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第四十八集 吐蕃興衰(3) 金城公主的行程也在繼續,她沒有因為吐蕃復雜的政治形勢而退縮,她要完成的一位大唐公主的神圣使命,相比于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金城公主并沒有留下美好愛情故事,但她所做出的貢獻,同樣巨大且意義深遠。唐蕃聯姻,會給贊普強大的力量支持,會消除戰爭,實現吐蕃中興,讓雪域人民過上穩定的生活,在布達拉宮的這幅壁畫上,描繪了金城公主當年入藏之前,唐朝皇帝賜給她一面鏡子的情形,在壁畫中,仿佛能夠聽到臨行前,唐朝皇帝對金城公主的殷切叮嚀。金城公主與赤德祖贊的和親,進一步加深了中原文化與西藏文化的交流和影響,赤德祖贊在給唐玄宗的上書中就說,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漢藏一家成為雙方共同的期待。 文成公主和藏王走了之后,藏族人擔心那個佛像會受到破壞,把等身佛像藏到藏佛洞里邊60年,最后,金城公主才把它從這里請出來,這位公主非常的高瞻遠矚,她知道將來有,因為世界的有些東西是變化無常,今天我們和好了,為什么,因為她來了,但是她走了以后,還是不能保證,所以為了便與這個佛像不要再受到破壞或者藏起來,她有一個非常好的建議是把這個佛像供在大昭寺。 真正使佛教在吐蕃廣泛傳播的是贊普赤松德贊,很多藏文史籍記載,赤松德贊是金城公主的兒子,在赤松德贊即為之初,權力還掌握在信奉苯教的大臣之手,吐蕃社會的反佛勢力依然很大,甚至連大昭寺小昭寺都被改為屠宰作坊,這一些信佛大臣的支持下,赤松德贊嚴懲反佛大臣,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來推行佛教。赤松德贊迎區蓮花生大師,寂護論師等天竺漢地高僧入藏弘法,在他的主持下,吐蕃修建的桑耶寺,這是吐蕃史上第一座正規寺院。赤松德贊頒布興佛詔書,并挑選貴族子弟出家為僧,這也是吐蕃正式出現佛教僧人的開始,他賜給每位僧人三戶屬名作為供養,這就是三戶養僧制。 赤松德贊下令舉行了一場佛教與苯教的公開辯論,以決勝敗,辯論的結果是苯教失敗,赤松德贊當即宣布自己信奉佛教,一部分苯教改信佛教,其他人則逃往了邊遠地區隱居。在佛教取得了對本教的勝利之后,佛教內部的矛盾斗爭也基本得到解決,佛教開始發展起來。赤松德贊在吐蕃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堪與松贊干布相提并論,在他長達43年的統治時期,吐蕃繼續擴張,形成一個強大的多部族帝國。 在赤松德贊即位的第一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了,這場歷時七年零兩個月的叛亂,給唐王朝的統治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而正積極開拓的吐蕃同步則覓到了意外的良機,為了平定叛亂,唐王朝將防備吐蕃的邊防主力調回中原,這使河西、隴右軍備空虛,吐蕃趁虛而入。到安史之亂平定時,唐朝的隴右之地已全部被吐蕃占領。公元763年10月,20萬大軍長驅直入,占領長安,長安城被洗劫一空,他們甚至還擁立了一個傀儡皇帝,唐軍發起有力反擊,迫使吐蕃軍隊在十五天之后推出長安。 此后吐蕃軍隊掉頭西征,占領西域、河西走廊廣大地區,吐蕃人追求了一個半世紀的目的終于達到了。據統計,吐蕃總共占領了唐朝50余州150余縣,控制人口達160多萬。面對吐蕃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唐王朝宰相李泌提出了北合回紇,南通南詔的遏制吐蕃計劃,并得以成功實施,南詔是由唐朝烏蠻、白蠻等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的一個地方政權,公元738年,唐玄宗冊封地域最南的蒙舍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使之歸順大唐。然而,其子閣羅鳳繼位后宣布脫離唐朝,歸附吐蕃,由于吐蕃對南詔一直橫征暴斂,南詔苦不堪言,唐王朝宰相李泌的計劃,使南詔順利歸唐,南詔歸唐之后,吐蕃大規模的擴張之勢有所減弱,雙方再度和談。 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唐朝與吐蕃雙方進行了最后一次會盟,盟文被碑刻石立碑,當時共立三碑,一碑立于長安,一碑立于邏些,還有一碑立于唐蕃交界之地。如今只有拉薩這座唐蕃會盟碑依然矗立在大昭寺前,會盟碑上的盟文聲名,這次會盟的目的是,商議社稷如一,使唐蕃再續慈親之情,重申鄰好之意,盟文再次肯定了雙方劃定的邊界,商定了雙方用以溝通的驛遞線路,并規定了其它和平措施。 赤松德贊去世后,朗達瑪在一些反佛大臣的擁立下,登上了贊普之位,朗達瑪推行激烈的毀佛政策,以至于招來殺身之禍,公元842年,朗達瑪遇刺身亡,這位給吐蕃帶來血雨腥風的暴虐統治者,成為吐蕃最后一位贊普,在朗達瑪去世后,吐蕃陷入長達400余年的分裂割據局面,直到蒙元時期,西藏地區才又一次匯入中國統一的洪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