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中有“五黃”這一說法,即指的是黃芩、黃連、黃柏、大黃、黃芪。 其中,黃芩、黃連、黃柏、大黃都為苦、寒藥物,藥典對這4味中藥的功效均有清熱解毒瀉火等描述。 與五黃相關的古方中有一著名的湯劑——黃連解毒湯,是以黃連9克,黃芩6克,黃柏6克,梔子9克為用料,加水煎服,以達到瀉火解毒的目的。古方記載中提到,本方主要針對三焦火毒證,其中黃芩、黃連、黃柏配伍清瀉三焦火毒,梔子引邪從小便而出。類似的方劑還有梔子金花湯,是在黃連解毒湯的基礎上加入了3g大黃,這個方劑除了治三焦火毒證兼大便秘結以外,也可以治療陽證引起的瘡、癰等。 這兩劑古方中所謂的治三焦之毒,三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如果病癥不符合三焦之毒的范圍,還可以使用黃芩、黃連、黃柏、大黃來清熱解毒嗎?又應該怎么做取舍呢? 我們在使用這些方劑與功效相似的中藥之前,必須先搞清楚他們所針對的具體針對病癥,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對癥下藥。 什么是三焦? 民間經常聽到五臟六腑的說法,大家都知道,五臟指的是心、肝、脾、肺、腎,膽、胃、小腸、大腸、膀胱是五腑,那還有一腑呢? 這一腑,就是三焦了,也就是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部位,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 三焦又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上焦為胸部,包括心、肺兩腑,中焦為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膽,下焦為下腹部,包括肝、腎、膀胱、小腸、大腸。其中,肝按分布部位來說,應歸為中焦,但因它與腎關系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為下焦。 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三焦不通引起的熱證 上焦中,心主血,推動血液運行于全身,肺主氣,負責將水谷精氣布散于全身。因此上焦的功能,主要是運輸氣血。溫邪入侵上焦導致的熱證主要有發熱、微怕冷、容易出汗、口渴或者咳嗽、午后更感身熱等。 中焦中,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一旦邪入中焦無論是在胃燥化或是在脾濕化,都有可能引起相應的熱證,此時主要表現為面紅目赤、發熱、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面色淡黃、頭脹身重、胸悶不饑、小便不利、大便不爽等。 下焦中,溫邪入侵往往造成肝腎陰傷之癥,主要表現有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等。 而我們前面講到的黃連解毒湯、梔子金花湯等湯劑主要是針對大熱煩躁,口燥咽干,熱病吐血、或熱甚發斑,舌紅苔黃等癥,火盛者來使用更佳。但由于這兩個方劑中使用的黃芪、黃連、黃柏、大黃等都為苦寒中藥,因而這兩個方劑都屬于大苦大寒之劑,不宜久服,也不可過量服用。 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上火的癥狀只符合其中的上焦之熱,中焦之熱或者上焦之熱,我們又應該怎么來對這幾味中藥進行取舍呢? 黃芩、黃連、黃柏、大黃使用 1 黃芩善泄上焦之火 《醫學啟源》一書中寫道:黃芩,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赤腫,還寫道其用有九,就包括了瀉肺經熱、上焦及皮膚風熱、利胸中氣、消膈上痰等作用。 