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07日 09版) 【著書者說】 唐朝的歷史記憶與文化遺產,時常會讓千年之后的我們驚嘆不已。不久前,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更是觸發了人們對唐都長安的關注。唐長安城規模宏大,面積84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巍峨高聳的宮殿,富麗堂皇的官府,門巷修直的里坊,匠心獨具的宅第,繁華興旺的東、西兩市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商賈。長安城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富庶和文明的國際大都會,與古羅馬城一起被認為是東、西方古代文明的代表。 為紀念唐長安城建都1400周年,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新近出版了筆者《唐長安城考古筆記》一書,拙著首次以一名專業考古工作者的視角,基于長安城歷年來的考古探索與發現,對歷史上真實的唐長安城進行了考古解讀。通俗地說,就是把唐長安城“挖”出來給你看。 專業考古,還原唐長安城歷史面貌 唐長安城的前身是隋都大興城,初建于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唐取代隋以后,將該城改名為長安城,仍沿用為都,唐代歷經多年多次增修之后,最終造就了曠世國都——唐長安城。長安這座輝煌壯麗的城市在建都300余年后的公元904年正月,伴隨著唐朝的滅亡而化為一片廢墟。一千多年過去了,曾經輝煌壯麗的唐都長安城早已廢棄,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長安城遺址,現被埋藏在陜西省西安市城區之下。 唐長安城究竟是什么樣子?早在盛唐時期,韋述即著有《兩京新記》,將長安城的規劃和布局作了較詳細的敘述。自五代、北宋以來一直有學者踏查、記錄這座城址。北宋宋敏求所著《長安志》中,作了補充和研究。北宋呂大防又作長安城石刻圖以期永垂后世,此圖僅殘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興唐長安城的最古老地圖。南宋程大昌所著的《雍錄》和趙彥衛所著《云麓漫鈔》也對長安城進行了研究和闡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長安志圖》。清代學者徐松對長安城做了大量考證研究,著有《唐兩京城坊考》。20世紀初,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曾對長安城進行了研究,著有《長安史跡考》。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考古學研究飛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起,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隋唐長安城址進行了初步探測,同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派出專業考古工作隊,以隋唐長安城為重點,進行了長期全面勘查和部分考古發掘。近年來,西安市考古研究院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也陸續投入到隋唐長安城的考古發掘工作中。經過幾代考古人持續半個多世紀的考古勘探與發掘,如今,長安城城址的形制與范圍以及相關遺跡,如城墻、城門、街道、宮殿、寺院、池苑等,都有許多重要的考古成果與發現。但這些考古成果與發現,絕大多數的普通讀者卻知之甚少。《唐長安城考古筆記》記錄了長安城歷史、長安城結構、考古探索、大明宮考古以及考古工作背后的一些事情,重點講述了唐長安城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大明宮的考古發現與探索。 大明宮御道考古新發現始末 2006年,在大明宮御道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者相繼新發現了龍首渠(類似天安門前金水河)、下馬橋、上朝道路等重要考古遺跡,這些遺跡是怎么發現的? 大明宮御道范圍,位于西安市火車站以北二馬路周邊,這里是西安市有名的“道北”棚戶區。低矮的住宅、五金土雜小店鋪、小旅館等密集林立。