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 編輯本段 名單1988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1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共批準建立了53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區以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得到了超常規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道路。 2012年09月21日據國家科技部網站消息,經國務院批準,17家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國家高新區總數達到105家。 17家新升級國家高新區是:吉林長春凈月高新區、浙江溫州高新區、湖南衡陽高新區、四川樂山高新區、福建莆田高新區、山東泰安高新區、河南新鄉高新區、云南玉溪高新區、陜西榆林高新區、遼寧本溪高新區、河北承德高新區、安徽馬鞍山慈湖高新區、江蘇徐州高新區、湖北孝感高新區、江蘇常州武進高新區、陜西咸陽高新區。
展開 資料來源:中國發展門戶網 折疊 編輯本段 國家相應政策高新技術企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興辦高新技術產業,必須具備國家科委《關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中規定的條件。認定工作由省、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的科學技術委員會主管。興辦高新技術企業的手續是,興辦者向開發區辦公室提出申請,經核定后報省、市科委批準。高新技術產業享受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性政策。如享受進出口貨物的關稅優惠,為生產出口產品而進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免領進口證,經批準可設立技術進出口公司,享受外貿經營權,可通過銀行發行債券以籌集資金,基本建設投資可優先納入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可以免購國家重點建設債券,可以自行制定產品試銷價格或自行定價,可以對用于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儀器、設備實行加速折舊,五年內企業交稅收新增部分可用于開發區建設,安排勞動就業和招收職工時可得到優先考慮等,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采取優惠政策是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成立高新技術開發區,也會成立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簡稱管委會,負責統籌管理及招商等。 折疊 編輯本段 豐富內涵1、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 2、加速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創業的示范區; 3、深化改革和加快體制創新的試驗區; 4、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和對外開放的展示區; 5、培養、造就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的學校; 6、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輻射源; 7、體現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新社區。 折疊 編輯本段 發展領域1991年,原國家科技部規定科技管理部門在下列范圍內確定為高新科技[1]: 1、電子與信息技術; 2、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技術; 3、新材料及應用技術; 4、先進制造技術; 5、航空航天技術; 6、海洋工程技術; 7、核應用技術; 8、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 9、環境保護新技術; 10、現代農業技術; 11、其他在傳統產業改造中應用的新工藝、新技術。 折疊 編輯本段 鮮明特色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托,主要依靠國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集中區域。 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中國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有效途徑。現階段要進一步依靠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強化功能建設,營造吸引優秀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者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重要基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2012年9月27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西安出席咸陽、榆林國家高新區建設動員大會時說,高新區在發展中應進一步突出自主創新,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自身建設的核心戰略[2]?。 經國務院批準,17家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國家高新區總數達到105家。萬鋼指出,高新區在發展中應進一步突出自主創新,緊緊抓住科技和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這個核心問題,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萬鋼強調,高新區要突出產業聚集,強化優勢產業,注重以新技術、新工藝發展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三個產業在更高層面上的協調發展。要突出人才培養,營造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動和加快成長的環境。在創新的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的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的事業中凝聚人才,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領軍人才及團隊。高新區應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新機制,不斷優化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做大做強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突出擴大開放,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利用全球資源,在更高的全球化水平上提升創新能力,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和產業集群。 折疊 編輯本段 產業基地為加速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科技部自1995年開始依托國家高新區組建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集中地區軟件產業優勢,創造適合軟件產業發展的優化環境,推進軟件技術創新、產品開發、企業孵化、人才培訓和出口創匯。先后認定東大軟件園、石家莊軟件園、齊魯軟件園、西部軟件園、長沙軟件園、北京軟件園、天津華苑軟件園、湖北軟件基地。