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的國度,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在詩人的筆下皆可入詩。作為“歲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受盡詩人喜愛,在古典詩詞當中頻頻出現。我國古代的詠竹詩有很多,從魏晉到明清,竹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文人喜歡引竹自況來表達自我情懷。 竹子空心、竹葉低垂象征著人虛懷若谷;竹身修立挺拔、直沖云霄象征著人剛正不阿、壯志凌云;竹子節節拔高象征著人恪守氣節;竹根堅固、竹身質堅象征著人堅貞不屈;竹子歷四時而常茂,經嚴寒而不凋象征著人之頑強和理想之堅定。人們對竹詠嘆不絕,實際代表自己的精神理想和人格追求。 竹子在先秦的詩歌中就已經出現,最早寫竹子的詩應是《詩經·衛風》中的《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敝褡釉谶@里是用來比興,引出君子。先秦時寫竹的詩歌,并未對竹進行贊詠,多是用竹作比興,或是描繪竹子的自然狀態。 魏晉之時,文人多感物吟志,托自然之物抒自己之抱負精神,最有代表的人物當屬“竹林七賢”。魏晉之后,詠竹詩逐漸增多;至唐宋時期,詩詞中竹的內涵開始豐富,“竹”通常和文人自身聯系緊密,達到物我合一之境。此后,竹被廣泛賦予人格化意義,成為中國文人人格的化身。 今天,我們選取三首不同時期絕佳的詠竹詩,來解析竹子品性與文人人格的關聯。 (一)劉孝先·《詠竹》竹生空野外,梢云聳百尋。 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 恥染湘妃淚,羞入上宮琴。 誰人制長笛,當為吐龍吟。 南朝詩人劉孝先的這首《詠竹》詩,就是托物言志之作,詩人通過寫竹子的高尚品性來表達自我的高尚情懷。竹子雖生在荒野,卻不妄自菲薄,仍能高聳入云,正如詩人一樣雖不受重用,卻仍有遠志。生長在荒野的凌云翠竹,即便無人賞識,也保持著高潔的操守,不正如詩人自己不愿自媚求榮的高尚情懷嗎? 詩的下半部分將詩人情感表現得更為通透。作為蕭管樂器的材料,竹常被制成各種樂器,供貴族賞玩。不管是成為湘妃纏綿情感的象征,還是成為王公貴族消遣娛樂的工具,竹都深以此為恥。竹的真正理想是成為一根長笛,吹出虎嘯龍吟之音,這才是它的心聲。 而竹之心聲何嘗不是劉孝先的心愿呢?他何嘗不想像竹一樣遠離世俗,遠離權貴,保持著孤傲高潔的情操呢?劉孝先的《詠竹》詩表面詠竹,實為抒懷,是詠竹詩的上乘之作。 (二)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蘇軾是唐宋時期詠竹文人的代表,他一生寫過多首與竹有關的詩詞,如《題過所畫枯木竹石三首》、《竹枝詞》、《竹之歌》等,可謂與竹頗為投緣。這首詩是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時,與僧慧覺游綠筠軒時所寫。 在詩中,蘇軾借物喻理,很巧妙地將竹與人聯系在一起,在物質和精神、美食和美德的比較中揭示哲理?!皩幙墒碂o肉,不可居無竹”率先揭示出竹與人的關系,“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進一步突出竹對人的重要性。人若是無竹之節,雅之好,就會淪為俗人,這是對缺乏風節之輩的示警。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兩句鞭辟入里,如果一個人真成了俗人,失了風骨,丟了情操,那么他真的很難回頭。最后兩句是詩人發自肺腑的議論,世人又想種竹而得清高雅名,又想在竹前大嚼美味佳肴,世上哪有這種兼得的好事呢? 蘇軾借竹發揮,議論精辟,表達出文人士大夫脫俗的雅趣和高潔的情操。 (三)鄭板橋·《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要說最愛詠竹子的文人,清朝的鄭板橋可以說是代表人物。鄭板橋十分愛竹,他的畫中有竹,詩中有竹;他的每一首詠竹詩,都可以稱得上是詠竹詩中的佳作。 鄭板橋的這首《竹石》題畫詩相當有名,傳誦度極高。縱然環境惡劣,風吹雨打,雪凌霜欺,都摧毀不了竹子堅韌的身軀。詩人在詩中贊美的正是竹子堅強剛毅、堅貞不屈的精神。鄭板橋家境貧寒,加之仕途不順,一度靠賣畫為生,為官時為民請命,得罪不少權貴,但他寧可辭官也絕不向權貴低頭折腰。他筆下立根破巖中的勁竹,正是他自己的象征。 它不是墻頭草,不是隨風柳,是剛勁的竹,它有著頑強的意志和堅韌的品性;它雖纖細清瘦,但品性高雅,風骨卓然。畫中的竹頑強不屈的精神正是鄭板橋自己剛正不屈的骨氣,竹能笑傲風霜雨雪,同樣是鄭板橋自己的錚錚傲骨。在詩中,竹已成為詩人的化身,竹之性格就是詩人之性格。這首《竹石》是托竹言志的佳作。 (四)結語還有很多文人也寫過詠竹詩,如劉禹錫的《庭竹》,“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依”,贊美的就是竹子清高自立的個性,以顯示出自己特立獨行的個性;黃庭堅的《畫墨竹贊》,“人有歲寒心,乃有歲寒節。何能貌不枯,虛心聽霜雪”,贊美的就是虛心的精神,詠的是謙謙君子的形象;杜牧的《題劉秀才新竹》中“漸籠當檻日,欲礙入簾云。不是山陰客,何人愛此君”,也是借竹來稱贊閑適隱逸的君子之風。 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宋,到明清,竹一直與中國文人有著不解之緣。歸根到底,這與古代文人的觀念有著很大的關聯。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人幾千年,儒家中修身立德、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念深入人心。在這種觀念的主導下,文人多渴望成為品德高尚的君子,自強不息,經時濟世。而自然界中的竹之氣節與生活中的君子氣節十分吻合,所以文人詠竹也就不難理解了。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