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內鏡 窄帶成像 染色內鏡 定義:應用染色劑對消化道黏膜染色,病變部位與周圍的對比得到加強,輪廓更加明顯。對早期黏膜病變的診斷效果優于普通內鏡,從而提高癌及癌前病變的診斷準確率。 術前準備 因為色素內鏡檢查要比常規檢查需要的時間長,要充分進行咽部麻醉。其次將附在黏膜表面的殘渣、黏液充分清洗。特別是胃內的黏液很多,可口服蛋白酶液,進行體位變換5-10min效果最好。 為了保持蛋白質溶解酶的最佳pH,必須混入重曹(碳酸氫鈉)。 常用染色劑 亞甲藍 甲苯胺藍 盧戈氏液 靛胭脂 剛果紅 盧戈氏液 盧戈氏液(Logul‘s solution)又稱復方碘溶液。 是一種含碘的可吸染收染色劑,與非角化的鱗狀上皮中的糖原有親和力,結合后便染色;而癌變或不典型增生的黏膜細胞因代謝旺盛,細胞內糖原明顯減少或消失,遇碘溶液不著色或淡染,使病灶與正常黏膜界限更為明顯。盧戈氏液在食管的內鏡檢查中較為常用,染色后可指導活檢,提高早期食管癌檢出率。 靛胭脂 靛胭脂(IC)又稱靛紅、靛卡紅、靛藍二磺酸鈉。 是一種黏膜非吸收性染色劑,染色后,深藍顏色充填到平坦潰瘍的縫隙、糜爛灶、黏膜皺襞、隱窩等處,可將病變的范圍及表面形態清楚地顯示出來,能提高平坦型和凹陷型癌以及其他異常陷窩的觀察效果。 結合放大內鏡可對黏膜腺管開口形態進行觀察,判斷腺管開口的類型,辨別是否為腫瘤性病變。 窄帶光譜成像 NBI成像原理: 由于紅蛋白吸收較短波長的光譜,消化道黏膜中的毛細血管可以很好地顯現出來的一項新型內鏡成像新技術。 NBI特點: 能提高消化道黏膜表面結構的觀察。 能更好地觀察黏膜微血管結構。 術前準備 食管:檢查前禁食,少量飲水可以沖刷食管壁,NBI檢查比常規內鏡檢查需要更長的時間,必要時可以使用一些藥物幫助患者安靜地接受檢查,并且獲得清晰的圖像。 檢查方法 術前準備 胃:檢查前夜禁食,常規口服祛泡劑。操作過程中沖洗黏膜表面的附著物,保持視野清晰。 患者的嘔吐反射,胃蠕動會影響圖像的清晰度。 NBI檢查需要的時間長,使用藥物可獲得患者更好的配合。無痛內鏡技術可減少不適。應用解痙藥使胃腔松弛,蠕動減少,降低漏診誤診概率。 檢查方法 胃:胃是整個消化道中管腔最大的一段。由于NBI模式下光源以藍綠色為主,亮度明顯比白光弱,不利于篩查過程中發現病灶。 因此常規應用白光模式進行胃部檢查,并不要求用NBI模式對整個胃檢查,而是發現病灶后再考慮切換為NBI模式進行仔細觀察。 術前準備 結直腸:腸道準備的情況直接影響腸鏡檢查結果。NBI下,殘留的黃色糞便顯示成紅色,影響病灶的識別。檢查過程中隨時沖洗,保持視野清晰。 檢查方法 結直腸:由于腸腔較大,目前NBI模式的光源亮度較暗,距離內鏡鏡面稍遠的黏膜即無法觀察。因此完全采用NBI模式篩查病灶時必須采用螺旋法緩緩退鏡,保證足夠亮度的情況下檢查盡量多的腸腔黏膜,以免漏診。也可以先用白光模式檢查,發現可疑病灶后切換成NBI模式觀察。 操作要點總結 檢查前消化道準備工作非常重要,直接影響NBI檢查的效果。 在不同的部位,NBI檢查的臨床意義不同。比如在食管,結腸可以用NBI模式直接進行篩查觀察,而在胃推薦在白光模式發現病灶后再切換成NBI模式進一步觀察。 NBI放大觀察需要有很好的內鏡操控性和穩定性。為了獲得清晰的放大圖像,除了技巧和一些附件設備,耐心和細心也是非常必要的。 |
|
來自: fncsg > 《醫學:胃腸鏡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