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小時前 看到契丹,就會想到由耶律阿保機于公元916年建立的遼朝。遼朝一度雄霸中國北方,與北宋、西夏并立。后來在公元1125年遼朝被金所來,其殘余勢力同耶律大石率領,遷移到西域,創建了西遼政權。之后,蒙古興起,于1218將西遼滅亡。這三百年的歷史,對于一個北方游牧民族來說,亦是十分輝煌。然而這只是一段“飛龍在天”的歷史,該族還有五百年歷史是“潛龍在淵”的。而且這一段“潛伏”的漫長歲月十分了得。 據史書記載,契丹人原是東胡部落的分支,生活于今天東北的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一帶。在公元388元,由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發兵北征,攻擊契丹人與奚人。后者戰敗,自此契丹人開始獨立形成一個民族。經過數十年的繁衍,漸漸形成了八個部落。即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黍部、吐六于部。史稱老八部。但他們之間都直接臣屬于北魏,互相之間不存在統屬關系。 北魏滅亡,北齊建立。契丹人又對北齊稱臣進貢,但是他們也多次侵犯北齊邊地。北齊文宣帝發兵征討,由于缺乏統一聯盟,契丹人敗之,被俘虜了將近十萬人。此后,契丹部分人遷入漢地,部分人歸順高句麗與突厥。 隋朝建立后,契丹各部又與隋朝建立朝貢關系,紛紛脫離了突厥與高句麗的統治。在隋朝的庇護下,契丹人口增長迅速,由原來的八部擴大為十部。 唐朝建立后,契丹各部又依附于唐朝,并形成了新的八部,即達稽部、紇便部、獨活部、芬問部、突便部、芮奚部、墜斤部、伏部。各部首長稱為“俟斤”即“大人”之意。八部大人有權推舉一人作為八部之汗,而且大汗之位每三年即更換一次。但是,有大汗被推選權的,只有一個家族的成員才可擁有,即“大賀氏”家族。這一做法一直延續下去,直到耶律阿保機時代才被世襲制取代。 到唐朝初期,契丹已經“潛伏”了三百年。這三百年中,它一直沒有形成獨立國家,僅僅停留在部落的形態上。然而其民族特點卻已經非常鮮明了,那就是依附強權,卻又桀驁不遜。進入武功赫赫的唐朝,契丹才閃耀出其如同“砸不爛、碾不碎”的鐵核桃似的民族本色。 唐廷在契丹居地設置了松漠都督府,由契丹盟長作為都督,并由營州都督加以節制。在唐太宗時期,唐廷力量強大,政治清明,而突厥步步走向衰落。契丹擺脫了對突厥的依賴,而歸附于唐朝。這一時期,是唐與契丹關系最好的時期。 到了高宗時期,特別是武后掌權時期,契丹變得極不安份了。此時,本已內附唐廷的東突厥復國。史稱后突厥,其勢力急劇擴大,多次劫掠漢地,成為唐朝嚴重的威脅。契丹看到這一情形,不再忠于唐朝,開始向后突厥尋求庇護,并數次聯合突厥進攻唐朝。此時的唐、后突厥、契丹猶如三國演義,都想著“引友殺敵”。 一、武則天三次征討契丹 武則天稱帝后,一心想著鎮壓國內反抗力量,對域外勢力能忍則忍。但是這更激起了外族的野心。契丹人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反叛(他們的名字或者官銜都包含著唐廷的安撫之心,但沒用),一舉占領了營州,殺死了營州都督趙文翙。一時間,契丹各部紛紛響應,叛軍達到了數萬,占領了崇州等地。武則天大怒,派遣名將曹仁師、張玄遇、李多祚等前去平叛。當然,為了增加武氏的威望,她將武三思作為統帥。孫萬榮散布缺糧謠言,并在營州城外設下埋伏,將急于求勝的唐軍殺了個全軍覆沒。張玄遇等將被俘。 此戰震動朝野,武則天派出威震動西北的名將王孝杰等十七萬軍再去營州。同時進發的還有后軍總管蘇宏暉。此外,武則天再次打了個小算盤,讓武攸宜率軍策應。孫萬榮率契丹軍故伎重演,誘敵深入,在營州城外設下精兵埋伏。