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證熱 痹 湯【方 源】 劉志明效驗方【組成用法】 當歸12~15g 黃芩9g 連翹12g 生甘草12~15g 生苡仁24g 防風12g 防己12g 忍冬藤15g 海桐皮12~15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散結通痹。治療濕熱為主,風寒為兼,寒熱虛實錯雜,氣血流行不暢的熱痹證。【加減應用】 熱勝者,加知母12g,梔子9g,羌獨活各12g;濕勝者,加苦參15g,滑石15g,半夏9g,秦艽12g;陰虛者,加生地黃18g,知母12g,苦參12g,半夏9g,滑石15g。全身冷痛方【方 源】 王為蘭效驗方【組成用法】 生川烏10g 生草烏10g 桂枝15g 生甘草12g 金銀花20g 白酒1斤 將五味藥用60度白酒浸泡7天,取酒棄渣,酒裝瓶備用。將藥酒分為30份,每晚睡前飲一份,飲后胃中灼熱,吃一個水果或涼的食物即可。服藥時因藥性劇烈,要看患者的適應能力,先少飲,逐漸加量,飲后以舌尖發麻為度。若滿口發麻,頭暈嘔逆為藥力過量;如飲后無任何反應為藥力不足,應酌情加減。【功效主治】 溫經通絡,祛寒止痛。治療全身或關節冷痛,畏寒惡風,夏天穿秋衣褲,冬天穿比常人厚棉衣褲或皮衣褲仍不能御寒,每遇天氣變化,全身酸痛或關節冷痛加重,外觀無異常變化,觸之發涼,檢查血象均正常,但患者痛苦不堪。補益風濕湯【方 源】 王為蘭效驗方【組成用法】 菟絲子10~15g 制狗脊10~15g 炒杜仲10~15g 生川斷10~15g 大熟地15~20g 懷牛膝10~15g 肉桂5~10g 黨參10~15g 炒白術10~15g 當歸10~15g 炒白芍10~15g 炙川烏6~15g 細辛3~15g 獨活6~12g 防風6~12g 威靈仙10~15g 每日一劑,水煎溫服兩次。【功效主治】 溫補肝腎,益氣養血,佐以祛風散寒燥濕。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痛、風濕肌肉痛、腰痛、坐骨神經痛。 【加減應用】 氣虛加黃芪15~30g,炙甘草6~10g,茯苓10~15g;血虛加川芎8~12g,炒阿膠10~15g;風勝加赤芍15~20g,雞血藤20~30g;寒勝加炮附子10~30g,草烏10g;濕勝加蒼術10~15g,生苡米15~25g;上肢痛重去獨活,加羌活10g,肉桂改桂枝10~15g或桑枝30g;下肢痛重加木瓜15~18g,千年健10~15g;肝血不足加阿膠10~15g,制首烏15~25g;腎陽虛甚加巴戟肉10~15g,鹿角膠10g;大便秘結加肉蓯蓉30g;腎陰虛甚加鹽龜板15g,山萸肉10g;大便干燥加玄參30g。雞血藤湯【方 源】 陳治恒效驗方【組成用法】 雞血藤30g 秦艽30g 炒桑枝30g 海風藤30g 絡石藤30g 伸筋草30g 絲瓜絡15g 忍冬藤30g 甘草5g 水煎服。【功效主治】 養血祛風,除濕宣痹,通絡止痛。治療血虛風濕,肢節疼痛,游走不定,筋脈攣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于各種原因所致的筋脈損傷之拘急疼痛。疏風養血通絡湯【方 源】 張琪效驗方【組成用法】 秦艽15g 羌獨活各10g 白芷10g 防風10g生熟地各20g 當歸20g 川芎10g 白僵蠶10g 地龍15g 生石膏50g 黃芩15g 甘草7.5g 水煎服。【功效主治】 祛風清熱,養血通絡。治療風痹,身痛走竄不定,或筋肉抽瘈;中風半身不遂,語言不利,而兼頭痛、項強,咽干口燥,惡風自汗,脈滑或弦數,屬血虛內熱、風邪外襲者。【加減應用】 風邪不重減二活;內熱不重去石膏;腑氣不通加生大黃、瓜蔞;痰濕重者加半夏、蒼術、膽星;氣虛加黃芪;抽搐瘈疭加全蝎、蜈蚣。通 痹 湯【方 源】 張海清效驗方【組成用法】 蒼術10g 漏蘆10g 雞血藤10g 矮地茶10g 漢防己10g 尋骨風10g 水煎服。【功效主治】 祛風燥濕,清熱解毒。治療風濕之邪所致之關節疼痛。【加減應用】 熱痹加黃柏、虎杖、白石英;如伴全身高熱、口苦口渴,便結尿黃者,加金銀花、連翹、石膏;風寒濕痹加獨活、防風、桂枝、姜黃;下肢疼痛加牛膝。木耳舒筋散【方 源】 原明忠效驗方【組成用法】 黑木耳120g(放置砂鍋內,慢火焙干,切勿焙焦) 川續斷10g 炒杜仲10g 川牛膝10g 木瓜10g 桂枝9g 羌活9g 制乳香6g 附子6g 透骨草6g 蒼術6g 公丁香6g 母丁香6g 黨參6g 上述13味藥共焙干后,與木耳共碾為極細面即得。