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爾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在遙遠的歐洲古代,被羅馬人統稱為三大蠻族。就像如今汽車界的BBA一樣,這“三兄弟”在歐洲歷史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不同于斯拉夫人偏居一隅,日耳曼和凱爾特這兩個老冤家在歐洲大陸上斗爭了千年之久,其意識形態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歐洲百姓——例如,以“凱爾特人后裔”自居的蘇格蘭小兄弟就總是與大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日耳曼人的分支)鬧別扭,甚至把“我們要獨立”的標語貼到了包括公廁在內的大街小巷。 可見,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之間的矛盾之深,真不是把公廁小廣告揭去就能抹平的。 那么,是什么導致了兩大古老民族間的矛盾,又是什么讓他們貌合神離的呢? 還要從這兩個民族的起源說起。 一場未知風暴引發的民族矛盾我們先來看一張凱爾特人的分布表。 最初,在公元前8-6世紀,以哈爾施塔特文化(今奧地利)為代表的凱爾特人祖先生活在上圖的黃色區域中。 哈爾施塔特文化是凱爾特人早期繁榮的證明。他們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開始用黑陶和希臘人做交易,主要貿易地點在如今的法國馬賽地區。 這些原始的凱爾特人,依靠琥珀、象牙和酒類的交易,已經擁有了相當規模的社會及經濟地位。而當它與北方的伊利波文明碰撞后,又衍生出第二階段的文明——拉登文化。 公元前5世紀,凱爾特人正式進入以鐵器為主的拉登時期。此時他們的制造技術以及鐵器冶煉得到極大改善,且與希臘人,羅馬人,以及伊特拉斯坎人(意大利北部的民族)的交流也逐漸增多。 公元前275年,凱爾特人開始擴張到上圖中所有綠色的區域,幾乎覆蓋了西歐、中歐和多瑙河中游平原以及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區。 而此時,曾以文明人自居的古羅馬人根本無法與他們抗衡,于是把居住在今天法國、比利時、瑞士、荷蘭、德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凱爾特人統稱為高盧人,又把高盧人居住的地區稱為高盧,其面積約60余萬平方公里。 而那些選擇留在英倫三島的部落,則成為凱爾特土著,并同化了當地的少數族裔。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日耳曼人的文明進程。 盡管學術界目前仍有爭議,但主流言論認為,日耳曼文化起源于北歐,最初部落的成型地點如上圖紅色區域所示。 但其實當時并沒有“日耳曼民族”的概念,這個詞語是古希臘作家波希多尼于公元前80年首次提出的。 約公元前330年,希臘旅行家皮西亞斯從馬賽出發并報道了北海地區生活的民族。 約公元前200年,有記錄東日耳曼人中的巴斯塔奈人已經進入今天的羅馬尼亞東部并與馬其頓和巴爾干半島上的其它民族發生戰爭。 然而,最終導致日耳曼部落整體南遷并與凱爾特人,羅馬人發生沖突的,卻是一場未知大風暴。 據當時的歷史資料記載,公元前120年,日德蘭半島曾發生過一場巨大風暴,島上居住的日耳曼兩大部落——辛布里人和條頓人開始南下尋求新住所(粉色部分),于是三個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一觸即發。 約前113年,日耳曼人率先遇到羅馬人。在兩個民族的交戰中,羅馬人幾乎全軍覆沒。但日耳曼人將一場突然來到的暴風雨當作他們氣候神的警告,因此中止了作戰。 后來,在公元前109年、107年和105年,羅馬人再次與這兩支日耳曼部落發生沖突,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一直到這兩個民族分裂后,羅馬人才在馬略指揮下,分別于公元前102年戰勝條頓人,前101年打敗辛布里人。 但是,驍勇善戰的日耳曼部落并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他們向德國中部山區的突破沉重打擊了凱爾特人在德國中南部的力量,使得后來其它日耳曼人(比如斯維比人)得以在今天的黑森州和美因河流域定居。 