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順紅 2019年9月8日 各位前輩,各位老師,各位學友,大家好! 前言 去年8月在咱們這個群做過一次講演,題目是《周易卦序論》,主要談了我對通行本《周易》卦序排列規律及其思想的看法。此后群主鄭靜又多次邀我在群內講課,各種原因吧,一直拖到了現在。今天我就講一講易經中最為神秘莫測的“太極圖”,題目叫《太極圖解說》。 太極圖真的不好講,牽扯到中國思想史的核心問題,牽扯到易學本源問題,牽扯到個人學術視野和學識認知問題,單獨拿出太極圖來講好的并不多。我們這個易學群有不少大學里的哲學系教授,也有專職從事國學研究的專家學者,有在易學領域探究幾十年的前輩,他們大多學富五車著作等身,還有民間高手世外高人,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之地。面對這么多專家里手,應該有個高水準的演講才對,但是由于水平所限,今天我所講的只是個人研究的粗淺認識,有不對的地方隨時批評賜教,也希望以此能夠拋磚引玉。 太極圖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涉及到易經本源上的問題,在講太極圖之前,我想先說一說作為太極圖來源的《易經》是怎樣一部書? 《易經》是中國文化中流傳下來最古老的學問,也是中國神秘文化的代表之作。歷代以來,主流觀點認為《易經》出自圣人之手,是探究天人關系、闡述易道,揭示易理的關于事物關系及變化根本法則的哲理書,所以歷代以來《易經》被列為“五經”之首。盡管主流觀點如此認識,但歷代學者對于《易經》一書的性質還是有很大差別,按照清代《四庫全書總目》的分法,主要有兩派、六宗,兩派就是易理派與象數派;六宗就是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莊宗、儒理宗、史事宗,到了現代宗派就更多了,有科學宗、醫學宗等,其實所謂六宗只是易學應用于不同領域而已,易學最主要的區分就是義理派與象數派。 我是持易理、象數互補統一觀點的,當然反對歪理與濫用象數。象數也不等于術數,術數主要是易學象數在占卜、禨祥推算等方面的應用。象數應用于傳統醫學就有了中醫理論;應用于天文學就有了中國古天文學理論;應用于古代政治就是《尚書·洪范》、《周禮》所傳承的政治哲學;應用于儒理與身心修養就是周敦頤所傳《太極圖說》及其理學;應用于道家煉丹修煉就是陳摶《無極圖》、魏伯陽《參同契》等所傳的神仙之術,如此等等。 《易經》與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點在于有一套完整的象數系統(易卦爻符也是象數),我們知道,有些易經學者(古代、當代都有),特別是窮經皓首枯守一隅的學究,他們對易學象數之學(包括易經中的太極圖等)嗤之以鼻,認為不是易學的正途。他們認為人類的最高思維境界是抽象,所以抽象的哲理才是易學的正途。這種說法其實毫無道理,只能說這些人對易學中的理、象、數之間的關系沒搞懂,更不理解易學象數的深邃意境。《易經》中易卦符號本身就是象數,如果沒有伏羲畫八卦,就不會有《易》,《易經》更不會成為群經之首。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抽象語言和圖象語言一直都在伴隨著人類文明而發展。特別是科技發展到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圖象語言”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比如現代建筑工程中少不了模型設計圖,機械制造行業中不能缺少設計藍圖,網絡工程中必須有拓撲結構圖,經濟領域中有各種各樣的模型和圖表,軟件工程中有邏輯框圖,集成芯片技術中有邏輯線路圖等等,幾乎所有行業都離不開圖象語言。作為“圖像語言”的模型設計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方法中的核心要素。 所以我認為人類思維越程度越高級,圖像化語言會越發達。 象數就是特殊的、具有類比性的易學“圖象語言”,象數能夠表達出抽象易理難以達到的“言外”之意境,所以易學中的象數和易理應該是并行相通的,是相互解釋和補充的,是中國易學哲學所特有的。 古人能將高深精妙的易學哲理用簡單的“圖象語言”表達出來,讓普通大眾理解領會,這本身就是智慧的體現。太極圖就是中國文化、中國哲學中最簡單、最精深、最奧妙的“圖象語言”表達,是中國哲學的“模型化”表達,這種表達是世界文化中所獨有的,所以太極圖能在中國甚至國外廣泛流傳,幾乎成為了中國的特定符號。 好了,下面開始進入正題,本次所講包含兩部分,一是易經之源,二是太極圖說。 一、上篇 易經之源 (一)、因緣 中國人是講究緣分的,談談我與易經之緣。 