注意:木耳冷卻兩小時就得碾軋,時間稍長,即回潮不易軋細。每服6g,1日2~3次,黃酒少許為引,白開水送下。不飲酒者,也可不用黃酒。【功效主治】 補肝腎強筋骨,通血脈和營衛。治療由肝血不足,筋失所養,或產后血虛,營衛失和,風寒濕邪侵襲,痹阻脈絡所致的肢體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攣縮抽風,筋骨疼痛等癥。化瘀通痹湯【方 源】 婁多峰效驗方【組成用法】 當歸18g 丹參30g 雞血藤21g 制乳香9g 制沒藥9g 香附12g 延胡索12g 透骨草30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治療瘀血痹證(損傷后遺癥、網球肘、肩凝癥等)【加減應用】 偏寒者加桂枝、細辛、制川草烏;偏熱者加敗醬、丹皮;氣虛者加黃芪;久痹骨節腫大變形者加穿山甲、全蟲、烏梢蛇。清 痹 湯【方 源】 婁多峰效驗方【組成用法】 忍冬藤60g 青風藤60g 絡石藤18g 敗醬草30g 土茯苓21g 老鸛草30g 丹參30g 香附15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疏風除濕,活血通絡。治療風濕熱痹證。【加減應用】 風熱盛者見發熱、咽喉腫痛、癮疹、疼痛涉及多個部位,加連翹、葛根、秦艽;氣分熱盛者見口渴、汗出、發熱、脈洪大、舌苔黃燥,加生石膏、知母、黃芩;濕熱盛者見胸脘滿悶、身重以下肢為甚、舌苔黃膩,加防己、萆薢、白花蛇舌草;熱入營血者見心煩、皮疹、舌質紅,加生地、丹皮、元參;陰虛內熱加生地、白芍、知母。除 痹 湯【方 源】 婁多峰效驗方【組成用法】 當歸18g 丹參18g 雞血藤21g 海風藤18g 透骨草21g 獨活18g 鉆地風18g 香附21g 水煎服。【功效主治】 祛風通絡,散寒除濕,活血養血。治療風寒濕痹。【加減應用】 風邪偏勝,疼痛游走不定或呈放射性、閃電樣,涉及多個部位者,加防風、羌活、威靈仙;濕邪偏勝,疼痛如墜如裹,重著不移,腫脹不適,以下肢多見者,加薏苡仁、萆薢;寒邪偏勝,疼痛劇烈,痛有定處,局部欠溫,冷痛畏寒者,加制川草烏、細辛、桂枝、淫羊藿。通經行痹湯【方 源】 林沛湘效驗方【組成用法】 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威靈仙 獨活徐長卿 牛膝 蘇木 大棗 (藥量臨證酌定) 水煎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溫經散寒、和營通絡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肢體關節劇痛、緊痛不移,局限一處,遇寒則痛甚,得熱則痛緩,關節屈伸不利,皮色不紅,關節不腫,觸之不熱之癥。 【加減應用】 虛寒內盛者,酌加黃芪、黨參、人參、巴戟天、淫羊藿、鹿含草等。宣痹通絡湯【方 源】 林沛湘效驗方【組成用法】 雞血藤 絡石藤 忍冬藤 寬筋藤 生谷芽松節 桑枝 防風 羌活 丹參 紅花 當歸尾 絲瓜絡 水煎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宣痹通絡疏風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肢體關節酸痛而游走不定,不拘上、下、左、右肢體關節,病或數時,或一二日,或三五天,日輕夜重,或見環狀紅斑于四肢及軀干。【加減應用】 其證候偏于風寒者,合荊防敗毒散加減;偏于風熱者合銀翹散加減;若見有環狀紅斑者,可酌加生地、丹皮、丹參、紅花、桃仁等。熱 痹 方【方 源】 楊繼蓀效驗方【組成用法】 柴胡6g 虎杖根30g 知母12g 黃柏9g 秦艽9g 黃芩12g 晚蠶砂(包)12g 制白僵蠶12g 葛根30g 鮮蘆根30g 忍冬藤15g 丹參30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熱痹證,癥見肢體關節疼痛,痛處紅腫灼熱拒按,兼有發熱,口渴,心煩,舌質紅,苔黃燥,脈滑數者。