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遇一病人,自述忽然無故悲傷啼哭,不能自已,已十幾年也。 病人老年男性,已65歲,形體高瘦。 左右脈浮取皆弦細(xì),沉取又稍滑,微芤,寸脈俱弱。 舌質(zhì)淡白,苔黃厚、膩,舌尖邊芒刺,齒痕。 口干口苦,左偏頭痛多年,雙膝疼痛,睡眠差,腳氣,腳麻,便干,手關(guān)節(jié)微腫。 首遇此癥,遂翻古籍,也無多少可閱。 一、人有無故自悲,涕泣不止,人以為魅憑之也,誰知為臟燥之故乎。夫臟燥者,肺燥也。《內(nèi)經(jīng)》曰∶悲屬肺,肺之志為悲。又曰∶精氣并于肺則悲。是悲泣者,肺主之也。肺經(jīng)虛則肺氣干燥,無所滋潤,衰傷欲哭之象生。自悲出涕者,明是肺氣之匱乏也。肺虛補(bǔ)肺,又何疑乎?然而肺乃嬌臟,補(bǔ)肺而肺不能遽受益也,必須補(bǔ)其肺金之母,土旺而金自旺矣。虛則補(bǔ)母,正善于補(bǔ)肺耳。方用轉(zhuǎn)愉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小麥(五錢) 大棗(十枚) 白術(shù)(五錢) 茯神(三錢)水煎服。十劑全愈。 此方用參、術(shù)、茯、甘補(bǔ)脾土也,土旺而肺金安有再弱之理。惟肺燥善悲,不潤肺解燥,反助土生火,不益增其燥乎?不知助土生火,正助金以生氣也,氣旺而肺之燥自解。大麥成于麥秋,有秋金之氣焉。入于參、術(shù)、苓、甘之內(nèi),全無真火之氣,所以相濟(jì)而成功也。 此癥用加味參術(shù)湯妙。 人參 天花粉 生地(各五錢) 白術(shù) 麥冬(各一兩)水煎服。 二、經(jīng)云。精氣并于肺則悲。在藏為肺。在志為悲。悲。肺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心火主于熱。善痛。故悲痛苦惱者。心神煩熱躁亂而非清凈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熱亢極。而反兼水化制之也。 金匱云。婦人臟燥。善悲傷欲哭。有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臟燥者。火盛爍津。肺失其潤。心系了戾而然。故用甘草緩心系之急而潤肺燥。大棗行脾胃之津。小麥降肝火之逆。火降則肺不燥而悲自已也。 戴人云。少陽相火。凌爍肺金。金受屈制。無所投告。肺主悲。故但欲痛哭為快耳。 石頑石。凡肺燥悲愁欲哭。宜潤肺氣降心火為主。余嘗用生脈散、二冬膏。并加姜、棗治之。 未嘗不隨手而效。若作顛疾。用金石藥則誤矣。 三、金匱》五臟風(fēng)寒篇有“邪哭”二字,自來注家皆謂非哭之正狀,如有聲無淚,或哭而不悲之比。是以邪為反正泛稱也。然于本文血?dú)馍僦粎f(xié)。惟巢氏《病源》中風(fēng)門,有驚、邪、狂、癲四癥相類,而皆冠之以風(fēng)。是古固有以一“邪”字為病名者,巢氏必本經(jīng)說。邪哭云者,謂得邪病而哭,《病源》所謂邪之為狀,悲喜無度是也。義本直截,無俟深求。且其病原于風(fēng),則于“血?dú)馍佟比衷蕝f(xié)。風(fēng)勝則燥,理固然矣。考古之邪,即今之癡。凡《外臺》、《千金》治風(fēng)邪諸方,皆可治癡。昧者以癲為癡,而別于癇。癲、癡強(qiáng)合,癲、癇強(qiáng)分,皆于古訓(xùn)相背。詳泉所撰《金匱方論注》及《證原》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