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 《孩子,如果你要學醫》 ,作者是佩里·克拉斯(Perrri Klass )是一位美國兒科醫生,畢業于哈佛醫學院,是紐約大學兒科和新聞系教授。她在該書的《前言》中說:“我為我的兒子選擇這個職業感到既自豪又興奮。當然,作為父母,我非常想引導他饒開那些從醫道路上的荊棘坎坷,幫助他發現醫療服務的興趣所在,點燃他成為白衣天使的激情。同時,也要提醒他這為這條路的復雜嚴峻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一個學長在和我聊以后做什么時,常說:不只是錢,還有詩和遠方。雖是一句幽默的話,卻也道出了我們做出選擇的公式。你是否想過做“醫二代”?報考醫學院的勇氣和激情來自哪里?一本書可能伴你邁出從醫之路的第一步。 報考醫學院一定源于你的興趣愛好,而不要僅僅因為醫生是一份體面的工作。說白了就是醫生能賺大錢。不得不承認,醫生的收入是可觀的,但比較來說,一周80小時,算下來的時薪幾乎接近最低水平,但同樣,醫生絕不是窮人,只能說他們賺取了相應的收入。 作者作為一名兒科醫生,當她看到一個從死亡線上拉回的孩子,坐在病床前,和他的父母開心的說笑時,她說“那就是兒科的奇跡,你贏得了這場戰役,贏回的更是十年,數十年的健康生命。”醫生工作中的成就感因和生命相連也就變得更加莊嚴神圣。 作為醫生,獲得承認的時間是漫長的。參透生死的能力上,人們總是把醫生訓練和軍事訓練相提并論,你常常聽到“基本訓練”和“第一線”這樣的說法。所以你要有很好的耐力和意志。 醫學是一門最能體現“活到老,學到老”的科目:有不斷的課程,研討會和學術會議。醫學教育是靠病歷一步一步累積起來的,隔幾年,你就要接受一次行醫資格認證的考試,經過一些多項選擇的測試,測試中有很多相同病例的描述。醫學培訓的目的就是培養通過整合各種線索和零散的信息來最終給患者做出診斷的能力。白衣夢想是要經過大學緊張的學習、密集的培訓和數不清的考試、申請、論文、面試才開始的。 醫學院的生活,往往從解剖課開始,因為,這最能讓你認識到手術臺就是戰場,連切割尸體都不能讓你意識到你是一名醫生,敢問,還有什么可以?解剖尸體是大部分人一生都不會做,而所有醫生做會做的事情。作為醫學院的學生,你要想到,真正的手術和解剖課不一樣,因為在患者蓋著床單,等待手術刀到來的情況下,你能偶爾停下來,回憶和比較你在課本上所學到的知識嗎? 進入醫學院的學生都渴望學會某種疾病該如何治愈,但是在治病救人之前,你要知道什么是“正常人”“正常的情況”,比如,支持細胞運轉的化學反應式,比如在顯微鏡下觀察肌肉細胞的形態。從學醫的那一刻,你就要把自己視為一名醫生,你所學的知識不是要塵封等待未來某一天啟用,而是在日常的每一天都發揮著作用。 雖然移動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發展勢頭迅猛,但是面對面地與患者交談仍然是最基本的醫患接觸方式。敲開患者心門是作為醫生必備的本領。你要學會如何向患者提問,如何傾聽回答,只有這樣你才能觸碰他們的生命。 在溝通的過程中,陪同患者的親人希望醫生知道,他們的親人在經受多大的煎熬,希望醫生表示同情,贊許患者的求生意志并提供最大的幫助。 也許一開始你接觸了悲痛欲絕患者和家人,但會有一天你不得不說出:
你們的孩子感染了艾滋病毒。 我們盡力了,但是他還是沒能熬過來。......” 因為走上了從醫之路,你就要習慣著面對現實,面對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死亡,以一種更加專業的方式,去面對陰陽兩隔,去面對垂死的掙扎,去面對他人難以接受的境遇。最終,你慢慢的學會保護自己,去理解那些悲劇是發生在患者和他們家屬的身上而不是自己,你最重要的工作是盡力照顧好患者,而不是感情用事。 選擇內科,整形外科,兒科,放射科還是皮膚科、神經外科或是家庭醫學科? 