下面是我的親身經歷,有些以前沒有講過,為了說明太極圖和易經的神秘莫測,我還是簡單說一下。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里都有推脫不掉的緣分、使命與責任,回顧自己幾十年走過的歷程,我青春年華的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了易學、易道的探究上了。追尋、求證太極之理竟用了大約20年時間,研究探索周易卦序用了10余年時間。 那么我進入這一門,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1985年由于身體原因開始自修調息入定之術,一練就是幾年,1990年5月某日深夜,我入于定中,突然靈光照耀,先后內視到兩幅圖象,持續數分鐘,十分真切、十分漂亮。 第一幅為彩色太極圖,太極圖內致密流暢的七彩之氣按照太極圖的模式渦旋流動,因下面專門要講,就不貼圖了。 第二幅為下面這幅大方鼎圖,鼎為青銅色,鼎下木頭燃燒的火焰跳動清晰可見。 當時沒有看到過太極圖及《易經》相關書籍,能見到這兩幅圖已超出我的認知范圍,而且是內視體內的圖象,這些用現代科學理論是無法解釋的。 按照現在科學發展的方向,在探索人類生命現象和生命本源方面還要走很長很長的路。 此后就開始了我的探尋之路。 我們知道,鼎卦是六十四卦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以人造器物作為一卦的。 《鼎卦·大象傳》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為國之重器;鼎,意味著革故創新;鼎,代表著一種使命。 單從這兩幅圖像來講,第一幅為太極陰陽八卦整體之象,第二副則屬于六十四卦之一卦象。 探索之路是艱辛的,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走過一段不平凡的修證之路后,再看這些內視到的太極圖像什么的,也不算什么了,只是陰陽與五行之氣的顯形化象,只是你因緣氣聚在體內的化現,只是陰陽五行八卦乃至六十四卦之理通過圖像展示出來讓自己領悟。只有親證太極本無極之無形無相、無人無我之境,才算尋得易道之根本,在此基礎上深入觀察社會關系人生浮沉,并參證《易經》太極圖及諸學經典,才能深刻領悟太極圖之奧妙真諦,才能將易學之理應用于社會實踐,造福一方。 好了,前面談的是我與易經之緣。 (二)、八卦起源 太極圖是怎么來的呢?她與《易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八卦是怎么產生的?很多人都會問。 在中國文化中,太極圖可謂是一個十分重要并且帶有神秘色彩的圖形,關于她的來源可謂眾說紛紜,而太極圖案也有很多種。 很多學者認為太極圖出現的很早,就是中國文化傳說中的“河圖”,應該是與伏羲畫八卦同時出現的,傳達“河圖”真意的數理解讀就是“洛書”(前者為圖,后者為書),比如《尚書·洪范》就被稱之為“洛書”。 太極圖是中國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她的承傳被認為是中國文化之源。傳說太極八卦源于“河出圖”。臺灣學者陳立夫認為:“大陸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極圖,較《周易》及《乾鑿度》之成書,尚早三、四千年。諸如陜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時代)雙耳彩陶壺上之雙龍古太極圖(藏瑞典遠東博物館),使用毛筆中鋒所畫,早于孔子四千年。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銅器上,亦契有雌雄雙龍相互纏繞之太極圖。”(參見陳立夫著《關于太極圖的一些問題》) 我對太極圖的來源則還有一種觀點,古人是講究奉天時運的,要根據天時定期入定修養的(如《復卦》象辭有:“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太極圖是古人入定時在思想純高度純凈狀態下出現的一種內視景象,這種景象是天與人合一狀態下的生命活力的呈現,是天地陰陽二氣在人體交匯融合的顯形化象,是天人萬物共同遵循的陰陽運化規律的形象化演繹,也是古人智慧達到一定高度的產物,這或許就是伏羲氏所見到的“河圖”。 這里先要澄清一個問題,有人說《周易》經文中沒有“陰”、“陽”這兩個字,所以認為《易經》中不存在陰陽,也不講陰陽,甚至認為西周時期的古人都沒有陰陽觀念!這是錯誤的認識。中國古人很早就已經認識到相對立與互補的概念了,在西周初年武王問政于箕子的《尚書·洪范》中載:“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殷末周初時期,剛、柔這種很抽象的相對互補的觀念就已經存在了。 