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中藥學》、《新編中醫手冊》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我給你講講肩周炎。 還是從病例說起吧。 剛上班那一會兒,我的母親特別為我驕傲,和鄰居們聊天的時候,總會自覺不自覺地說起我來。漸漸的,我是一名中醫的消息,在小區里面就傳遍了。自然而然,也就有一些身患小災小病的鄰居,通過我母親,來找到我調治。 我清晰地記得,我第一次為鄰居醫治的,是一個肩周炎患者。她姓馬,至今依然健在,都八十多歲了。那時候,她50多歲,有嚴重的肩周炎。嚴重到什么程度呢?不敢舉臂,不敢脫衣服,甚至連洗臉都困難。用她的話說,就是右側肩膀被釘子釘住了,已經廢了。 我問,這病怎么得上的? 她告訴我,有一回搬家,她右側肩膀扛一個收音機,走了一路,從那以后就不行了。 我問,疼痛感有沒有規律,比如說什么時候疼得厲害? 她告訴我,天氣由熱轉涼的時候,氣溫低的時候,都不不行,晚上睡覺的時候疼得厲害。 我看了一下她的舌頭,舌苔薄白,舌質淡。看脈象,弦而緊。同時,她還告訴我,她有胃病,不敢吃中藥,平時連止疼片都不敢吃,所以肩膀一旦疼起來,只能硬挺。 了解到這些以后,我當即給她出了一個主意:準備老生姜300克,細辛80克,60度的膏粱白酒100毫升,生姜洗凈,細辛研末,混合搗成泥,炒熱,加入白酒調和均勻,然后再微炒片刻,把藥敷在紗布上,然后趁熱外敷在肩膀疼痛的地方,每天晚上外敷一次,第二天中午摘下來,接著晚上再外敷,切記不要受風,做好肩部保暖。如果皮膚受不了刺激,可以暫時停一天,然后再用。 她聽了,覺得好復雜。我說不用擔心,到藥店,請藥店按量幫你把細辛給研末,生姜搗爛,混合成泥,給你加工好。用的時候自己加白酒,稍作加工就行了。 第二天,這個鄰居話傳來了,說勁兒太大,不敢用了。 我說,勁兒大就對了,只要皮膚沒問題,你就別擔心,繼續用。 老太太用到第五天,疼痛大大緩解,用到第七天,胳膊能抬起來了。 我告訴她,把這方法記住,將來一旦病情出現反復,馬上用上。 一轉眼,這個患者已經八十多歲,前幾天還在樓下晾衣服。 為醫者,能夠為患者解除病痛,是最大的幸福了。 現在,我來說說里面的道理。 這個方法,我老早年就聽說過,后來得知它曾經被刊載于《四川中醫》雜志。我在學醫的時候,喜歡收集這些特別簡單的治病小方,這個生姜細辛泥,就是我收集的其中之一。它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散寒止痛。 其中的生姜,是我們生活中的常備之品。它最初載于《名醫別錄》,性味辛溫,入肺經、脾經、胃經,善于發散風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和解毒。其辛溫之性,能夠散風寒,通血脈,利經絡,所以對于風寒濕邪凝滯筋脈,寒凝血瘀所導致的關節疼痛有杰出療效。《醫學衷中參西錄》和《古今醫鑒》里面,都有此類應用。除了外用,生姜治療肢體疼痛還可以內服。比如說每天口服鮮生姜5克,連續3個月,可以減輕類風濕關節炎的疼痛、腫脹和晨僵。這是1992年《中國中藥雜志》里面刊載的小方法。 然后看細辛。細辛,最初載于《神農本草經》,乃是傳統中藥。很多人提到細辛就心驚膽戰,說“細辛不過錢,過錢把命連”。實際上,細辛大劑量應用,在臨床上比比皆是。因此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討論。當然,外用細辛,量大一點沒問題。 細辛性味辛溫,入肺經和肝經,能祛風散寒、止痛通竅和止咳平喘。它辛能走竄祛風,溫能散寒。同時,它的走竄之性特別強,“透徹內外、通達上下”,因此,風寒阻滯經脈血絡所致的頭痛、痹通、齒痛、胸痛、胃脘痛等,都可以治療。值得一提的是,風寒之邪如果深入體內,一般的藥難以把它們逼出來。這個時候,就用細辛。它可以深入到一般驅寒通經藥物難以到達的地方,所以效果是可以期待的。 生姜和細辛搭配,再加上辛溫走竄的白酒,效果會更有保證。 不過,使用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兩點。第一個,就是皮膚。這個搭配,有些人皮膚就受不了。這個時候可以停一停,緩一緩,然后再用,皮膚對外用藥物的承受能力由弱到強,需要一個過程,不用著急。第二,就是準確辯證。我認為,善用這個辦法的人,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肩部痛處固定,不走竄。 2,痛感遇寒加重,在夜里加重。夜晚的時候,陽氣虛弱,陰寒之邪比白天鬧得更兇,故而痛感在晚上特別明顯。 3,脈象弦緊,這是寒證痛證的典型脈弦。 4,舌苔薄白,或者白膩。舌頭淡或者舌黯,部分人舌頭上有瘀斑。 5,平時畏寒怕冷,四肢不溫。 以上這些,就是寒凝血瘀型肩周炎的基本特點。這類人外用生姜和細辛,比較對癥。 我還有一點體會。治這類疼痛病癥,需要一次用藥就把它徹底制服,完全扭轉局面。否則,半途而廢,寒邪就像長了心眼兒,變得更難清散。所以,我們要么不用,要用,就用得徹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