杭州高新軟件園、福州軟件園、金廬軟件園、西安軟件園、大連軟件園、廣州軟件園、上海軟件園、南京軟件園、長春軟件園、廈門軟件園、合肥軟件園和南軟件園等19個園區為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這些基地已經成為全國軟件產業的支柱力量。 折疊 編輯本段 高新企業企業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以自主研究發創新為主,以引進吸收創新為輔"的產業發展方針,在加強與境外機構合作的同時,重點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園區內誕生了一批以聯想、方正、海爾、長虹、華為、遠大等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形成了具有各自優勢和特色的支柱產業。至2000年底,高新區內技工貿總收入超億元以上的企業已達1252家,其中超十億元企業已有143家。一大批機制靈活,適應市場經濟需求、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中小高新企業在園區迅速發展。截止2000年底,據統計國家高新區內有企業20796家。 人才薈萃 高新區是世界新技術革命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以人為本,依托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發展。高新區擁有一大批具有開拓創業精神、高速事業心和責任感、團結精干的高素質管理團隊和高素質人才。高新區聚成了56萬科技人員,吸納了52103名碩士,9358名博士和5615名留學人員,建立了一批博士后流動站和250余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一批批經過拼搏創業,專業技能強、有創造性、有經營管理經驗、志向遠大的復合型人才和職業企業家在高新區茁壯成長。 折疊 編輯本段 出口基地選擇有條件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立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是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的重要內容。發揮園區內高新技術產業集中、機制靈活、人才密集的優勢,充分利用園區的良好發展環境,積極引導高新技術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加快園區的國際化進程。2000年以來,科技部和外經貿部聯合認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蘇州、武漢等20家國家高新區為"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 折疊 編輯本段 創新體系中國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是在吸取國外孵化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建立的一種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訓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為宗旨,為科技企業創業發展提供必需的各項服務,推動科技企業快速成長的社會公益性科技服務機構。 中國高新區以各種類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為核心,不斷建立和完善相應設施與機構,提供包括研發、信息、投融資、貿易、法律、擔保、財務、評估、人才資源、國際交流與培訓、產權及技術交易等多種創業發展所需要的服務,初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 創業中心已成為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的基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的學校;聯結創業者與大專院校;聯結創業者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業的紐帶;科技創新孵化體系的核心和高新技術產業支撐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折疊 編輯本段 發展曙光在高新區完善體系、優化功能、促進產業發展基礎上,國家高新區技工貿總收入將保持在平均年增長30%的速度,2005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367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0%,其中基礎研究經費135億元。年末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720萬人。全年國家安排了288項科技攻關計劃課題和911項"863"計劃課題。新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9個。新安排國家重點實驗室改造項目16項,累計達到143項。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61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6萬項。全年受理國內外專利申請47.6萬件,其中國內申請38.3萬件,占80.5%;受理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17.3萬件,其中國內申請9.3萬件,占53.8%。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26.5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1510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全年成功發射衛星5次。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05年末全國共有產品檢測實驗室18932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293個。全國現有產品質量、體系認證機構177個,已累計完成對4.7萬個企業的產品認證。全國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4037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3491萬臺(件)。全年制定、修訂國家標準1304項,其中新制定673項。全國共有各類氣象臺站9881個,其中自動觀測站7246個;天氣雷達觀測站點258個,衛星云圖接收站點440個。全國共有地震臺站1253個,地震遙測臺網31個。全國共有8376個海洋觀測站、監測站位。測繪部門公開出版地圖1667種,測繪圖書497種。(2006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 2010年,國家高新區的建設日臻成熟,創業和產業發展環境良好,創新體系和整體功能齊備,自主創新和發展能力強勁,擁有獨特的創業文化氛圍,基本完成創新建設階段的主要任務,全面實施高新區、產業帶和密集區的發展戰略,若干具有國際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工業園區將脫穎而出,10余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將蓬勃發展,4個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將初顯輪廓,基本實現高新區點、線、面的縱深戰略發展,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強大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從整體上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經濟總量將占到我國工業增加值、出口創匯的20%以上,為解決就業、保持社會穩定、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