中華民族自從伏羲氏開創了文化,有了思辨的思維,就有了好壞取舍,陰陽觀念就在其中了,特別是出現了《易》卜卦這種活動后,說明古人已經有了好壞取舍、趨吉避兇這種決策行為,《周易》卦辭中有大量出現的吉與兇的卦斷,就是陰陽觀念的一種表達。 盡管《周易》經文中沒有出現“陰陽”這對詞匯,商周時期出土文物中至今也沒有發現“陰陽”這兩個字,但是陰陽對立互補的觀念早就存在了,比如近代出土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或青銅器銘文上的數字卦,用奇數和偶數分別表達六爻卦的陰和陽屬性,如果沒有“陰陽”這種這種概念,怎么會用數字的奇偶來表達卦爻的不同屬性呢?可以確定的說,如果沒有陰陽觀念,就不可能有易卦的出現。也可以反著說,如果伏羲畫八卦時沒有陰陽概念,造出八卦有什么用? 根據我的推斷,自伏羲畫八卦開始,陰陽爻卦符━和--就確定了,因為這是伏羲氏入定內觀所得(即“河出圖”)。近代出土的殷商時期的卜骨數字卦,都是卜筮的方便記錄,不是卦爻本身。就如同現在火珠林六爻銅錢卜卦法還在使用圈、叉、點、雙點表示卦爻的不同屬性一樣,屬于卜筮派的習慣用法。 從近年來出土的考古資料證明,中國文化中與陰陽、五行思想相關聯的代表陰陽的方位之神:青龍、白虎,或者再進一步代表四象的方位之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出現的很早。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出土的“青龍、白虎、人”形意墓。墓葬的年代通過碳十四的測定,認定它們是6500年前(有人說是五帝時代)入土的!也說明中國古人早在6500年前甚至更早就有了青龍、白虎這種“兩儀”陰陽相對應的概念了。 龍為天上之物行云布雨飄忽不定代表陽,虎為地上之物步伐輕柔威風凜凜則代表陰。龍虎相對在《乾·文言》也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在這里,水與火并列相對,龍與虎并列相對,說明龍與虎確實是作為陰陽相對概念而使用的。由陰陽相對擴展到后來出現了四象相對,因此有了四方之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構成了中國古天文學中二十八星宿的基礎。從道家或中醫來講,這四方之神也是我們體內肝、肺、心、腎四大臟器功能的顯形化象。 有了陰陽相對觀念的認識,就會有陰陽合中的概念,陰陽與陰陽和合之中構成了三才;有了四象相對觀念的認識,則會有四象合中的概念,四象與和合之中構成了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由四象相對應再進一步擴展而有八卦相對。 因此,在中國文化中,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八卦是一個完整的數理體系。 前面談到了陰陽八卦體系,其根本就是陰陽,那么陰陽八卦是怎么來的呢?我的回答是:感通而來。 以我的親身體驗,并根據易學發展史中關于“河出圖”的傳說,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遠古時期,伏羲氏在統領氏族部落的過程中,長期觀察天地運行以及人事之關系,試圖找尋出其中規律性的東西便于把握,然而始終不得要領,由于長期探索,感而隨通,突然有一天深夜,他在入定之狀態下內觀到了太極圖與陰陽八卦之影象,隨后他將陰陽八卦與外界天地萬物之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一一對應驗證,無不契合,神妙無比,故而創立了八卦。這就是伏羲畫八卦“河出圖”傳說的由來。《尚書·序》中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畫卦后數字和文字也由此誕生了,開啟了中華文明之先河。 大家不要認為我這個“河出圖”說法玄乎其玄,其實人類的認知來源有兩種,一種是“靈感”,一種是實踐與思考的反復提煉,這兩種互為補充。很多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是來源于特殊狀態的“靈感”,例如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來源于睡夢中的啟示,這是題外話。 自伏羲氏八卦體系建立之后,太極陰陽三才五行八卦成為中國文化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正是基于太極陰陽八卦世界觀的認識,中國文化沒有走入西方那種宗教神創文化(因為西方先哲沒有從根本上證悟、解釋這個世界本原,解釋不了才推給了上帝)。