風寒濕痹方【方 源】 楊繼蓀效驗方【組成用法】 羌獨活各15g 蒼術15g 生米仁24g 秦艽9g 威靈仙12g 川桂枝6g 當歸12g 白芍12g 白芷6g 炒陳皮9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祛風、散寒、逐濕,兼以溫經通脈的作用,可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的急性發作期,癥見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風氣勝者,走注四肢歷節,痛無定處;寒氣勝者,痛處固定,劇痛如刺;濕氣勝者,肢體沉重,腫脹而痛。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者。【加減應用】 痛甚者,加淡附片、烏藥、細辛、姜黃、白芷;濕重者,加重蒼術、桂枝劑量;苔白滑膩者,加草果、厚樸、干姜。熱痹驗方【方 源】 邢子亨效驗方【組成用法】 歸尾15g 生地黃24g 桑枝15g 雞血藤18g 忍冬藤15g 青風藤9g 海風藤9g 防己15g 蒼術12g 生薏米24g 秦艽9g 豨薟草18g 車前子12g(布包) 甘草6g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本方有清熱利濕,通絡養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療風濕熱瘀阻經絡,傷筋損骨所致的熱痹證。骨鳳靈仙丸【方 源】 劉冠軍效驗方【組成用法】 威靈仙50g 骨碎補50g 淫羊藿50g 烏梅50g 鹿銜草50g 杜仲30g 狗脊30g 石斛30g 枸杞子30g 鹿骨50g 熟地黃50g 除鹿骨制酥為粉外,余藥加水煎,濃縮,烘干,混合為面,裝入膠囊,每服3~5g,每日3次,黃酒送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補益肝腎,通絡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痹證日久不愈者。痹 證 方【方 源】 劉仕昌效驗方【組成用法】 秦艽15g 獨活 防風 牛膝 木瓜 威靈仙各12g 生苡仁30g 茯苓25g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連服5~7劑為1療程。【功效主治】 本方有驅風祛濕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痹證,癥見關節炎或局部腫脹、疼痛,或發紅發熱,或僵硬變形,西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風濕性關節炎。【加減應用】 若痹證偏于寒者,癥見關節肌肉麻木重者,無紅無熱,口淡,苔白,脈弦緊者,加羌活10g,桂枝9g,蠶砂、姜黃各12g;痹證偏于熱者,癥見關節肌肉紅腫熱痛,口苦口干,大便干結,小便黃,脈滑數或弦數,加知母、老桑枝各15g,銀花藤30g,石膏18g;諸痹證兼氣血不足者,口中和,舌淡,脈弦細或細弱,加黃芪、雞血藤各30g,當歸12g,川芎10g;諸痹證疼痛較甚者,加海桐皮30g,豨薟草15g,寬筋藤、絡石藤、海風藤各18g;痹證經久不愈者,加烏梢蛇15g,穿山甲12g,蛤蟆9g,地龍18g。龍馬定痛丹【方 源】 顏德馨效驗方。【組成用法】 馬錢子30g 地鱉蟲3g 地龍3g 全蝎3g 朱砂0.3g 先將馬錢子用土炒至膨脹,再入香油炸之,俟其有響爆之聲,外呈棕黃色,切開呈紫紅色時取出,與地龍、地鱉蟲、全蝎共研細末,后入朱砂,蜜丸40粒。每晚臨睡前用糖開水送服1粒,服1周后若不效,可于晨加服0.5~1粒。 服用此丸,須嚴格掌握劑量,不可盲目增進。誤服大劑量,會出現中毒癥狀,見焦慮不安,肌肉強直,口唇麻木,甚至抽搐震顫。可予濃糖水口服,或生甘草、綠豆各30g,煎濃湯頻飲。個別病例藥后白血球偏低,停藥即恢復。【功效主治】 本方有活血脈、化瘀血、祛風濕、止痹痛作用。可用于治療痹證,臨床見肩、背、腰、腿及周身關節疼痛,屈伸不利,肢體麻木。溫經蠲痹湯【方 源】 朱良春效驗方。【組成用法】 當歸10g 熟地黃15g 仙靈脾15g 川桂枝10g 烏蛇10g 鹿銜草30g 制川烏10g 甘草5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溫經散寒、蠲痹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療正虛痹甚之痹證。