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令南粵還歸帝,誰謂匈奴不敢王",這首詩講述了漢武帝平定南粵,準備大規模攻打匈奴的宏圖壯舉。這場漢匈大戰持續數十年,最終匈奴戰敗,遠遁漠北。 武帝對匈奴數十年的討伐,雖然大大打擊了匈奴的勢力,但也使漢朝國力衰退,人口減半,差點滅亡。武帝末年,親自寫下《罪己詔》,承認漢匈戰爭對天下的傷害,宣布停止對匈奴作戰,實行修生養息的政策。 武帝傾舉國之力去平定匈奴,匈奴元氣大傷,邊患問題確實得到基本解決。但當武帝決定不再對匈奴作戰,短短幾年,匈奴再次卷土重來,擾亂邊關。這不禁讓人懷疑:武帝一定要對匈奴大規模征伐嗎?漢匈戰爭不可以避免嗎? 漢匈之戰背景戰爭不是平白無故地發生的,漢武帝大規模征伐匈奴也是有原因的。 自戰國時起,匈奴就一直成為最主要的邊患問題。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為抵御匈奴修建了長城。到了秦朝更甚,不僅出兵攻打匈奴,也修建長城來抵御外敵。 而秦朝末年,天下混亂,根本沒有時間去收拾匈奴。恰逢匈奴的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草原,實力大增,對中原形成威脅。漢初,百廢待興,朝廷甚至都找不出毛色一樣的四匹馬,就更別提去攻打匈奴了。而匈奴也今時不同往日,漢朝根本不是匈奴的對手,只能屈辱和親。 漢高祖劉邦原本是想用武力解決匈奴問題,出兵征討,反被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還是陳平設計賄賂單于閼氏,劉邦才得以逃脫。劉邦知道漢匈實力差距懸殊,自此之后便采用和親拉攏政策來維持邊境安寧。 從高祖至景帝,漢朝經過數十年的修生養息,經濟得到發展,國力大幅度增強。此時的漢朝已經有足夠的實力與匈奴對抗,而邊患問題卻一直沒有解決,以漢武帝這個好大喜功的個性來說,為何不打呢? 漢朝數十年來雖一直采取和親拉攏政策,邊患問題不僅沒有得到好轉,反而越鬧越兇。漢朝對待匈奴屬于典型的拿錢消災,災沒消下去,反而激起匈奴的貪欲,他們騷擾邊境城市,搜刮財產、屠殺百姓、破壞農田,甚至一度威脅到長安城。 匈奴每每鬧事,漢朝為了平息,只能不斷采用和親政策,送錢,送女人。這樣不僅沒有解決匈奴問題,反而養大了他們的胃口。致使匈奴只要不爽,便去騷擾邊境,漢朝一定會拿錢、拿女人來賠償。和親政策雖可以暫時緩解邊關問題,但終究不是長久之策。 匈奴實力增強匈奴不斷地從中原搶奪財富,掠奪土地資源和勞動力,把大量漢人變為奴隸。而漢朝又采取縱容態度,甚至還給匈奴送錢、送物資。這無疑使得匈奴的奴隸制不斷發展,實力不斷增強。 和親政策有利于漢朝的修生養息,促進經濟發展,可同時也促進了匈奴的發展。短期之內,匈奴即便實力增強,也不會對漢王朝造成太大的威脅。長此以往,便是另一番天地。 漢武帝時期,匈奴的實力已經不只是一支游牧民族這么簡單了。若是漢朝不給予強有力的反擊,等到匈奴勢力坐大,不知他們會不會"五胡亂華"呢? 很多人都說匈奴沒有取代漢朝的野心,我看未必。當時的匈奴是一個仍在擴張的游牧帝國,它難道沒有吞并其他國家的野心嗎?當然有。曾經是大月氏,今后就不會輪到大漢嗎? 就算匈奴沒有代漢之意,但他們不斷地對中原地區進行侵略,大漢真的就安全嗎?文帝時期匈奴火燒甘泉宮,景帝時期匈奴趁七國之亂大舉入侵,漢朝統治者時常面臨來自匈奴的威脅。 我們如果置此種威脅于不顧,依舊委曲求全、放任匈奴,等到匈奴做大做強,只怕真得就有亡國的危險了。人要居安思危,不能看著眼前的日子好過,就放任危險于不顧。所以說,武帝對匈奴作戰,正是要解除匈奴對中原的威脅。 絲綢之路西漢時期張騫出使月氏國為何花了十三年,主要原因是張騫被匈奴前前后后扣押共十一年之久。張騫之所以碰上匈奴兵,正是因為前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一直被匈奴人控制著。 河西走廊是漢朝與西域之間的要塞,可以說是必經之路。若是河西走廊掌握在匈奴人手里,那是十分不利于漢朝與西域的貿易。漢武帝大規模征討匈奴,不只是為了邊境安寧,同時還想打通河西走廊,促進東西方貿易。 元狩二年,漢武帝派遣霍去病出隴西,奪取了河西之地,設立了河西四郡:張掖、酒泉、武威、敦煌。至此以后,河西走廊正式納入漢朝版圖。 河西四郡建立才能真正意味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以往雖有路,但不敢走,貨物總會被匈奴掠奪,商人被匈奴殺死,東西貿易始終受阻。而河西走廊開通了,絲綢之路才真正掌握在漢朝人手里,東西貿易才能順利流通。 武帝收取河西走廊,并不只是解決邊患、開拓疆土這么簡單,而其開通中原與東亞、西亞的商道,使東西方經濟、文化得以交流,更加促進漢朝的繁榮與昌盛,同時擴大漢朝在世界的影響力。 為子孫后代著想以匈奴的發展態勢,遲早會威脅到長安地區,動搖皇帝的統治力,所以匈奴必須打。但對匈奴作戰的這個人不一定非要是漢武帝,也可能是其子孫。 自漢朝建立之初起,匈奴便屢屢騷擾,即使采取和親政策,也是背信棄義。匈奴若只是騷擾邊境這么簡單,那也就無需擔憂。匈奴對漢朝的土地和財富是有覬覦之心的,他們隨時都有可能入侵南下,對中原地區造成威脅。 其實,匈奴就如同懸在統治者頭頂的一把利劍,若不將其剔除,漢朝國土隨時都有危險。武帝如果是一個懦弱無能之輩,他可能會允許這把利刃懸在頭頂,但他有雄才偉略。 匈奴是漢朝歷代統治者之殤,就算武帝可以容忍,其后代統治者也不會輕易容忍。既然武帝決定做這個惡人,以舉國之力去攻打匈奴,徹底解決邊患,那么后續統治者也就不怕匈奴的侵擾了。 我們看到武帝瓦解匈奴主力后,匈奴雖然幾年之后又卷土重來,但實力已大不如前,打匈奴將不再是難事。也正是因為武帝的"窮兵黷武",匈奴于漢宣帝本始三年徹底投降。 國家需要"富強",只富不強,國家就會軟弱無能、任人宰割。文景帝時期修生養息是為了富民,而武帝征伐匈奴是為了強國。想要使漢朝真正的強大起來,漢匈之戰是無可避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