首先,這是雙向選擇。在你還沒有親身感受各個科室的工作之前,不要輕易地將自己局限在某個領域。很多選擇內科的同學,在看到手術燈亮起的那一刻,發現外科才是他的舞臺。某些堅信自己未來是一名血液學專家的同學,某天忽然發現了精神病學的奇跡和挑戰,而之前的想法一掃而空。能找到最適合的領域,那是畢生的幸運。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并不單純的說你找到最適合的專業,還包括你要能夠在那塊天地游刃有余地展開工作,同時有能力塑造自己的生活。你做了領域的選擇,同時你也選擇了將要面對的患者,將要相處的同事和將要踏上的征程。 其次,每周會工作80小時,100小時,甚至120小時。而作為住院醫生,你必須這樣,必須時刻保持在場,這樣才能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學到連貫的知識。你提出治療方案,所以你得在醫院等著結果,但對于大部分住院醫生來講,這種學習的結果是激勵人心的。每個人都理解隨時待命的那段時間是多么痛苦,但是我們都是這樣走來。 救死扶傷會帶來成就感,但是作為醫生,免不了困擾。醫學的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排除法,排除就意味著診斷,就是說醫護人員始終都在尋找最壞的可能性,你多想一種可能性,患者危險就少一分。排除法是一個觀念,“排除”的本意是提醒你,在醫學領域,你永遠都應該往最壞的一面想。 現在的醫學教育多是循證醫學,運用最佳證據,為患者做出個性化的醫療決策。你的決策來自你的專業經驗、患者的要求和經過系統研究獲得的臨床證據。但是與其他科學一樣,醫學也有自己的民間傳說和偽科學。專家的意見不是圣旨,不要把“因為是專家說的”作為評價標準。再是經驗十足的醫生也要求根據各種證據一步一步地做出醫療決策。 醫生也是人,不僅如此,很多時候,成了患者,也需要醫治。在某種程度上,他會被自己的知識迷惑。他為自己下了診斷書,又想替自己治療。在一個出色的醫療小組,有時不可避免,他們的患者就是醫療界的“神”,醫生本人想成為自己的醫生,而最終又成為了自己朋友的患者。所以,作為醫生,別忘了在關注患者健康的同時,也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 很多醫院都會面臨醫療事故,醫療事故很可怕,在作為住院實習醫生的時候,你會時時刻刻都感到焦慮,但正是這種擔心,表明你沒有與現實脫節,你身上擔負著極大地責任。你會擔心收到誤診的消息,會擔心某個患者因為你沒有給出最佳的治療方案而備受折磨,甚至面臨死亡的威脅。 如果是你的工作疏忽導致的醫療事故,說明了你自身知識的局限。錯誤發生時,你要勇敢選擇面對而不是堅守沉默。再次,希望所有的醫學生在校學習時,能積累一些系統的解決之道。比如,可以建立一套自己的復查系統,報錯系統。在與患者溝通時,詳細了解他們的情況,如近期服用了哪些藥物等等。 不管你選擇醫學的哪個領域,你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患者的生活。每個醫生都會背負很多秘密。這就是這個職業的特權:你有機會接觸很多人,很多事。你要知道你該怎么做,利用這些故事和秘密,去采取更合理的措施解決患者的醫學問題。而醫療信息應該保密,不應在公共場合討論患者情況,不應將患者病歷帶回家等等。 醫學教育會改變你。醫學選擇了這樣的人:爭強好勝、思維敏捷、專注性強,喜歡高強度的工作,對工作的癡迷超過其他事物,同時,從醫又會加強這些特質。醫療吸引了樂善好施的人,而這種樂善好施的心有時會讓你想要拯救世界。醫生是一份讓人激動而有意義的工作!你有機會表現出色,并贏得尊重。你掌握他人性命安危,可以帶給人健康和幸福!讀文至此,你下定報考醫學院的決心了嗎? 醫策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