【加減應用】 風勝者加尋骨風20g,鉆地風20g;濕勝者加蒼白術各10g;生熟苡仁各15g;關節腫脹明顯者,加白芥子10g,穿山甲10g,蜣螂10g;寒勝者制川烏、制草烏各用10~12g,并加制附片10~15g;痛劇者,加炙全蝎粉(沖)3g,或炙蜈蚣1~2條;刺痛者加地鱉蟲10g,三七末3g,延胡索20g;體虛者,仙靈脾加至20~30g,加炙蜂房10g;氣血兩虧者,加黃芪、黨參。外用蠲痹方【方 源】 盛國榮效驗方【組成用法】 歸尾 紅花 桃仁 赤芍 木香各15g 桂枝香附 小茴 山柰各20g 澤蘭 益母草各30g 水煎洗,每次煮沸10分鐘后加白酒一湯匙,熏洗患處;或將上藥搗粗末,加粗鹽1斤同炒,熱敷患處。每劑藥可連續使用2天。【功效主治】 本方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可用于治療風寒濕痹證。外用風濕驅痛膏【方 源】 盛國榮效驗方【組成用法】 生姜汁30g 乳香 沒藥各10g 木鱉子(去殼)10枚 蓖麻仁(去殼)12粒 川花椒20g 樟腦10g 白芥子20g 將膏藥烤暖貼患處,12小時換1次。【功效主治】 本方有祛風除濕,活血驅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療風濕痹癥。地烏蠲痹湯【方 源】 姜春華效驗方【組成用法】 生地60g 制川烏9g 威靈仙9g 蠶砂15g 秦艽15g 烏梢蛇6g 懷牛膝9g 豨薟草15g 五加皮15g 獨活9g 制川烏先煎15分鐘,每日1劑,水煎服,重者一日兩劑,分4次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滋陰活血,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行痹、痛痹、著痹以及化熱傷陰的熱痹所致的肌肉、筋骨、關節疼痛、麻木、重著、腫脹(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加減應用】 行痹者加防風10g,桂枝10g;痛痹者加細辛5g,乳香、沒藥各6g;著痹者加苡仁15g,茯苓15g,蒼術9g;熱痹者加知母、黃柏各9g,白芍15g;若痰濕留滯經絡者則生地減量,酌加白芥子9g,海桐皮15g;瘀血阻滯經絡者加丹參15g,川芎9g,桃仁9g;肝腎陰虛者加女貞子12g,旱蓮草12g;腎陰不足者加杜仲9g,狗脊9g,菟絲子15g,川斷9g;病在上者加羌活、桑枝、桂枝;病在下者加防己、木通、黃柏。蠲痹四藤湯【方 源】 俞慎初效驗方【組成用法】 海風藤12g 絡石藤12g 忍冬藤12g 雞血藤15g 威靈仙12g 豨薟草15g 冬桑枝12g 木防己12g 川牛膝10g水煎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作用,可用于治療風濕濕痹,癥見肢體關節酸痛。【加減應用】 若風邪偏勝者,加防風、秦艽、羌活、桂枝;若寒邪偏勝者加川草烏、附子;若濕邪偏勝者加羌活、薏苡仁、蠶砂;痛在上肢者加羌活、防風、桂枝;痛在腰以下者加獨活、寄生、續斷、木瓜。陰虛熱痹湯【方 源】 王士相效驗方【組成用法】 忍冬藤9g 連翹9g 牛蒡子9g 梔子3g 知母6g 桔梗6g 麥冬9g 生地6g 元參6g 桑枝30g 寄生12g 海桐皮9g 防己9g 生甘草6g 每日1劑,水煎兩次,早晚各服一煎。【功效主治】 滋陰清熱,涼血和營,利濕除痹。治療風濕熱屬中醫陰虛熱痹者。癥見關節痛、紅腫或不甚紅腫(極個別患者其關節有惡寒感),低熱,心率快,咽部經常干痛,血沉、抗鏈“O”可正常或不正常,舌質絳紅,或光絳無苔,脈數或沉細數。【加減應用】 服本方期間,同時含服六神丸1~2次,每次5~10粒,療效甚捷。通過以上治療,咽痛及各項化驗檢查趨于正常則改用下方:忍冬藤9g 牛蒡子9g 連翹9g 梔子6g 知母9g 桔梗6g 麥冬12g 生地15g 元參9g 桑枝30g 寄生30g 海桐皮9g 防己9g 牛膝12g 赤芍9g,生甘草9g。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g,每次1丸,日2次,以善其后。