這是日耳曼和凱爾特的首次較量,也拉開了兩大民族紛爭的序幕。 一個叫凱撒的羅馬人,成為了民族恩怨的掮客史料記載,公元前385年,凱爾特人曾洗劫過羅馬城,并在占領內的7個月里,讓羅馬百姓備受蹂躪。 從此,羅馬人和凱爾特人的梁子算是結下了。 于是,公元前58年,一位叫朱利烏斯·凱撒的羅馬執政官決心挽回共和國的尊嚴。他先后在公元前58-51年,對高盧發動了多達8次戰爭。最終,高盧全境被羅馬人征服,高傲的凱爾特人(高盧人)不得不向凱撒大帝俯首稱臣。 當然,這并不是凱撒大帝的最終目標——他還組織羅馬軍團遠渡英吉利海峽,向英倫三島發起沖鋒。 最終,不列顛島上的凱爾特土著也沒能阻止羅馬人的腳步,他們被迫接受凱撒的招安。 自此,凱爾特民族的絕大部分領土都已成為羅馬人的附屬品。 另外一邊,日耳曼人卻坐山觀虎斗,妄想獲漁翁之利。 一方面他們牢牢地將萊茵河作為生命源泉掌握在手中;再者,部落首領阿里奧維斯圖斯曾帶領軍隊不斷襲擾河畔的高盧人(凱爾特人),并在公元前58年,趁著高盧形勢危急時,大舉入侵萊茵河西南地區。 不過,這波攻勢逐漸在凱撒控制高盧后消散,羅馬人將日耳曼軍團逼回了萊茵河東,從此兩軍以河為界互有切磋,卻始終都難以逾越。 后來,在公元9年,爆發了一場歷史學家認為足夠改寫歐洲文明的戰役——條頓森林戰役。 日耳曼各部落在面對3萬羅馬軍團時使出了渾身解數,最終以游擊戰的形式將羅馬部隊逐個擊破。從此羅馬帝國徹底失去一統日耳曼的機會,給了這個部族喘息發展的時間。 在這一回合中,凱爾特民族徹底淪為羅馬的階下囚,而日耳曼人則笑到了最后。 一場民族大遷徙引發的蝴蝶效應后來,在日耳曼人和羅馬的對峙中,雙方互有往來,一部分弱小的日耳曼部落逐漸被羅馬吞噬,形成法蘭克部落,也就是后來法蘭克王國的雛形。 但此時,亞洲卻出現了一支堪稱“災難級”的部族——匈奴人。他們大老遠地從歐亞大陸趕來,并快速侵蝕歐洲各大部落的領土。 無奈之下,以日耳曼和斯拉夫為首的蠻族人開始向南遷徙,進一步壓縮了生存空間。但原有的土地根本承受不住如此眾多的人口,擴張勢在必行。 此時,搖搖欲墜的西羅馬帝國正好適合安家。 于是,各大部族開始集中發力,將西羅馬帝國捏的粉碎。最終在公元410年,由亞拉里克一世領導的西哥特 蠻族”軍隊(日耳曼人的一支)攻陷羅馬城,標志著西羅馬帝國的隕落。 但是要知道,當時凱爾特人屈居的英倫三島也是西羅馬帝國的疆域。所以,日耳曼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這兩支部落自然不會放過如此美味的“晚餐”。 于是,在公元449年,他們從弗蘭德爾出發,直接侵入英格蘭的大部分地區,屠殺了當地的凱爾特土著,只剩下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的少數凱爾特部落。 諾曼征服——一場日耳曼人的內斗,受傷的卻是凱爾特人公元1066年,盎格魯-撒克遜的王“懺悔者”愛德華去世,但是由于膝下無子,所以他的表親“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理應繼承王位。 威廉一世 起底這個諾曼底公國,其實也是日耳曼部落的一支。公元911年,北歐海盜王羅洛受到了西法蘭克王查理三世的招安,在諾曼底建立一個海盜天堂,也就是我們說的諾曼底公國。 他們的成員一部分是來自斯堪地納維亞的維京人,另一部分是法國當地的諾曼人,后來形成諾曼底人,所以理論上來說他們都是日耳曼人的后代。 這場日耳曼部族的斗爭,最終以諾曼征服英格蘭而告終。但是,凱爾特人卻成為了最大受害者。 因為盎格魯-撒克遜的繼承人在戰敗后逃亡到蘇格蘭,并將妹妹嫁給蘇格蘭國王馬爾康姆。征服者威廉對此非常憤怒,并在1072年全面入侵蘇格蘭。 可憐的凱爾特人再次成為了戰爭的犧牲品,因為他們根本抵擋不住兇悍的北歐人。 最終,蘇格蘭淪陷。國王馬爾康姆被迫交出兒子充作人質,其結果直接導致蘇格蘭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內,不斷因為王位繼承問題而爆發內戰。 自此,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之間的嫌隙越發擴大,也是蘇格蘭至今仍抗拒英聯邦的主要原因。
不過,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間的千年恩怨還遠沒有結束。因為即使蘇格蘭已經被完全英語化,但是深藏在民族深處的抗爭情節卻始終沒有被遺忘。 看著那些古老的凱爾特文字,注定蘇格蘭人要走的路還很遠。 文丨火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