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藝咀華●咀嚼書法藝術之英華! 唐代人學“二王”有多癡迷?從新近出土的開元年間墓志《張暐妻許日光墓志》可見一斑。我們先來看看整拓: 這件墓志出土于洛陽,撰者為朝散大夫行起居郎張楚,時間為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張暐(同煒),河南襄城人,家世顯赫,官二代,唐玄宗的股肱之臣,官拜左羽林大將軍,相當于中央警衛局局長,《舊唐書》有傳。他的妻子姓許,誨日光,去世應在夫前,因為張暐長壽,活到九十多歲。 這件墓志如何反映了《蘭亭》遺韻?我們先放大來欣賞一下: ![]() ![]() ![]() 概而觀之,這件墓志與趙體頗相近,結體寬綽,用筆靈動,風韻瀟灑,可以說,趙孟頫從中汲取了豐富營養。而趙孟頫崇尚“復古”,他的字也是取法“二王”,所以也很正常。同時,這件墓志也充分反映了盛唐時期書者對《蘭亭序》的取法傳習,特別是當我們將《蘭亭序》的單字抽出來,與馮承素所摹的神龍本《蘭亭序》作一個對比,實在是如出一轍。 是不是很意外?當然也是意料之中,因為從唐太宗的時候就高度推崇“書圣”王羲之,到了盛唐的開元時期,“二王”書風風靡天下就不足為怪了。 繼續觀察這些字,有些與《蘭亭序》如同刻本一般,幾乎一模一樣,不難推測墓主人肯定是王羲之忠實的鐵粉。 對于唐代學王羲之到達如此豐盛的境地,除了李世民的引導,應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李世民之前,就已經開始流行了,比如南北朝、隋代都開始有很多跡象。 《蘭亭序》是一個現象,最具有代表性的臨摹本、拓本多數出自初唐名家之手,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馮承素等。 《蘭亭序》真本雖然已經封存于太宗的昭陵,高宗以后,唐人無緣得見。這些近臣摹本,“一本尚直錢數萬”,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見到的。但當時畢竟有人已經將摹本或拓本傳出宮外,民間得以轉相傳習。而這件墓志書丹者,無疑是見過《蘭亭序》的高手所為。 “二王熱”不止在今日,在唐太宗的推崇倡導下,初唐就興起了一股學習王羲之書法的熱潮,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言:
(京東、當當價格不同,敬請甄別)
今天我們看到這件墓志,還只是拓片,如果有幸見到原跡,再與馮摹蘭亭作一個對比,不知道又將相似到何種程度了……可見,古人學帖是多么忠實,下了多么大的功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