熱 痹 煎【方 源】 王士相效驗方【組成用法】 桂枝3~6g 防己12~15g 海桐皮9~12g 生石膏15~30g 黃柏6~9g 木通6~9g 生苡米30g 每日1劑,水煎兩次,早晚各服一煎。【功效主治】 清利濕熱,蠲痹止痛。治療風濕熱屬中醫熱痹證。癥見發病急驟、高熱、多汗,大關節明顯紅腫熱痛,皮膚環形紅斑,脈多滑數。【加減應用】 無汗者,加獨活1.5~3g,汗出熱退者去之;木通、黃柏苦寒傷胃,尤以木通易引起嘔吐,本方加生甘草、橘皮各3~6g,可解木通致嘔之弊;關節紅腫熱痛、高熱,尤其有環形紅斑、結節紅斑者,可酌加清熱涼血、去血中毒熱之品,如廣角(用代用品)、丹皮、赤芍、大黃(勿后下);關節紅腫熱痛極重,伴發熱者,可酌加羚羊角、山梔、膽草等,羚羊角治熱痹掣痛極效。 發熱漸退,關節紅腫漸消,此時生石膏、木通、黃柏逐漸減量,最后停用生石膏。方劑變化為:桂枝、防己、海桐皮、秦艽、黃柏、木通、生苡米,酌加桑枝、寄生、赤白芍、當歸、甘草。如諸癥消失,血沉、抗鏈“O”正常,此時以上方可配丸藥,每丸重9g,每次1丸,日服2次,服用時間最少不低于3~4個月,最好以半年為度。 風濕熱屬中醫熱痹者,急性發作期同時出現心肌損害,其表現如下:心率快,心前區不適,心悸氣短,此時仍以桂枝、木通、黃柏、防己、甘草為其主藥。在此基礎上,同時用滲濕清營之品,如生苡米、赤小豆、赤芍、丹皮、廣角(用代用品);同時含服六神丸,俟濕熱漸退,于上方酌加白人參、生地、麥冬。 風濕熱屬中醫熱痹者,反復發作后熱痹諸癥好轉,逐漸出現心肌損害而營衛氣血不足、脈細數無力、面白、短氣等癥,當和營衛,清補氣血,以古方“人參丸”加減化裁如下方:桂枝、防己、木通、黃柏、白人參、黃芪(如服后咽痛者可先煎去湯,再與群藥同煎)、生熟地、麥冬、茯神、遠志、菖蒲、白芍、甘草。通陽活血湯【方 源】 周夕林效驗方【組成用法】 熟附片10g(先煎) 鹿角霜30g 北細辛6g 地龍20g 土鱉蟲15g 生黃芪30g 赤白芍各20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溫腎散寒、通陽活血。治療風、寒、濕郁滯,血脈瘀阻不通所致之肌膚頑痹不仁、筋骨疼痛或痿弱不用之諸痹(包括風濕性關節炎、雷諾氏病、硬皮病、中風后遺證等)。通絡熄風湯【方 源】 歐陽锜效驗方【組成用法】 桑枝12g 忍冬藤12g 白芍12g 萆薢12g 秦艽10g 當歸尾12g 蠶砂10g 豨薟草15g 薏苡仁15g 甘草1.5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活絡祛濕,熄風緩痛。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復發作者。【加減應用】 有惡風寒、無汗身痛等癥者,加蘇葉、防風;關節腫大、屈伸不利者,加松節、竹節;小指關節腫大僵硬者,加僵蠶、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熱、關節腫脹熱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氣、自汗惡風者,加丹參、炙遠志、黃芪。加減痛風方【方 源】 汪履秋效驗方【組成用法】 生麻黃8g 制蒼術10g 桂枝8g 防風 防己各10g 威靈仙10g 制南星10g 雞血藤15g 桃仁10g 紅花10g 全蝎3g 雷公藤15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散寒通絡,化痰消瘀。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表現為肢體關節晨硬強直疼痛,局部腫脹變形者。 【加減應用】 寒邪偏盛者加熟附子10g,或制川烏10g;熱邪偏盛者加石膏10g(先煎),知母10g,虎杖30g;氣血虧虛者加黃芪12g,當歸10g,白芍10g;肝腎不足者加熟地12g,鹿角片15g。補腎清熱治尪湯【方 源】 焦樹德效驗方【組成用法】 生地15~25g 桑寄生20~30g 桑枝30g 地骨皮10~15g 酒浸黃柏12g 知母12g 川斷15~18g 骨碎補15~18g 白芍15g 威靈仙12~15g 羌獨活各9g 忍冬藤30g 絡石藤20~30g 桂枝6~9g 紅花9g 制乳沒各6g 炙山甲9g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g(另煎兌入)。 水煎服。