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魯迅研究的專家,錢理群一直致力于向普通人宣傳魯迅,其新書《魯迅作品細讀》于2017年出版,憑借著多年魯迅研究功底與普通讀者的的深入接觸,錢理群以對話的形式,真正將魯迅的作品講解得透徹易懂。 作為一個現當代文學研究學者,在書中他不僅關注魯迅的作品寫了什么,更關注魯迅是如何寫的,這對普通讀者了解魯迅的文學成就非常重要。 當下對魯迅身份的誤讀自《狂人日記》誕生后,魯迅就對中國社會產生持續不斷的影響,在當代中國,他的影響仍然在持續,無數人被魯迅對社會銳利的批判折服,成為他的粉絲。 但是,人們關注的是魯迅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是他對社會的深刻剖析,是魯迅作品所表達出的思想,相反,他的文學本身的成就卻得到不少人的質疑。 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但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其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深刻的思想太過閃耀,往往使人忽視了他的文學成就,又加之魯迅作品的語言在白話文剛剛興盛的年代顯得有些拗口,阻礙了某些人的閱讀體驗,所以非文學專業的許多人不能對魯迅的文學成就做出正確的評價。 然而,即便在思想上的解讀,由于受社會風氣的影響,一般人也只關注魯迅反封建、對社會與國民性的批判方面,而很少涉入魯迅內在的精神世界。 錢理群的“魯迅觀”錢理群則不同,作為一個對魯迅有著深入研究的中文系教授,他在《魯迅作品細讀》中從思想和文學兩個層面對魯迅做出了精彩的解讀,他既深入挖掘魯迅寫了什么,更解讀了魯迅是如何使一篇文章變得精彩萬分的。
在《魯迅作品細讀》中,讀者可以看到的魯迅是一個更加接近魯迅談到了內心真實的魯迅,一個更加獨特的魯迅。 在《讀<在酒樓上>》,錢理群談到了魯迅身上的魏晉情節,說“《吶喊》《彷徨》的寫作是魯迅這十年郁結于心的民間記憶和魏晉情節的一次噴發”。可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魯迅作為五四先鋒是最反古的,但是錢理群通過對魯迅創作心理與創作背景的深入分析,從心理、情感、處境等角度確認了當時魯迅非常接近魏晉文人,這就讓人十分信服。 在《讀<孤獨者>》中,通過“我”與魏連殳的對話和辯論揭示了魯迅內心深處思考的三個問題:“一個是討論人的存在本身的問題;另一個是討論人的存在希望何在;最后一個是討論人的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到底在哪里。”包括對《死火》等篇目的解讀,錢理群剖析了魯迅內心所思考的自身甚至人類所面對的深刻問題,讓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魯迅式的清醒,絕望與悲涼”。 這種對魯迅內在思想和靈魂的解讀,如果不對魯迅的所有作品和生平經歷有深入的了解、沒有深厚的學養的話是做不出來的。書中,對于魯迅著作的引用可謂信手拈來、恰到好處,把單個的文本與魯迅的其他文本聯系起來,從而能夠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對作品進行解讀。 關注創作技法在《讀<爬和撞>》中,錢理群說:“我們今天的閱讀,關心的是‘怎么寫’,而不是‘寫什么’。”在對很多文本的解讀中,錢理群都注重魯迅是如何組織文章的。 在解讀《孔乙己》時,錢理群從魯迅的從容美學的角度分析了小說是寫得如何節制,如何將寓“緊張”于“從容”中,再加上對《在酒樓上》和《孤獨者》的解讀,歸結出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很好地處理了內在的緊張和表達的舒緩、從容之間的關系。” 對于一般的讀者而言,可能僅僅被小說中的人物所吸引,當然魯迅的小說也塑造了許多經典的人物形象,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依然被很多人關注,以致網上有很多《孔乙己》的改編,但是很少有普通讀者(甚至某些研究者都忽略了)從小說的氛圍、敘述的視角等方面對其解讀。 錢理群的做法是很有普及意義的,他能夠讓普通人也讀出來魯迅的作品除了表達的思想、塑造的人物之外,還有很重要的東西支撐著。 在解讀《風箏》與《記念劉和珍君》這兩篇文章的時候,魯迅又從比較的方法,深入剖析魯迅的創作特點。 前者是與魯迅自己的文章《兄弟》作比較,通過逐段逐段地對比分析,找出二者的不同,從而魯迅創作的意圖,由此得出寫作可以從兩個方面努力:一個是變敘述為描寫,一是努力開掘素材背后的深刻含義。 后者則與周作人的《關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進行對比,從二人對待同一素材的不同處理,看出魯迅的寫作觀。在這種對比的深入分析中,讀者了解了魯迅創作的過程,從而加深了對魯迅作品的理解。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越來越發達,網上對魯迅的評價也出現兩極化,有些人把魯迅奉為神,而有些人則把魯迅貶的一文不值,甚至有人說魯迅頂多算一個憤青。 無論是尊魯迅還是貶魯迅,他們大多側重魯迅的思想層面。而對魯迅文學成就的研究只在“學院”里,錢理群這么多年來堅持向民間講述魯迅,對于普及人們對魯迅的正確認識是很有必要的。這本《魯迅作品細讀》無疑又是一位有責任心的知識分子的成功的入世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