所以,中國歷史的遠古傳說都不是神靈,而是半世俗、半超越的具有文化義理意義的帝王,即三皇、五帝,三皇、五帝與三才、五行思想相對應,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理史合一”(中國文化有“理事合一”之說)。 伏羲創立八卦之后,后代先哲又將八卦組合重卦而為六十四卦而用于卜筮,并將卜筮過程中的感悟或經典的案例(即彖辭、爻辭)系于每一卦、爻之后就有了《周易》文本,由此發展完善出了《易經》這一中國文化獨有的具有數、象、理綜合全息思維的思想體系。到春秋戰國時期先賢又將散落的易學八卦生成、八卦意象、卜筮方法、解卦原理等內容(特別是八卦生成原理)收集整理則出現了《易傳》,那么至此作為《易經》的文本(包括經和傳)就固定下來了。 自宋代開始易學圖書派興盛,以八卦或六十四卦圖說易,并且將黑白點符號組成的四方或八方有規則的數字圖形稱為“河圖”、“洛書”,有些宋代學者甚至認為這黑白點的“河圖”、“洛書”就是伏羲畫八卦時的真正來源。其實,宋代黑白點的“河圖”、“洛書”只是將我前面所說的四方(四象)、五行、八方(八卦)乃至九宮的結構用黑白點數字來演繹表達而已。
除了前面所述,中國文化中特別強調“中”這個概念,我們的國家被稱為“中國”,即天下之中、中央之國,這個叫法已經很久遠了。最早出現“中國”這一詞匯的是1963年在陜西寶雞出土的西周何尊。 這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尊,被文物專家命名為“何尊”。現存于陜西省博物館,屬于國家一級文物。青銅尊上有122個銘文,銘文中有“遷宅于成周”、“宅茲中國”等記載周成王遷都洛邑(洛陽)之事,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尚書·洪范》九法的第五條法則就是“皇極”,即中道法則。在前面提到的三才、四象、五行、九疇這樣的結構中,都包含了“中”這個要素,這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國人做事講究“中庸之道”,不走極端,即所謂“執其兩端而用其中”,這也是中華文化能悠久流傳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三)、八卦與六十四卦 為什么八卦系統只存在于《易傳》中? 《周易》六十四卦經文中是沒有八卦的,只在《易傳》中對八卦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很多人搞不清八卦和六十四卦的關系,就認為八卦是后出的,甚至認為《易經》六十四卦本經才是根本,八卦是沒用的,這是對易經體系沒有整體認識,對陰陽八卦的作用不了解所致。太極——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八卦這套系統是《易》的基本核心架構,是闡述事物總體變化過程與相互關系的,也可以說是易的核心系統,也是六十四卦的解釋系統;而六十四卦的每一卦描述的是事物某一階段的變化狀態(除了乾坤兩卦之外)。沒有八卦的組合構建就不會有六十四卦的存在。 作為易學哲理的核心系統與六十四卦的解釋體系(——陰陽五行八卦)在西周及之前只在精英階層內掌握并傳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王權衰落,禮崩樂壞,傳承于周代上層的易道、義理系統,即陰陽五行八卦理論內涵才開始流傳于民間,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將這些流傳資料收集整理傳授給弟子,才有了《易傳》。 陰陽五行八卦系統只在上層精英傳承,《尚書·洪范》篇可以佐證。《洪范》中詳細記載了武王問政于箕子,箕子將治國之理曉以陰陽(剛柔)、和合三才、順應四時(四象)、參贊五行(金木水火土),最核心的是啟征皇極,箕子將這套數理應用于政治哲學構建,使得治國理政具有天道倫理和可操作性,這些理念由殷朝舊臣箕子(商紂王的叔父)傳給武王,足以證明這一數理體系屬于上層精英傳承,屬于帝王之術。 《尚書·洪范》中還記錄了用卜筮輔助決策的過程,參與決策者包括了王、卿士、庶民的意見(包括上中下三層,是中國最早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龜卜、蓍筮結果的綜合決策(見下圖表所示)。從《洪范》中這個決策過程來推測,當時的卜筮是用六爻之六十四卦判斷吉兇取舍的。從《洪范》整套治國理政體系來講,卜筮只是輔助決策的一部分。 八卦重卦為六十四卦后,可以呈現事物變化的萬千形態。六十四卦如何得到呢?古人最早通過龜骨煅裂卜卦,后來出現了蓍草卜筮等方法以呈現吉兇悔吝,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奧的方法,是通過心物合一達到感而遂通,未卜而知。