【功效主治】 補腎清熱,疏風化濕,活絡散瘀,強筋壯骨。治療尪痹,腎虛標熱重證。尪痹病程較長,再兼體質、年齡、地域等不同,有的則可寒郁化熱或從陽化熱而出現熱證。但這是其標,其本仍是腎虛受寒所致,故稱腎虛標熱證。熱象輕者為輕證,熱象重者為重證。本湯所治證為:關節腫痛,不怕冷,夜間喜把病肢放到被外,但時間過長又會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煩熱,低熱,咽干牙腫,大便干秘,舌苔黃,舌質紅,脈細數,尺弱小等。【加減應用】 有低熱或下午體溫升高,五心煩熱者,加秦艽20~30g;關節、筋肉痛重者,加蠶砂10~15g,海桐皮15g;晨僵明顯或關節僵直、攣縮嚴重者,可加白僵蠶10~12g,木瓜10g,生苡米30g,地鱉蟲9g;上肢痛重者,加片姜黃9~12g;尚兼有受涼痛增癥狀者,可加首烏3~6g,地鱉蟲6~9g;腫痛關節略現輕度發紅,用手捫之局部略熱者,可加皂刺6~9g,連翹10~15g,白芷6~9g;瘀血證明顯者,可減地骨皮、白芍,加赤芍15g,桃仁10g,活血止痛散1g,1日2次,裝膠囊,隨湯藥吞服;下肢病重者,加牛膝10~15g,澤蘭10~15g;大便干結者,可加桃仁泥10g,酒大黃3~6g;口渴思冷飲者,可加生石膏30g。補腎祛寒治尪湯【方 源】 焦樹德效驗方【組成用法】 補骨脂9~12g 熟地12~24g 川斷12~18g 淫羊藿9~12g 炙山甲6~9g 防風10g 制附片6~12g(用到15g時,需先煎10~20分鐘) 骨碎補10~20g 桂枝9~15g 赤白芍各9~12g 知母9~15g 羌獨活各10~12g 松節10g 地鱉蟲6~10g 麻黃3~6g 蒼術6~10g 威靈仙12g 伸筋草30g 牛膝9~15g 炙虎骨(或豹骨、熊骨)9~12g(另煎兌入) 如虎、豹、熊三骨收購不到,可用透骨草20g,尋骨風15g,自然銅(醋淬、先煎)6~9g,三藥同用,以代虎骨。與余藥共煎,水煎服。 【功效主治】 補腎祛寒,化濕疏風,活瘀通絡,強筋壯骨。治療尪痹,腎虛寒盛證。其中包括現代醫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結核性關節炎、大骨節病等有肢體關節疼痛、變形、骨質損害的疾病。表現為關節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寒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白,脈沉尺弱者。【加減應用】 上肢病重者,加片姜黃10g;瘀血明顯者,加紅花10g,乳香、沒藥各6g,皂刺6g;腰腿疼痛明顯者,可去松節、蒼術,加桑寄生30g,杜仲12g,并加重川斷、補骨脂用量,吃藥時再嚼胡桃肉(炙)1~2個;肢體僵屈者,可去蒼術、防風、松節,加生苡米30~40g,木瓜9~12g,茯苓12g,白僵蠶9~12g;脊柱僵直,彎曲變形者,可去蒼術、牛膝,加金狗脊40g,鹿角膠9g(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僵蠶12g,羌活改為12g;關節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并且可再加草烏6~9g,七厘散(每次1g)隨湯藥沖服;舌苔白厚膩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g,藿香10g;中運不健,脘脹納呆者,可加陳皮、焦麥芽、焦神曲各10g;出現熱象者,可減少桂附用量,加黃柏10~12g,秦艽15~20g,把熟地改為生熟地各15g,或生地20g。痹 痛 寧【方 源】 謝海洲效驗方【組成用法】 鹿角霜12g 制附子10g 桂枝10g 細辛5g 羌活10g 獨活10g 防己15g 生黃芪30g 當歸15g 赤芍10g 白芍10g 生地30g 生苡仁30g 廣地龍10g 蜈蚣3條 烏蛇肉10g 生甘草12g 水煎服,每半月為一療程。可根據具體病情,服2~6個療程。【功效主治】 祛風勝濕,溫經散寒,舒筋活絡,通痹止痛,補益氣血,強筋壯骨。治療肢體肌肉關節冷痛,關節腫脹或變形,屈伸不利,腰膝酸痛。適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痛等。