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貴 成語“由此及彼”中的“此”和“彼”都是古代漢語中的常用指代詞,“此”用為近指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這、這個、這里、這些、這樣、這么;“彼”用為遠指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那、那個、那里、那些、那樣、那么。本文就來談談這個用為近指的“此”,看看它的構字理據和造字本義究為如何。 一、“此”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之一 “此”字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 從上圖可以看出,“此”字的甲骨文由“人”和“止”兩個構件組成,“止”就是人的腳,表示人立足于此,因此“此”字的構字理據和造字本義當為此地或此處的意思。 “此”字的金文字形乃至小篆字形都跟甲骨文的構字理據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在傳抄過程中右側的“人”訛變成了“匕”,于是當其經過隸變和楷化之后,現代漢字的“此”也就從“止”從“匕”了。《說文解字》是依照小篆字形講的“此”字,自然也受到形體訛變的誤導。 《説文解字》卷二此部:“此,止也。從止,從匕。匕,相比次也。凡此之屬皆從此。” 許慎解釋的大致意思是:“此”,就是腳步停留的地方。它的字形采用“止”和“匕”兩個構件會合成意。“匕”,表示相并列依次而立的意思。大凡與“此”的意思相關的字,都可以采用“此”作為表意偏旁。 應該說,許慎對“此”字的解義還是準確的,只是有關構件“匕”的解形有些語意模糊。不過,“此”確實是個會意字,它是由“止”和“人”會合成意的,古人稱自己所立之處為“此”,稱前往之地為“彼”,彼此之間不過就是遠指與近指的關系。 二、“此”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之二 上文對“此”字的字形解讀是學界一直以來的通行說法,似乎也還算順理成章。然而在我心里似乎還是隱隱約約有些疑問,那就是,古人真的會為“此地”這個意思來造字嗎?可不可能有更為原始純真的意義呢?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再來重新審視一下“此”字的更多初文形體(參見下圖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 “此”字的甲骨文字形 “此”字的金文字形 從上面的甲骨文與金文字形來看至少有兩點會引起我們新的注意:一是“此”字中的“人”形構件并非標準的側立人形,而似乎真的如許慎所言“從止從匕”,也就是說“此”字中的“人”形構件并不是“人”而是“匕”;二是“此”字中的“止”形構件幾乎都是指向“人”形構件的身體背面,且大都位于“人”形構件的臀部之處,只有一個字形(上圖甲骨文第一行第二字)的“止”形構件是指向所謂“人”形構件的身體正面胸乳部。 要解釋上述懸疑就必須了解甲骨文“匕”字的構字理據,讓我們來看看“匕”這個字的初文含義。下圖為“匕”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
上圖的第一行為“匕”字的甲骨文字形,第二行為“匕”字的金文字形。“匕”是什么?許慎依據小篆字形,將“匕”字解為:“匕,相與比敘也。從反人。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說文解字·匕部》) 許慎的意思就是說“匕”是舀飯的勺子,不過他用“比敘”和“柶”兩個模糊概念來解釋,讓人不知所云。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則直接說“匕即今之飯匙也。”然而,既然是飯匙,為何要選用“從反人”的造型呢?清代小學家王筠就曾經直言質疑:“柶則象形字,斷不能反人而為柶也。”(《說文釋例》卷18第817頁) 愚以為,郭沫若對“祖妣”二字的所解頗有道理,似乎可以作為理解“匕”字構字理據的一把鑰匙。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祖妣》一文中說:“祖妣者,牡牝之初字也。”郭老又說:“古文祖不從示,妣不從女。”那意思就是,“祖”和“妣”這兩個字的初文并沒有用“礻”和“女”作偏旁,而是直接表現男女的生殖器官,也就是用“且”表示男性祖先,用“匕”表示女性祖先。再說的直白一點,其實“且”就是男性陽具的象形,“匕”就是女性陰門的形象展示。女陰如何展示?這回許慎也許說對了,“從反人”,也就是說,“匕”字象女性撅起屁股之形,從后視的角度來凸顯女性的外陰,可見“匕”即今所謂“屄”。 如果上述“匕”的初文含義是成立的,如果“此”字真的不是“從止從人”,而是“從止從匕”的話,那么,它的構字理據就另當別論了。 似乎可以這樣推斷:“此”字中的“止”為什么都選用大腳趾指向人的臀部的意象?,可見“止”的含義并不是腳掌停止在地面,而是起到類似于側面手形的指點作用,所指之處即為女陰,在上面“此”字金文字形的第一個形體更加值得注意,它畫的是實體的全腳掌,盡管“人”或者“匕”已經位于左側了,但這個“止”還是用大腳趾指向其臀部,再參照上圖“此”字甲骨文第一行第二字來看,那就是指向人的胸部乳房之處。 綜上所述,拙論似乎覺得可以這樣來認定“此”字的構字理據,“此”可能是雄雌的“雌”的初文,它的構字理據就是用指向人體相關部位(外陰或乳房)的方式來強調女性的性特征,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要區別性別,后來這一造字本義為后起字“雌”字所接管,“此”就一心一意地擔當指代職能了。為什么“此”字會成為一個純粹的指代詞呢?因為它的構字理據的基因里面就含有強烈的指代意義:既有所指(指向女性性器官)又有所代(代稱女性)。因此“此”字最常用基本義就是指的“此處”或“這里”,只不過它的構字理據所蘊含的“此處”或“這里”并非是指地面或處所,而是女性性器官罷了。 三、“此”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綜上所述,“此”字的最常用基本義當為此處,這里。例如:“今王鼓樂于此。”(《孟子·梁惠王下》)再如:“你在此須要小心,休惹人說不是。”(《儒林外史》第一回) “此”字由此地、這里的意思可以產生如下幾種引申義: 其一,表示這個。例如:“今夕何夕,見此良人!”(《詩·唐風·綢繆》)再如:“此兩人者,本無遠慮深謀,意在邀功求賞。”(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又如:“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歐陽修《賣油翁》) 其二,表示此時。例如:“自此之后,轉相攻伐。”