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無數先民們曾經用他們無盡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也留下了許多書籍。在這些浩如煙海的書籍之中,就有許多超越當時人們的認知,甚至是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書籍,即使在今天,仍然被稱之為奇書。明朝的劉伯溫著的一本《郁離子》,就是這樣一本奇書。為什么說《郁離子》是本奇書呢,它又奇在哪里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奇人劉伯溫寫下過一本奇書,叫《郁離子》。《郁離子》創作于劉伯溫47-50歲之間,當時,劉伯溫因對元朝的腐朽心灰意冷,憤而辭官返鄉。作者在書中,假托一個叫郁離子的人,通過一些寓言、故事,說明作者對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理解和道理。而為什么要選郁離子這個名字呢?據說,郁,是有文采的樣子;離,是八卦中的一卦 ,代表火。兩者合在一起,就是文明的意思。作者意在告訴后世人,只要用好《郁離子》這本書,將來必然能達到文明之治。 這本書真的這么神嗎?小編下面就挑選出其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語言和觀點,讓你看看。 “欲人之不見,莫若昒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瘖其聲。”這句話出自《郁離子·玄豹》這句的字面意思是:要想讓人看不見,不如使其昏暗起來;要想讓人不知道,最好是默不作聲。從字面上看,這似乎是在告訴人們“出頭的椽子先爛”,可事實上,這卻在告誡人們,要成功,必須隱忍,甚至要躲避,這分明有醬油瓶子倒了都不扶,各人自掃門前雪之嫌,這又與我們今天提倡的“有責任,有擔當,有作為,敢為天下先”的價值觀不符。 “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古來英雄士,各已歸山河。”這句是一首絕句,翻譯過來是:人生在世,沒有幾個能活到百歲的。而即使活到百歲又能怎么樣呢?從古至今有多少英雄名士們,最后還不都是把自己交給了一抔黃土。聽起來是那么回事,可若仔細品味,能講出這些話的,仿佛就是一個垂暮的老人,曾經有著一腔熱血,因為無處伸展的報復,最后只剩下已經消磨殆盡的夢想,還有就是對生活的無奈和放棄,滿滿的消極啊。 客觀地講,《郁離子》的思想內容是以道家為本,同時兼有儒家思想在里面,有著很濃的哲學思想。但是,這本書在成書時,卻正是劉伯溫郁郁不得志的時期。如此以來,書中不管是故事,還是故事的寓意,就難免被作者帶入了很多消極,甚至是無奈的思想。因此,如同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一樣,能正確讀懂《郁離子》的人,其年齡也應該有個要求——那就是到了50歲,因為50歲已經知道天命了。(知道自己是干啥的,也就是老天爺安排你出生一場,你在這個人世間,究竟是什么位子和作用!) 那些尚未真正體味到生活本真的年青人們,最好不要看這本書,還是等你們老了的時候,再去用批判的眼光,體會奇才劉伯溫的思想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