歷 節 湯【方 源】 顏文明效驗方 【組成用法】 干地黃15g 獨活10g 秦艽10g 細辛3g 當歸10g 芍藥10g 杜仲10g 牛膝10g 嫩桑枝30g 烏梢蛇10g蜈蚣1條 雞血藤10g 鉆地風10g 茯苓10g 川烏6g(先煎)制乳沒各6g 甘草10g 水煎服。【功效主治】 調理氣血,補益肝腎,祛風散寒,除濕化瘀,通絡止痛。治療氣血失調,肝腎虧損,風寒濕痹阻經絡關節的四肢關節腫脹、疼痛、變形,纏綿難愈的類風濕關節炎或風濕性關節炎。【加減應用】 寒濕偏重,本方加麻黃6g,桂心9g,黑附片6g;濕熱偏重,本方去熟地加蒼術10g,黃柏10g,生苡仁20g或生石膏(先煎)20g;寒熱錯雜,仿桂枝芍藥知母湯意,于本方加附子10g,桂枝心6g,知母10g,黃柏10g,白術10g;陽虛偏重,仿陽和湯意,本方加鹿角膠10g(烊化),白芥子3g,麻黃1.5g,附片10g,仙靈脾10g;陰虛偏重(本“陰虛”非濕熱所致陰虛,乃陽虛患者因服激素及應用溫陽藥后出現化熱傷陰者),仿《千金》羚羊散之意,本方熟地改用鮮生地20g,水牛角(代羚羊角)20g(先煎),鱉甲10g,知母10g,寒水石10g。加味葛根湯【方 源】 王樂善效驗方【組成用法】 葛根20g 桂枝15g 酒芍15g 麻黃5g 甘草15g 生姜5g 大棗15g 當歸15g 川芎15g 申姜15g 狗脊15g 杜仲15g 牛膝15g 鹿角膠15g(搗碎沖服)。 水煎服。【功效主治】 祛風散寒,養血和血,補肝益腎,強筋壯骨,蠲痹止痛,強關節,利俯仰。治療頸椎病。癥見頭、頸、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的疼痛,并有進行性肢體的感覺異常及運動功能障礙等。除痹逐瘀湯【方 源】 呂同杰效驗方【組成用法】 當歸15g 川芎12g 紅花9g 劉寄奴15g 姜黃12g 路路通30g 羌活9g 白芷12g 威靈仙12g 桑枝30g 膽星9g 白芥子9g 水煎服。每日1劑,服6劑停藥1天,12天為1療程。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行氣通絡,除濕滌痰。治療頸椎病。 【加減應用】 氣虛體弱、手麻明顯加黃芪30g;項背強急加葛根24g;熱郁經絡加雙花藤30g;濕熱內蘊,心煩口苦加黃芩9g或梔子9g,膽草4.5g。頸 痹 湯【方 源】 婁多峰效驗方【組成用法】 生葛根30g 威靈仙15g 秦艽12g 羌活12g 透骨草21g 雞血藤21g 當歸18g 生地18g 白芍15g 香附15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扶正祛邪,養血通絡。治療邪滯經絡,筋脈失養所致之頸項強硬、酸痛、俯仰扭轉功能受限的頸椎綜合征、落枕等。【加減應用】 兼風寒表證者,去生地,加麻黃6g,桂枝9g;發熱,舌紅苔黃、脈數者加忍冬藤20~30g,敗醬草15g;痛劇者加制乳沒各9g;氣虛者加黃芪15~30g;久病加首烏20g,狗脊20g,地龍15g。狗脊健腰散【方 源】 劉冠軍效驗方 【組成用法】 炙馬錢子面(每次0.5~1g)為1日量) 乳香沒藥各20g 蜈蚣20g 烏蛇30g 土鱉蟲20g 全蝎20g 威靈仙50g 狗脊50g 除馬錢子外,余藥混合為面,分裝膠囊內,每服3~5g,日2~3次,黃酒送服。 【功效主治】 本方有補腎壯腰,通絡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腰痛日久不愈者。暖 肌 湯【方 源】 李克紹效驗方【組成用法】 生白術30g 炮附子15g 生姜3片 大棗3枚 水煎服。 【功效主治】 宣痹止痛,調和榮衛。治療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發涼,遇風寒加重,患側臂活動受限。 【加減應用】 年久重癥,根據情況,生白術可加量至60g。強 腰 散【方 源】 張鑒銘效驗方【組成用法】 川烏30g 肉桂30g 干姜30g 白芷20g 南星20g 赤芍20g 潮腦30g 將上藥共研為極細粉末,每次用30~50g,開水沖調如糊狀,攤于紗布上,趁熱時敷貼于痛處,隔日一換。【功效主治】 溫散寒邪,行滯通阻,活血鎮痛。治療慢性腰腿痛(寒痹型、勞損型)。