2005年,大明宮含元殿御道保護工程實施,拆除了御道項目工程范圍內的現代建筑物。 大明宮御道考古擺在考古人員面前的第一難題是,要想了解地下埋藏的遺址與文物,就得清除堆積如山的建筑垃圾,還要破除堅硬的路面、混凝土面等。鑒于此,考古隊確定了古代遺跡分布的重點區域,清除了建筑垃圾,才實行考古鉆探和發掘。 最初確定工作重點的區域是1957年勘探出的“第一道夯土宮墻”區域。考古工作按計劃展開后,不久就鉆探發現了“夯土宮墻”,但令考古隊員不解的是,毗鄰“夯土宮墻”南部沿線,同時又發現了有規律分布的大量水渠道淤泥。也就是說,在“夯土宮墻”南沿還有一條水渠? 這確實令人費解,根據常識,古人絕對不會在墻基邊開挖水渠。為解開疑慮,便安排技術人員進行考古發掘。發掘的第一地點位于含元殿正南,這里也是20世紀50年代考古勘探認為是“宮門”的地方,選擇這里進行發掘,可以起到既解開是否存在水渠,又可以驗證是否是宮門的雙重作用。考古隊經過艱苦的發掘,最終確認了唐代水渠道龍首渠這一考古新發現!而先前勘探認為的“夯土宮墻”,實為水渠道清淤時,將清理出的淤泥長期堆積在地勢較低渠道南岸所形成的層狀堆積。之后不久,圍繞唐代水渠道的考古新發現為重點,考古工作者又在水渠道發掘中發現了含元殿正南的中央橋梁、東側的下馬橋、水渠道南部東西大道、前往西朝堂的磚行步道、西側下馬橋等,從此揭開了大明宮御道考古新發現的大幕。 城市的歷史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唐長安城的規劃設計影響巨大,在中、外古代都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進程中,其規劃設計承前啟后,先進的城市格局使長安城有效促進了大唐王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并迅速成為國際大都會。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都市的規劃設計,朝鮮半島及日本等古代都市的規劃設計,長安城對其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多年的考古工作表明:唐長安城規模宏大、布局規整,城址由廓城、宮城、皇城三部分組成。宮城和皇城位于廓城北部。廓城有南北縱向街道11條、東西橫向街道14條。橫縱筆直的街道將城址內部劃分成大大小小108個方形里坊。唐代詩人白居易把長安城的布局形象稱之為“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走在繁華西安城區,筆者回憶起這些年自己的考古經歷,驀然發現,我們引以為豪的大唐王朝國都——長安城,如今真的沒剩下多少遺址。一方面是因為歷代的天災人禍,讓本來就不容易保存的土木建筑只剩下了夯土。另一方面,因近些年的城市建設,唐長安城很多遺址還沒來得及發掘和保護,便徹底消失在了挖掘機的轟鳴中,消失在了鋼筋混凝土的澆筑中。筆者粗略統計了一下,如今在西安城區能看到的真正唐代遺址總計也只有27處左右。如唐長安城北城墻遺址、西城墻遺址、延平門遺址、明德門遺址、含光門遺址、西市遺址(部分)、大明宮遺址(包含丹鳳門、含元殿、麟德殿、玄武門等眾多遺址點等)、興慶宮遺址(部分)、大雁塔、小雁塔等等。其中遺址規模最大、遺址數量和考古成果最多,也最為集中的當屬大明宮遺址。 這些已知遺址數量雖然不多,也多殘缺不全,但卻是大唐盛世政治、經濟、文化等歷史的客觀載體與文明實證。同時,唐長安城這些文物遺址也是陜西關中地區的千年歷史文脈。一座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近些年,隨著《盜墓筆記》等著作的走紅,盜墓小說、盜墓電影成為時尚。受此影響,考古學也被很多人誤解,認為考古就是挖寶,考古就是挖墓,著實讓人無奈。真實的考古工作是怎樣的呢?到底有沒有傳說中那般傳奇? 《唐長安城考古筆記》中,筆者從專業角度講述了真實的考古學研究與工作情況,是想讓更多人正確理解考古學與考古工作。以田野調查發掘為基礎的考古學是近代出現的一門嶄新的科學學科。本書嘗試把考古、歷史、文化和文學結合起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兼顧學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目的是想盡力探索一些新的方法和形式,讓廣大讀者了解專業領域的考古與歷史,讓更多人知道唐長安城考古工作背后的故事和經歷,讓考古走進大眾的視野,融入人們的生活。 (作者:何歲利,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