不論六十四卦卜筮的解卦還是六十四卦之意象感悟,其基礎仍然離不開陰陽八卦之理、象、數系統。 作為《周易》六十四卦的整體排列,通行本周易卦序通過“非反即覆”這種對卦的規則排列,意在說明易卦間的復雜反覆均衡與互補關系,說明《周易》卦序產生的年代人們對天人關系的認識,對六十四卦的理解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這些都需要相當的數學知識和深厚的易學造詣。關于周易卦序的研究內容,我去年在本群中做過《周易卦序論》的演講,今天就不多說了。 周朝是易學發展進入到一個非常高度的重要里程碑,傳說文王被商紂王拘于羑里而演易,深刻洞察了天人關系,建立了天尊地卑,乾先坤后的卦序體系,為《周易》的創立奠定了重要基礎;周公旦在繼承父業的基礎上,依據《周易》思想的天人關系建立了完善的周代政治倫理(即以《周禮》為基礎了親親相尊的禮、樂倫理體系),為周朝綿延八百年奠定了重要基石,也為中華文化的建立與傳承奠定了根基。在隨后中國三千年文化的發展中《周易》中的這種天人倫理觀一直主導著中國古代社會關系。因此,也可以說《易經》包含的天人倫理中,至始至終都包含了政治哲學內涵(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后兩者),所以很多學者都認可《周易》是“帝王之學”,是“治世之學”。 春秋時期是易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孔子及弟子搜集整理闡述的《易傳》奠定了易學文化發展的基礎,也奠定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特點、走向與脈絡。 宋代是中國易學發展的頂峰時期,自圖書派易學出現之后,包括《洪范》在內的陰陽五行八卦中的數理體系融入在了宋代的圖書易學之中,太極圖就是圖書易學的集大成,對后世中國文化及哲學影響極大。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作為中國文化核心內容的《易經》出現了研究熱潮,易學這棵古樹在新的時代重又煥發了生機,經過近代以來的西方文化洗禮和科技沖刷,易學非但沒有失去歷史的光澤,卻又增添了新的光輝。近幾十年來易學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易經》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作用亦越來越顯現,易學作為哲理在科學哲學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近年來我利用業余時間在《易經》研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在《周易》通行本卦序和太極圖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并在《易經》之太極陰陽五行學說用于現代政治哲學和文化價值構建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參見我的微信公眾號“易知事”中的相關篇目】。 好了,《易經》的起源和八卦在中國文化中的作用就說到這里。 總結以上闡述,我們可以看到了這樣一幅圖景,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八卦——九宮等,都是在一個時空體系之中的,是陰陽八卦系統的構成要素。而由陰陽——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這樣的倍增架構,構成了易經六十四卦卦符體系的生成過程和模式。 那么大家會問?前面談到了兩儀四象五行八卦,這和“太極”有什么關系?兩儀、四象、八卦是怎樣的演化模式?太極圖如何應用?用在何處?好,下面開始講太極圖。 二、下篇 太極圖說 (四)、太極之本 太極所講的是本體論。 太極一詞出自《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什么是太極? 在中國古文獻里,“太”常常訓為大,《白虎通義·五行》曰:“太,亦大也”。“極”常常可以訓為“中”,鄭玄所作《箋》曰:“極,中也。”孔穎達《正義》中曰:“極之為中,常訓也。”“中”也是指標準、法度之意。所以,太極的本義就是大中的原則、法度的意思。 “極”也有極致之意,太極也有最極致、最根本、最本源之意。 古人觀察發現,在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有一種內在生命活力,一顆種子只要給于其適當的條件,它就能發芽、生根,并成長為植株,并開花結果。 正是這種生命力造就了萬物各具形態、成長繁育、生長化收,使樹木的幼苗長成參天大樹,使我們的幼兒長大成人,能夠使我們身體內部、社會乃至宇宙天體維持自然的平衡與更新。 