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崩潰了,你崩潰的原因是什么?是孩子沒有按照你給她設定好的路線執行,你很憤怒?還是說你看不慣孩子的行為,你完全不理解她為什么要這樣,你對她失望透頂?還是因為你對孩子說什么做什么都無效了,你感到深深的無力感? 可能我接下來的話會傷害到你,但是這的確是我不得不說的大實話。如果你是上述的任何一種情緒,你都只傳遞了你的焦慮,你沒有傳遞任何愛的信息。那對孩子來說也一樣,她能感受到的也只能是媽媽的失望,媽媽的憤怒,媽媽的不理解,媽媽的無力感。 不理解,不懂得,就無法心生慈悲,沒有慈悲就不會有愛,沒有愛談何改變。所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孩子出現這樣結果的原因。 孩子休學、沉迷游戲的原因。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通常一個孩子休學、不愿去學校,沉迷于游戲,不愿與人交往,是因為孩子感受到了外界的壓力,而這種壓力他無力承受,他只好逃避和退縮。 這樣的孩子往往在童年得到了過多的外部評價,他是通過外部評價來認識自己的。 比如,當他考了好成績或做了一件好事,爸爸媽媽就會表揚他,但這種表揚往往是空泛的,不具體的。或者常常通過物質獎勵來激勵他。但是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哪里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他只知道,只要爸爸媽媽表揚了,給他獎品了,他就是好的,他就是值得被愛的。久而久之,他就會為了得到物質獎勵或他人表揚而努力,慢慢地討好和自卑就來了。 不光如此,僅僅依靠外部的評價來認識自己是沒有力量的,他找不到自己,他沒有自信。同時他也會面臨很大的壓力:如果我考不好怎么辦? 所以,當他一旦沒有考好,沒有做好,跟他人的關系有了裂痕,受到了批評,他就膽怯了,恐懼了,退縮了,就認為自己不好,消極自我就產生了。 現在清楚了嗎,孩子今天的表現,都來源于幼年時父母的養育方式。不良的養育方式培養了孩子不良的自我認知,不良的與外界互動的模式。我們只教會了他如何看人臉色,卻沒有教會他如何積極應對挫折。 如何應對孩子目前的困境?首先,你必須接納孩子的現狀,并且慶幸,畢竟游戲暫時給了孩子一個出口,讓她還有一個做自己的場所和機會。如果你連這個機會都給封死,孩子會發生什么呢?想想都可怕。 所以,做到真正的接納,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讓她按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把你對她的期待、學業、前程都先放下,孩子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當你接納了,當你不焦慮了,當你情緒穩定了平和了,孩子也會慢慢輕松下來,也就能夠開啟跟你交流的通道,你就有機會跟孩子建立一個正常的溝通渠道了。 其次,即使看到孩子目前的退縮,也要積極發現孩子的每天一點點的進步和閃光點,進而對其進行鼓勵,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比如: 謝謝你今天好好地吃飯,你喜歡吃媽媽做的飯,媽媽很開心!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具體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并學會表達真誠的感謝。 你今天比昨天提前睡了半小時,太好了,告訴媽媽,你是怎么做到的?讓孩子體會到被看見,促進她積極的行為和啟發思考。 這個東西有點重,你可以幫媽媽抬一抬嗎?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等等。 記住,鼓勵跟表揚完全不一樣。表揚是空洞的,虛的,高高在上的;鼓勵是具體的,真實的,平等尊重的。多鼓勵少表揚,可以幫助孩子看到自己內在的能力和價值,正確的認識自己,建立自信。 第三,當孩子慢慢打開自己的心扉,慢慢建立了自信,她在跟父母的互動中找到了安全感,那接下來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建立學習和生活的邊界了。 比如問問她對以后的生活和學習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安排的,需要父母提供哪些幫助;目前哪些是她能做的,想做的,哪些是暫時還做不到或不想做的。 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能著急,一著急就前功盡棄了。遵循孩子的節奏,尊重孩子的想法,我們陪著孩子一起過度,用我們的接納、愛和陪伴,給孩子力量。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正向的積極的動力,都想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總之,當孩子遇到了挫折和困境時,最關鍵的是父母到底在關注什么。如果你關注的是結果,那你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你就很可能跟孩子兩敗俱傷,你越焦慮,孩子越抗拒。 別急著給孩子貼上憂郁癥的標簽,沒有那么可怕,小心你的焦慮傳遞給孩子,讓她覺得自己病了,自己不正常,自己無可救藥。 如果你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體驗,孩子就能體驗到被愛,被看見,被理解,他就越不容易被情緒綁架做出令人后悔和后怕的沖動行為。 所以,怎么應對孩子的方法不重要,方法背后的能力和態度才是最重要的。此時你的關注點在哪里?你的感受是什么呢?你希望今后面對孩子的態度是什么呢?你有沒有接納力、感受力、情緒穩定的能力和愛孩子的能力呢? 每一件事情的發生,其實都是一次機會,一次跟孩子修復關系的機會,幫助孩子人格完善的機會,更是讓自己覺察和成長的機會。 我是心理彥究員,情感婚姻心理咨詢師,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祝孩子健康,祝你們家庭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