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周末愉快~~!今天是2019年9月8日,農歷八月初十,節氣為白露。今天我們繼續世界遺產之旅,來到澳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北與珠海市拱北相接,西與珠海市橫琴和灣仔相望,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南臨南海。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面積32.8平方公里,人口超過60萬,為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的居住權,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占領澳門并將此辟為。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經過100多年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使澳門成為一個風貌獨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澳門歷史城區于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廣西壯族自治區,其名稱來源于:1、一為咸通三年(862),嶺南道分東、西兩道,并以邕管經略使為嶺南西道節度使,成為一級獨立政區;另宋朝所建制的行政單位—“廣南西路”,后簡稱“廣西路”;二為得名于古地名“廣信”,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東謂廣東,廣信之西謂廣西,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于1363年,設置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建省之始。民國時期,廣西沿襲清制設省。1958年3月,廣西省改為“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10月,“廣西僮族自治區”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又因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屬古代的桂林郡和象郡,故簡稱“桂”。 廣西地處第二級階梯云貴高原向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西部為云貴高原的一部分,境內巖溶(喀斯特)地貌廣布,在2014年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桂林山水和環江喀斯特作為對“中國南方喀斯特”項目的拓展,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6年,花山巖畫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一)概況 澳門歷史城區(舊稱澳門歷史建筑群),位于澳門半島是由22座位于澳門澳門半島的建筑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歷史城區的范圍東起東望洋山,西至新馬路靠內港碼頭,南起媽閣山,北至白鴿巢公園。 覆蓋范圍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圣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墻遺址、大炮臺、圣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含東望洋燈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處歷史建筑。 (二)價值 1、歷史價值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筑群,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正因為中西文化共融的緣故,城區當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區內的建筑大部分到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著原有的功能 2、多元文化的交融 16 世紀中葉,因應中外貿易的新形勢,明朝政府劃出澳門半島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為主的外國商人居住及進行貿易,澳門由此發展成19世紀前中國主要的對外港口,也是亞洲地區重要的國際港口。貿易活動的興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來,一個融合歐、亞、非、美四洲人民的“華洋雜居”的國際城市由是誕生。葡萄牙人將這個用城墻圍起的城市命名為“天主圣名之城”,今天的澳門歷史城區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四百多年間,在這塊城區內,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意大利、美國、日本、瑞典、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朝鮮甚至非洲地區等等不同地方的人,帶著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職業技藝,不同的風俗習慣,在澳門歷史城區內蓋房子、建教堂、修馬路、筑炮臺以至辟建墳場,展開多姿多彩的生活,包括各類文化活動。在這種機遇下,澳門得風氣之先,成為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當時中國接觸西方文化的橋頭堡。 隨著外國人的定居,他們把自己的建筑傳統越洋帶到澳門,使澳門成為近代西洋建筑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尤其是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建筑物,無不顯露出與葡萄牙本土建筑的密切關系。事實上,文藝復興后的一些主要建筑形式、風格,結合亞洲其它地區不同的建筑元素在澳門產生了新的變體,形成獨樹一幟的建筑風格。 3、宗教特色 明末清初,大量天主教傳教士以澳門為傳教基地,積極從事遠東地區的傳教工作,并由此創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輝煌篇章。這些傳教士來自不同的修會,他們為中國帶來了西方近代的科學技術及人文藝術,又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文化成就。而作為基地的澳門,在各修會的努力建設下,開創了許多“中國第一”的事業,如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圣保祿學院)、中國第一所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中國第一所以西方金屬制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廠(圣保祿學院附屬印刷所)、中國第一份外文報紙(《蜜蜂華報》) ( A Abelha da China) 等等。由耶穌會在澳門開辦的圣保祿學院(現已不存)及圣若瑟修院,為天主教在遠東和中國的傳教事業培養了大量人才,同時也培養了大批中國籍的傳教士,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貢獻。 另一方面,澳門民間的媽祖崇拜,表現了澳門與中國閩粵沿海居民媽祖信仰一脈相承的關系。但是,由于社會和歷史環境的特殊性,澳門的媽閣廟在中國眾多的媽祖廟中又別具特色。它既有中國以至海外媽祖崇拜傳播和組織的典型特征,又因澳門是近代中國與西方接觸最重要的商港,使媽閣廟成為最早向歐洲傳播媽祖文化的地方。 在四百多年的歷史里,中國人與葡萄牙人在澳門歷史城區內,合力營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區。這些生活社區,除了展示澳門的中、西式建筑藝術特色外,更展現了中葡兩國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習慣的交融與尊重。這種中葡人民共同醞釀出來的溫情、淳樸、包容的社區氣息,是澳門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地方。 (三)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 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發展,也見證了向西方傳播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淵源。