在自然界中也存在這種生命力,它能夠使天地按照晝夜、四季的規律不停運轉,能夠產生冰霜雨雪、雷電風云、暑寒燥濕的作用,是這種力量帶給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機。 這種“生命能力”,佛家稱之為“心”,故有“心生萬法、萬法歸心”;道家稱之為“氣”,它緲無形象卻又無處不在;理學家稱之為“理”,也就是天理,它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卻又遍布所有有形無形的事物與生命體,這種能力在《易經》中就叫做“太極”,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 這個“太極”本無形象,無可言說,非要用一個圖來表述的話,就是一個空心圓。見下圖所示。
這種生命力是萬物變化的能動之力,萬事萬物都具備這種“能動性”,萬物因這個“能動性”而變化,變化就產生了“差別”,也就是陰陽。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我們知道,大自然有天地、日月、晝夜、寒熱,動物有雌雄,社會有治亂更替,人類有男女等等,這些都是事物變化所致。 古人就將天、日、男、雄、晝、熱等象征光明、溫暖、剛強、向上的現象都歸屬于陽,而把地、月、女、雌、夜、寒等象征黑暗、寒冷、陰柔、向下的現象都歸屬于陰。陽性事物具有散發、活力、剛健、升華、創始等屬性特點,陰性事物具有收藏、靜止、柔順、承載、生成等屬性特點。有了相對性陰陽也就產生了。 事物的變化產生陰陽之后并不會停止,而是在陰陽的基礎上繼續分化,即陰陽本身也在變化,而又有新的陰陽,這就是四象。在四象基礎上繼續分化就是八卦,就這樣一個八卦周期的變化就完成了。 比如受精卵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受精卵的分化是無窮盡的,是循環往復的,但是并非永遠是這樣簡單的循環復制而無改變,不同的細胞就會組合出不同的功能,會產生頭、身、四肢和五臟系統以及眼耳鼻舌筋骨皮肉等。 因此,萬物的變化符合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而還會組合演化出三才、五行等系統(后面會講到)。也就是,不會永遠1、2、4、8……這樣簡單方式變下去的,在其基礎上還有內部分化組合。 用傳統的卦爻演化八卦生成圖來表示就是如下圖所示。 若用邵雍的小橫圖來表示即如下圖。 太極八卦系統是研究事物總體變化規律的模型,而太極圖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以“圖像”的方式闡釋陰陽變化哲理的圖形,是探索宇宙社會人生變化發展規律的圖式。千百年來,悠悠流傳,博大精深。 (五)、世傳諸多太極圖 太極出自《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太極為陰陽之先兆,本無形象,然而古人為了形象地表達太極演繹天地萬物的生成過程及其陰陽五行八卦的相生關系,開始創作太極圖式。如果不算出土文物中的類似陰陽糾纏結構的線條圖案,最先有文字記載的準確稱之為“太極圖”的圖案,就是周敦頤太極圖。 傳說陳摶畫《無極圖》以明逆行修真之法,周敦頤改造之始傳《太極圖》以順行演繹造化之機,并將《洪范》五行融入其中,后世多種太極圖紛紛傳世,有分立式的,也有一體陰陽合抱式的。如天地自然河圖、太極先天圖、周敦頤的周氏立式太極圖、來知德的來氏太極圖、景岳太極圖、左輔太極圖、胡煦所制的循環太極圖,然而流傳最為廣泛的是陰陽雙魚合抱太極圖,現在還有人制作立體太極圖,將太極陰陽關系引入到三維空間而成太極球。 下面簡要解讀一下流傳較廣的幾種太極圖,并說明這些太極圖存在哪些問題。 1.周氏太極圖 周氏太極圖作于北宋,是五層結構的立式太極圖(見圖示),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說》對該太極圖進行簡要闡釋,朱熹著有《太極圖說解》,有學者認為周氏太極圖脫胎于五代道士陳摶的《無極圖》。 其含義大致如下: 最上一個圓圈代表“無極”,是無極至極、無邊無際、圓融周遍、無有終始的意思,這個圏也代表陰陽未分的混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第二圈為三輪黑白(陰陽)環互交合圖(該圖示類似于《周易》八卦中的坎離環交結構),“無極而太極”,太極是無極的顯現之機,是陰陽過程的展開與動靜變化,環互結構象征陰陽互變流轉,周而復始;坎離結構象征陰陽互含互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所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第三圏為五行變合圖,由陰、陽、陰中陽、陽中陰變化交合而生化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要素。