可見,古書中就有黃芩善泄上焦之火的說法,即黃芩主要針對的是心、肺之熱,肺熱可見發熱、咳嗽、口渴、胸痛、痰量多,氣味腥臭,或膿血相兼等。 相傳李時珍在26歲時,感冒咳嗽,久咳不止,發熱,火燎皮膚,痰多,口渴多飲,她的父親父是當時名醫李言聞,用柴胡、荊芥、竹瀝、麥冬等中藥都不見效,且病情逐日加劇。 李言聞查遍醫書,偶然發現金元時期名醫李東垣治肺病如火燎的論述,恍然大悟,就取黃芩片一兩,煎后給李時珍服。 到了第二天,李時珍就身熱盡退,痰咳皆愈。據現代分析,李時珍當時所患的可能是大葉性肺炎、肺膿瘍之類,也就是中醫中所說的肺熱實火之證。 因黃芩苦寒,善泄上焦之火,以瀉實火除肺熱見長,從而挽救了李時珍,才使《本草綱目》能問世,而造福人類。 2 黃連善泄中焦之火 黃連善清中焦之火的說法早在古書《珍珠囊》中有所提及,此書說到黃連去中焦濕熱,即包括胃火、脾火等。胃火胃熱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易饑、便秘、煩熱、口渴、牙疼、牙宣出血等。 3 黃柏善泄下焦之火 《本經逢源》中寫道:黃柏苦寒迅利,梳肝脾而疏濕熱,清膀胱而排瘀濁,殊有捷效。 《得配本草》中也記載道:“以黃柏利水,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陰火?!?/p> 黃柏苦寒質燥,性主沉降,所以其清熱燥熱作用尤其針對下焦濕熱證,包括小便頻數短澀,滴瀝刺痛、帶下黃臭,足膝腫痛,熱淋澀痛以及陰虛發熱,盜汗遺精等。 4 大黃 大黃有良好的瀉下作用,能蕩滌腸胃,推陳致新,因此也有“將軍”的稱號。大黃可針對火勢上炎所致的頭痛、目赤、咽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等,若有大便秘結的癥狀,常用大黃加入其他清熱瀉火藥中,加強清泄作用。 大黃配梔子、黃芩、連翹等,可治療中上焦邪熱偏盛之證。 大黃配龍膽草、梔子、夏枯草等清肝藥,則可治療肝火偏亢而導致的頭痛、易怒、便秘等。 中藥中有“黃芩治上焦,黃連治中焦,黃柏治下焦”之說,但是所謂的三藥分治三焦,是就三藥相比較其更加擅長治理某一部位的熱證而已,并不是說這種藥物只能清某一個臟腑之熱,對其他臟腑全無作用。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以上幾味中藥的藥膳,供大家選擇使用。 黃連茶 用料:黃連0.5克、綠茶5克、白糖15克。 做法:用200ml開水沖泡5~10分鐘即可,沖飲至味淡。 功效:此茶能夠治療發燒,口腔潰爛和瀉火解毒等。 黃芩茶 用料:山藥15克,芡實15克,車前子15克,黃柏10克,白果仁10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山藥、黃柏、芡實、車前子分別用清水洗凈,然后將其同入鍋加水適量煎汁,煎煮好后去渣取汁。將藥汁和粳米、白果仁同入鍋煮成粥,調入紅糖即成。 功效:健脾固沖、清熱利濕、滋陰補陽、健胃益肺、瀉火解毒。 山藥黃柏粥 用料:山藥15克,芡實15克,車前子15克,黃柏10克,白果仁10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山藥、黃柏、芡實、車前子分別用清水洗凈,然后將其同入鍋加水適量煎汁,煎煮好后去渣取汁。將藥汁和粳米、白果仁同入鍋煮成粥,調入紅糖即成。 功效:健脾固沖、清熱利濕、滋陰補陽、健胃益肺、瀉火解毒。 黃柏綠豆湯 用料:黃柏10克,綠豆250克,白糖少許。 做法:黃柏煎水去渣,加入綠豆煮湯至爛熟,放入白糖,涼服,隨意服用。 功效:清利濕熱,瀉火解毒。 黃連米湯 用料:60克大米,5克黃連 做法:將黃連洗凈研成細末;大米洗凈,用溫水浸泡半小時后倒進鍋里,再倒入適量清水,煮成稠米湯,然后倒入黃連末,攪拌均勻后再煮一會即可。 功效:服用黃連米湯可以健脾開胃、清熱瀉火,特別適合熱感冒患者服用,治療效果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