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是一種介于陶和瓷之間的半燒結炻(shi)器。 坯質緊密堅硬,顏色是依靠天然礦物而形成,燒制溫度在1100℃到1200℃之間。 紫砂的傳統造型多,簡潔大方而又古樸自然,泥色淳樸典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造型簡練、大方,色彩淳樸、古雅。 通過大家所說的紫砂壺泡茶的特點,在于透氣性和能把玩包漿的特性,說的神乎其神的就是泡茶忘了倒茶葉過了一個月也不會發霉便餿,用了很久的紫砂壺就算不放茶葉倒開水也會泡出茶水。這兩個說法是相對夸張了,但是一定程度的說明了紫砂壺的特性,泡茶不變味,還有壺身的吸水透氣性,使用的時間越長,壺身就會越發光滑細膩(但與此同時壺的透氣吸水性也會下降)。 紫砂壺最早出現于北宋晚期(羊角山),到元代飲茶的方式從煮茶開始轉變為泡茶,紫砂壺才一點點被世人接受,而盛行是在明代正德年間。 公認有記載的最早的紫砂壺創始人是明代的供春,據記載供春是當時學者吳頤山的書僮,吳頤山在金沙寺讀書期間將供春帶在身邊,而供春利用伴讀的間隙,研究金沙寺內僧人從事的紫砂制陶,學到了關于紫砂制作的知識,從供春開始,他改變了以前紫砂壺的制作方式,用木頭做模,竹片做工具用以修壺成型。現在我們常把樹癭壺叫做供春壺就是為了紀念這位供人的“紫砂壺之父” 另一位對紫砂壺的發展有著杰出貢獻的是清嘉慶年間的陳鴻壽(號曼生)。陳曼生時任宜興縣宰,在出任宜興縣宰之前就是紫砂壺的愛好者,十分樂衷于推廣紫砂壺。曼生本人精通書法、繪畫、篆刻,設計出了傳承至今的“曼生十八式”。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石瓢壺。 現代最為著名的陶藝大家就是顧景舟了,也是如今紫砂壺拍賣價格最高的紫砂壺的作者。顧景舟本名景洲,號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壺叟。也曾自創堂號為自怡軒。為當代紫砂之泰斗,解放之后為現代紫砂藝術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把當時宜興民眾從“寧可抱子投河,不愿給子女學紫砂工藝”的觀念中改變出來。 2015年5月19日,北京東正2015春拍“紫器東來——茶道具專場”在北京嘉里大酒店舉槌,其中,顧景舟作于1948年的“大石瓢”紫砂壺以2450萬元落槌,成交價達到2817.5萬元,創其紫砂壺單品的拍賣紀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