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山崗上,牧羊的孩子是孤獨的。他的孤獨是白色的,天上的云和他的羊也是白色的。 風兒在天上放牧它的云,孩子在地上放牧他的羊。孩子躺在青青的草地上,聽著風的喁喁細語,風的話兒可真多,孩子卻一聲不響;羊群在草地上咩咩地叫得歡,天上的白云卻默默無語。 孩子每天都做夢,孩子每天的夢都不同。他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天上的百靈、黃鸝在唱歌,那就是他;清澈的小溪里魚兒在嬉戲,那也是他;他變成蝴蝶在花叢中翩躚,又變成花朵,在輕風中搖曳……。有時候,他就是在山坡上吃草的羊。到了晚上,羊兒都入睡了,在夢中叫著媽媽,這時,他就成了天上的星星,頑皮地眨巴著眼睛。 有恐懼自他的瞳孔里升起——他的羊在逐漸減少——黑色的憂郁彌漫了他的夢。他登上山崗,在風中大聲呼喚:“狼來啦!快來打狼呀!”。可是他的呼喚卻沒有應答——他的呼喚是喑啞的或近乎喑啞的。幾個剛從地里回來的農夫扛著鋤頭經過這里,以奇異的目光打量著他,而后又慢慢地帶著納悶兒踱下了山崗。 孩子立在山崗上,像一尊石雕,以喑啞之喉大聲疾呼了七日七夜,終于在憂郁和疲憊中倒下。 不久,“狼來啦”的故事便通過那幾個扛著鋤頭的農民的口在民間流傳了開來。一代又一代,每當慈母們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撒謊時,總是說著這同一個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孩子在山坡上放羊……” |
|
來自: 為什么73 > 《玉堂-岐黃-抱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