(《文選·曹冏·六代論》)再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唐·白居易《長恨歌》)又如:“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宋·蘇軾《潮州修韓文公廟碑》)此中“于此”相當于至今。 其三,表示如此,這般。例如:“匪言不能,胡此畏忌?”(《詩·大雅·桑柔》)再如:“惜天下之一家,遭東南之反氣,以鶉首而賜秦,天何為而此醉!”(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又如:“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唐·柳宗元《黔之驢》) 其四,表示用作副詞,相當于則、就。例如:“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禮記·大學》)再如:“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后漢書·黃瓊傳》) 根據上面對“此”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將“此”字字義的發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系): 四、含有“此”字文化含義的相關成語 含有“此”字的相關成語比較多,其中“此”字的含義主要有如下幾種情形。 其一,“此”字表示這樣,這般。例如: 長此以往——長期這樣下去。語見高陽《清宮外史》上冊:“長此以往,必定搞成明朝末年那個樣子,大政受言路的影響,億不定,政府一件事不能辦。” 多此一舉——舉:行動。指多余的,沒有必要的舉動。語見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回:“寅兄盛情,多此一舉。” 顧此失彼——顧了這個,丟了那個。形容忙亂或慌張的情景。語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六回:“分軍為三一軍攻麥城,一軍攻紀南城,大五率大軍直搗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顧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豈有此理——哪有這個道理。指別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極其荒謬。語見《南齊書·虞悰傳》:“郁林(王)廢,悰竊嘆日‘王、徐遂縛裦廢一輩子,天下豈有此理邪?’” 如此而已——如此:象這樣;而已:罷了。就是這樣罷了。語見《孟子·盡心上》:“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一至于此——竟到如此地步。語見南朝·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筆札無情,任其搖礸。甚矣哉!文之橫流,一至于此!” 原來如此——原來:表示發現真實情況。原來是這樣。語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六回:“原來如此,倒教我們懸了幾日心。” 在此一舉——事情的成敗就決定于這一次的行動。語見《史記·項羽本紀》:“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諸如此類——諸眾多;此這,這樣。象這類的各種事物。語見《晉書·劉頌傳》:“諸如此類 ,亦不得已已。” 其二,“此”字表示這個,這。例如: 彼此彼此——常用做客套話,表示大家一樣。亦指兩者比較差不多。語見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一二二回:“正說著話,濟公進來。周員外連忙舉手抱拳說‘圣僧久違。’和尚說‘彼此彼此。’” 不分彼此——不分這個和那個。形容關系密切,交情深厚。源自宋·陳亮《謝安比王導論》:“一切以大體彌縫之,號令無所變更,而任用不乏其人。” 此恨綿綿——綿綿:延續不斷的樣子。這種遺恨纏繞心頭,永遠不能逝去。語見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此中三昧——三昧:佛教用語,梵文音譯詞,意思是“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比喻這里面的奧妙之處。源自唐·李肇《國史補·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圣三昧。” 斷無此理——斷:絕對,一定。絕對沒有這樣的道理。語見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一個少年婦女,獨自在外,又無同伴,靠賣詩文過日子,恐怕世上斷無此理。” 厚此薄彼——重視或優待一方,輕視或怠慢另一方。比喻對兩方面的待遇不同。源自《梁書·賀琛傳》:“所以然者,出嫁則有受我,出后則有傳重,并欲薄于此而厚于彼,此服雖降,彼服則隆。” 樂此不疲——因酷愛干某事而不感覺厭煩。形容對某事特別愛好而沉浸其中。源自《后漢書·光武帝紀》:“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滅此朝食——朝食:吃早飯。讓我先把敵人消滅掉再吃早飯。形容急于消滅敵人的心情和必勝的信心。源自《左傳·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 莫此為甚——沒有什么能超過這個的了。多指不良傾向或形勢嚴重。語見宋·洪邁《容齋三筆》卷四:“名不雅古,莫此為甚。” 以此類推——根據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與此類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語見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六:“宣和間,宗室圍爐次,索炭,既至,訶斥左右云‘炭色紅,今黑,非是。’蓋嘗供熟火也。以此類推之,豈識世事艱難!” 由此及彼——此:這個;彼:那個。由這一現象聯系到那一現象。語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6回:“遇著通曉之人,就虛心請問,由此及彼,銖積寸累,自然日有進益。” 其三,“此”字表示此處,這里。例如: 此唱彼和——這里唱,那里隨聲附和。比喻互相呼應。語見清·陳田《明詩紀事·己簽序》:“與前七子隔絕數十年,而此唱彼和,聲應氣求,若出一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