急性痛風方【方 源】 楊繼蓀效驗方【組成用法】 防風12g 蒼術9g 黃柏12g 知母12g 秦皮12g 忍冬藤30g 徐長卿30g 花檳榔12g 蘇葉6g 川芎12g王不留行12g 晚蠶砂(包)20g 澤瀉30g 炒萊菔子12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急性期的痛風,癥見痛有定處,紅腫熱痛,渾身壯熱,舌質紅,苔薄膩或黃燥,脈滑數,并伴有血尿酸和尿尿酸增高者。虛 痹 方【方 源】 楊繼蓀效驗方 【組成用法】 黨參15g 黃芪15g 當歸9g 川芎9g 白術12g 牛膝15g 石楠葉15g 姜黃9g 川桂枝6g 大生地20g 細辛3g 威靈仙12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益氣養血,疏經通絡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慢性期的痛風,癥見筋脈骨節酸痛不已,筋惕肉,面色少華,乏力短氣,自汗,肌肉瘦削,舌淡,苔白,脈細數者。 【加減應用】 若痹證日久,關節變形,僵硬者,加蜈蚣、葛根、地龍、烏梢蛇、伸筋草等;有瘀血者,加桃仁、紅花;偏陰虛有熱者,改桂枝為桑枝,加麥冬、青蒿、知母、鮮石斛等。地龍定痛湯【方 源】 劉再朋效驗方 【組成用法】 地龍5g(研) 金錢草30g 生苡仁30g 車前子10g 澤瀉10g 防己10g 生石膏30g 知母10g 生地15g 赤芍10g 白芍10g 生甘草5g 黃柏10g 水煎服。 【功效主治】 利濕消腫,活血通絡止痛。治療痛風。【加減應用】 發生在下肢的加牛膝以引藥下行,發生在上肢的加桑枝以橫行肢臂;疼痛劇烈的加延胡、蜈蚣以鎮靜止痛;慢性期去石膏、生地,加伸筋草舒筋活絡,加牡蠣、海藻以軟堅化石;急性期關節紅腫熱痛者,用如意金黃散煎水做冷濕敷。通經逐瘀湯【方 源】 呂同杰效驗方【組成用法】 桂枝15g 白芍30g 丹參30g 當歸15g 川芎12g 桃仁 紅花各9g 牛膝21g 獨活15g 威靈仙12g 秦艽9g 劉寄奴15g 路路通30g 土鱉蟲9g(或用山甲珠9g) 水煎服。【功效主治】 祛邪逐瘀、通絡定痛。治療增生性脊椎炎以及由此引起的坐骨神經痛。此外,也可用于椎間盤脫出患者。 【加減應用】 濕重者,加白術或薏苡仁30g;氣虛者,加黃芪30g;寒象明顯者,加制川烏、草烏各9g或附子9~15g。固腎健步湯【方 源】 婁多峰效驗方【組成用法】 熟地30g 狗脊20g 川牛膝20g 木瓜18g制馬錢子1~6g(由1g漸加至6g) 當歸30g 白芍30g 醋元胡15g 甘草9g 水煎服。 【功效主治】 固腎養筋骨,兼以祛邪通絡止痛。治療腎虛邪滯之腰腿(坐骨神經分布區)疼痛、脹麻、重著不適等癥。【加減應用】 寒勝痛劇加制川草烏各9~12g;濕勝重著去熟地,減甘草量,加萆薢20g,白術20g,苡米30g;風勝放射或走竄痛,加威靈仙20g,青風藤30g,獨活20g;有熱加白花蛇舌草30g,敗醬草30g;挾瘀加制乳沒各9g,田三七6g(為末沖服);病久者加蜈蚣3條,全蟲9g,烏蛇12g;氣虛者加黃芪30g;腎陽虛者加淫羊藿15g,杜仲15g。通督活血湯【方 源】 李同生效驗方【組成用法】 當歸9g 黃芪18g 丹參18g 澤蘭葉9g 赤芍9g 杜仲9g 金毛狗脊12g 鹿角片18g 地龍9g 蘇木9g 將鹿角片另包,先煎30分鐘,再與諸藥共煎。沸后文火煎50分鐘,每日1劑藥,每劑藥分兩次煎服,每服150ml左右,飯后兩小時溫服。服藥過程中停止用其它任何中西藥物、手法及其他治療方法,臥硬板床休息,每日臥床時間為16小時以上。【功效主治】 通督活血,補益肝腎。治療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急慢性腰腿疼痛,間歇性跛行遷延不愈,腰脊椎過伸試驗陽性,相應神經節段的肌力及感覺減退,跟腱、膝腱反射改變,二便障礙,馬鞍區麻木,中醫辨證屬腎精虧乏、痹阻督脈者。【加減應用】 下肢痹頑痿廢,麻木疼痛甚者加牛膝9g,木瓜9g,五加皮9g;兼有舌苔白膩,脈濡緩,口渴不欲飲,怠倦困重,濕重者,酌加萆薢9g,蒼術9g,防己9g;兼有口渴欲飲,舌紅少苔,脈弦細,面色紅赤,陰虛火旺者,酌加炙黃柏9g,生地9g,瀉火堅陰,滋養肝腎;疼痛甚者加烏藥9g,玄胡9g,廣三七5g,活血祛瘀鎮痛;兼有風濕,游走竄痛,痛無定處,頑麻不仁者,酌加威靈仙9g,防風9g,秦艽9g,羌活9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