王孝杰不知是計,陷入重圍。而蘇宏暉見狀,竟然掉頭逃竄。可憐一代宿將王孝杰,死戰不得突圍,竟墜崖而亡。而武攸宜聞知敗訊,立刻畏縮不進。契丹人乘勢占領了幽州。 之后,武則天調集二十萬大軍,啟用老將婁師德與猛將沙咤忠義前去平叛;同時再一次地任命無能的武氏子弟武懿宗作為行軍大總管。這一次,兵未交鋒,武懿宗聽聞契丹兵至,掉頭南逃。契丹后將隨后迅猛突殺,占領瀛州等地。危急之中,婁師德使用反間計,勸說契丹的盟友奚人,歸降朝廷,并反擊契丹。同時,契丹南下很遠了,后方空虛,后突厥趁機抄了他的老巢。這一下,契丹兵敗如山倒。孫萬榮也在逃亡途中被家奴殺死。 二、唐玄宗三戰契丹 在孫萬榮敗亡之后,契丹各部四散,大部分投降于后突厥。之后十幾年,契丹又恢復了實力,與奚人一起頻頻南下侵略。唐玄宗采用了兩套手法,一是戰,二是“和”。“和”就是和親。在唐玄宗一朝,下嫁公主至契丹有四人,至奚族有三人,共有七人。而這一時期和親公主全部僅有20人。可見唐廷對契丹與奚人的懷柔之深。然而硝煙從未散去,反而出現了契丹殺和親公主這種聞所未聞之事。 (一)營州之敗 孫萬榮叛亂時,唐軍防線南退。唐玄宗意欲重建營州。為此,他派出當時的名將薛訥等率領六萬大軍北伐契丹。薛訥在與強悍的吐蕃交戰時,屢屢有勝績。這一次作戰,正值七月盛署,部下輕其慢進。他卻以為天時正好,可以因糧于敵。不想在進軍至灤河峽谷時,遭遇埋伏,又幾乎是全軍覆沒。 (二)白山之勝 契丹內部的傾軋也很厲害。在一次政變之中,親唐勢力被清除,大賀氏家族被斬殺殆盡。對此,唐玄宗又派幽州節度使趙含章及將軍烏承玼前去討伐。趙不聽后者的勸說,輕敵冒進,中計大敗。而烏承玼早就料到,率兵從另一側襲擊契丹,一舉將其擊敗。經過此役,契丹又消停了幾年。 (三)張守珪連敗契丹 張宗珪本是守衛瓜州的名將,唐玄宗將其從西北調至河北。張用兵如神,并善用離間計。契丹與奚人的矛盾日深,契丹內部貴族的爭奪也日益加劇。而戰場上,契丹又節節敗退。同時,后突厥勢力衰退。外援消失,契丹只好再次服軟,內附于唐廷。唐玄宗自然高興,連忙又派了宗室女子,加封公主下嫁給奚族首領與契丹王。這兩位公主分別為宜芳公主與靜樂公主。 (四)安祿山的“功勞” 唐玄宗對待契丹的態度很是矛盾。一邊在和親,另一邊卻又鼓勵將領們殺敵掠功。安祿山任范陽節度使,為了邀功,他趁著和親之機,邀請契丹及奚人來飲酒慶祝。在將其灌醉后,統統加以活埋。一次可達數千人。這個西域胡人對東胡之人真是有刻骨之恨!然而,正是由于唐玄宗對其寵信,才使其有如此狂悖之舉。 安祿山的所作所為激怒了契丹與奚人。他們把宜芳公主與靜樂公主拖至陣前,斬殺祭旗。隨后,唐廷與契丹的戰爭再次爆發。安祿山數度征伐契丹,卻沒有占到多少便宜。唐廷為了平定契丹,給華北、河北的地方將領極大的權力,這為后來的安史之亂及方鎮割據埋下了禍根。 三、契丹的真正契機 在安史之亂后,方鎮割據成了唐王朝的政治主流。這雖然不利于國之一統,但是能很有效地制約契丹的發展。在唐后期,契丹一直保持著朝貢者的身份,很少南下劫掠。唐朝滅亡之后,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契丹的南方再無強敵,而其西邊,突厥早已敗亡,一度興盛的回鶻也已瓦解。莽莽草原沒有了主人。此時,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機的率領下,突破了氏族聯盟的舊習,正式建立國家,并發展成為囊括大漠南北的大帝國。這一成就實在于其幾百年來煉成的抗擊打能力。 契丹能與盛唐的煌煌兵威相抗衡,自然可以視石敬瑭為“兒皇帝”。在其與宋朝的對峙中,自然不會高看后者一眼。那么遼朝與宋朝,哪一個更適合當華夏“正朔”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