企業。 那為什么我們沒聽到其他企業花201萬的年薪招聘應屆生,而華為卻可以? 因為華為務實,知道錢該花在哪里! 更因為華為愛才、惜才、重才,愿意把錢砸在人才身上,畢竟人才才是企業的原始發動機! 今天商場上的戰役,本質就是對人才的爭奪大戰。 面對美國《時代》雜志戴的這頂”泰斗”高帽,任正非的態度是淡然處之、置之不理。 因為所謂的榮譽對他而言,毫無意義。 他是一個“鋼鐵硬漢”,只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達成預設目標。 任正非曾表示,華為現在的壓力就是發展得太快了,賺的錢太多了,怎么解決對內、對外分配的矛盾問題,這是最難的。 任正非曾說:華為最大的壓力就是錢掙得太多 對于這個問題,在華為的官網上,就明確寫著: 這是一家100%由員工持有的民營企業。 通過工會實行員工持股計劃,參與人數為96,768人,參與人僅為公司員工,沒有任何政府、機構持有華為股權。 這樣的管理機制,敢問還有哪個企業能夠真正做到? 這樣有近十萬名員工共同持股的企業,全世界還有找出第二個嗎? 心聲社區里有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個名校畢業生,滿懷憧憬地來到華為,卻發現根本無法適應公司的節奏,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甚至當同事討論問題時也無法融入。 他的上級主管主動來找他,不僅表示了對他極大的信任和期許,更是在工作、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給予他全力的支持和幫助。 最終他也不負眾望,不到兩年就被任命為項目經理,開始帶團隊。 遇到問題,華為人別無他想,只想把它搞定。 只要有一顆奮斗的心,華為就會創造機會,無條件地幫助你; 但是如果懈怠跟不上,過不了多久就會被淘汰出局。 務實的華為人,不想做領袖,也不想背負上沉重的口號和包袱。 只想再用二、三十年時間,建立起統一意志、清晰方向、有序組織、頑強奮斗的群體。 不得不承認,華為能取得現在業內的地位,正是與與任正非惜才、愛才、重才分不開,與華為善于用“鞭子”來“抽打”人才的制度分不開。 去年,華為發布了《任總關于人力資源管理綱要2.0修訂與研討的講話紀要》,實行干部10%的末位淘汰制; 前不久,又發布了《任總在運營商BG組織變革研討會上的講話》,表示將減少匯報層級、淘汰效率不彰的崗位。 這就是實實在在的用“鞭子”抽打“人才”。 不想奮斗,趕著讓你奮斗,實在不行只有淘汰出局。 華為的人才管理機制帶領著華為挺過了很多大風大浪,現在也成為業內眾多管理者爭相研讀的寶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