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遺產,是東西方建筑藝術的綜合體現。由此可見,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時是近代西方建筑傳入中國的第一站。正如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在申請成功后發表的即時書面講話指出:澳門特區從此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名錄,意義重大深遠。 二、中國南方喀斯特拓展項目—廣西桂林和環江,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 列入標準: Ⅶ【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Ⅷ【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三、花山巖畫—201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列入標準: Ⅲ【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Ⅵ【可作為一種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一)概況 花山巖畫,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范圍包括崇左市寧明縣、龍州縣及江州區和扶綏縣境內。遺產區面積6621公頃,其中寧明縣為第一遺產區,龍州縣為第二遺產區,江州區和扶綏縣為第三遺產區。系戰國至東漢時期嶺南左江流域當地壯族先民駱越人群體祭祀遺留下來的遺跡。巖畫繪制年代可追溯到戰國至東漢時期,已有2000多年歷史,其地點分布之廣、作畫難度之大、畫面之雄偉壯觀,為國內外罕見,具有很強的藝術內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價值。 花山巖畫的繪制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歷經了戰國、西漢、東漢等多個歷史時期的不斷完善,才形成這震撼人心的宏篇巨著。 (二)巖畫內容 寧明縣境內的畫面臨江,崖壁明顯內斜。畫面長約 172米,距江面最高約90余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距離山腳一級階地 3~10米不等。繪畫顏料是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用草把或鳥羽直接刷繪在天然崖壁上。畫法采用單一色塊平涂法,只表現所畫對象的外部輪廓,沒有細部描繪。風格古樸,筆調粗獷,場面十分壯觀。 現存圖像1900多個,包括人物、動物和器物 3類,以人物為主。 人物只畫出頭、頸、軀體和四肢,無五官等細部。基本造型分正身和側身兩種。正身人像形體高大,最大的高達 2米以上,皆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叉開,屈膝半蹲,腰間橫佩長刀或長劍。側身人像數量眾多,形體較小,多為雙臂自胸前伸出上舉,雙腿前邁,面向一側,作跳躍狀。 每一組正中或上方位置者多為腰掛刀劍、頭上有獸形裝飾,配有坐騎的數米高巨人,威風凜凜的居高俯視著擊鼓弄樂、縱舞狂歡的人群,應為部族首領或活動的指揮者。這些巖畫構圖與人物造型勾畫出一幅幅內容豐富,意境深沉的畫面,真實地反映了己經消逝久遠的駱越社會活動情景。 動物圖像主要是狗,皆側向,作小跑狀。器物圖像主要有刀、劍、銅鼓、銅羊角鈕鐘。刀、劍一般佩帶在正身人腰部。銅鼓數量多, 只畫出鼓面, 有的鼓面中心有芒,個別鼓面側邊有耳。這些圖像在畫面上交錯并存,組合成一個個單元,排滿整幅畫面。典型的組合是:以一個高大魁偉、身佩刀劍的正身人為中心,腳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數面銅鼓,四周或左右兩側有眾多的形體矮小的側身人。這些畫面可能是一場祭祀活動儀式的記錄,是巫術文化的遺跡。巖畫由于長期暴露,許多畫像顏色逐漸減褪,模糊不清,有的畫壁已崩落,現正在研究保護措施。 (三)巖畫主題以及如何作畫之謎 對于巖畫所表達的主題,目前尚存爭議。從眾多人物的姿態上看,畫面更像是一場盛大的祭祀或節日慶典。畫中人物大多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分開成屈蹲,明顯是模仿青蛙的姿態,而蛙神崇拜正是壯族的古老傳統,青蛙舞至今仍在民間有所流傳;其次,畫面中出現很多銅鼓,這種重要的禮器也多用于祭祀場合;另外,一些人物形象有明顯的性別特征,畫面出現了身懷六甲的婦女、成群結隊的小人,有人認為這反映了古駱越人的生殖崇拜。據這些內容可以推斷,畫面表達了一種歡樂、莊嚴、神圣的場面,如果不是祭祀,也是某種慶祝儀式。而在古代駱越人的生活當中,盛大的節日慶典,往往是和祭祀同時進行的,在舉行儀式的過程當中,當然也少不了敲銅鼓、跳蛙舞。 為了解開花山巖畫如何繪制這個謎團,專家學者們反復觀察壁畫周圍的地形,大致總結出了幾種可能的作畫方式,但這些猜想無一例外地有著重大的缺陷,無法完美地解決登高繪畫的問題。 其一,自下而上攀援法,即利用崖壁畫上部或下部的樹枝、樹根、或巖石裂隙等地形地物,攀援而上達到作畫地點的方法。然而,在崖壁上有許多倒石錐坡、錯落體、臺地或石坎,這些畫面位置有一定的高度,根本沒有支撐點,而且崖壁陡峭光滑,無法攀登,站立尚且艱難,作畫更不可能; 其二,自上而下懸吊法,此方法是以繩索、藤條之類為輔助工具,利用樹根、巖縫等地物,從崖壁頂部懸吊攀援而下以達到作畫地點。因為整座花山崖壁呈向外傾斜姿勢,底陷上突,從崖頂到地面的垂直點與巖壁的距離達二十多米。如從崖頂往下吊人,無論如何也難于貼近崖壁; 其三,高水位浮船法,這是在山洪暴發、江水上漲之時,利用高水位浮船或木排到畫壁下作畫的方法。然而畫像最高處距地面40多米,如果江水真的漲到這一高度,明江流域早已一片江洋,在這種情況下畫師還有閑情逸致作畫,那他們的心理素質恐怕非比尋常,強大得不可思議。 其四,直接搭架法,在坎坡上構搭一定高度的木架,畫者攀在木架上作畫。這種方法看似比較合理,但細究起來也有缺陷。從崖底至河邊的平臺最窄處僅3米寬,要搭架子,必須得從河里搭起,其難度可想而知。 (四)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 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展示出獨特的景觀和巖石藝術,生動地表現出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后2世紀期間,當地古駱越人在左江沿岸一帶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這是目前對該傳統的唯一見證。左江花山巖畫中的銅鼓及相關元素與當地銅鼓文化直接相關,見證了該區域廣泛興盛的文化特色。 花山巖畫的成功申遺,填補了中國巖畫類遺產的空白。 【附:世界遺產的分類和評定標準】: 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以及其綜合體。 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筑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聯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地方。 其標準有: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筑藝術、紀念物藝術、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于損壞。 6、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和實質的聯系(委員會認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他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名錄》的理由)。 另外,“文化景觀”是包含于“文化遺產”中的一個特殊類型,并不是單獨的一類遺產。 世界自然遺產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規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境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其標準有: 7、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8、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9、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10、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
|
來自: 瀟瀟雨ekg9m5f4 > 《地理一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