五行之氣順布,四時更迭而有序,水火木金成四象,土居中而和,五行下的一小圈表示五行之氣匯聚而凝和。 這里就是由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的過程中再分化組合而有三才、五行。 第四圏為陰陽五行凝聚顯化,形成陰陽兩類相互對立、互補的事物。秉受陽氣而形成的事物而呈陽性特征,秉受陰氣而形成的事物呈陰性特征。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最下一圈象征萬事萬物皆由陰陽而出,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無有終期。 周氏太極圖以陰陽、五行理論依立式多層次形象地描繪了宇宙萬物的生成演化模式,該圖示得到后世許多學者的推崇,周敦頤也被奉為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 周氏太極圖的圖示對于一般人來說還是有些復雜,而且陰陽之間的關系缺少形象化的體現,陰陽與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圖示中似乎也沒有展示出來。《周易·系辭》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個八卦在周氏太極圖中也沒有完全體現(只有坎離二個卦象)。 2.來氏太極圖 來氏太極圖作于明代,來知德(別號瞿塘)潛居蜀地深山參研易理達29年,著有《周易集注》一書,來氏太極圖為黑白環互圖,黑者陰,白者陽。陰者可分為二,即太陰、少陰;陽者也可分為二,即太陽、少陽。中央還有一圓,據來氏講:“非中間一圈,乃太極之本體。” 何為“非中間一圈”?太極之本體又是指什么?這都是值得推敲的。筆者認為來氏太極圖在易理上是有嚴重問題的,既然稱作“太極圖”就應該符合《系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實際上周氏的太極圖并不符合!如果將整個圓視為太極,那么太極生的不是兩儀,而是三儀(即陰、陽、中圓)!如果將來氏太極圖分作陰陽兩半,那么中圓歸于陽的一邊,還是陰的一邊? 來氏說“非中間一圏,為太極之本體”,太極本來就是陰陽的本體,太極的中央又出了個本體,豈不頭上安頭? 我前面談到了太極就是本體,來氏這里又出現了一個太極本體! 3.古太極圖(天地自然河圖) 古太極圖,亦名“天地自然河圖”,古太極圖是在天地自然河圖的基礎上劃分出了八卦。元末明初趙氏撝謙在《六書本義》中曰:“天地自然河圖,伏羲氏龍馬負之出于滎河,八卦所由以畫也。世傳蔡季通得于蜀隱者,秘而不傳。趙氏得之于陳伯敷氏,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之妙。自明洪武以后,此圖遂盛傳于世。”朱震(子發)云“陳摶以《先天圖》授種放,三傳而至邵雍”。則康節之學,實出自希夷。”有學者認為這個太極圖出自陳摶。 古太極圖也是類似陰陽雙魚結構的太極圖,其特點是“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之妙”,今人郭彧先生(郭彧先生就在我們群內)在《孔子2000》網站寫過一篇短文《談所謂“陰陽魚的太極圖”的來源》專門介紹該圖由先天八卦簡約而成,其過程如下圖示。 但是這里有個問題,看似古太極圖符合先天八卦圓周分布,但是,我們知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太極圖是不是也應該符合圓周四象分布呢?也應該。那么我們看看古太極圖是不是符合四象圓周分布。 見下圖。 從圖示可知,古太極圖滿足了先天八卦圓周分布,卻不能滿足四象圓周分布。 郭彧先生就在我們這個群里,我這里只是與郭彧就這個問題探討,我很敬重郭先生的治學精神。 目前社會上一些人將古太極圖的魚眼換成圓點,認為是“最標準的太極圖”,實際上沒有所謂的“標準太極圖”之說。現在社會上還有一些人根據陰陽劃分八卦的方法造出了一些怪異“太極圖”,這些圖像難以表達中國古代哲學的境界。 4.陰陽魚太極圖(傳統太極圖) 目前,在社會上流傳最廣的太極圖就是陰陽魚太極圖,這個陰陽魚太極圖應該是從,從孔廟到樓觀臺,從中醫到武術,從韓國國旗到玻爾勛章族徽等等,都有這個陰陽雙魚太極圖的影子。陰陽雙魚象征陰陽之間本為一體,然相互對立,互動消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陰陽魚太極圖將陰陽關系揭示的惟妙惟肖,但是與古太極圖一樣難以表達陰陽、三才、五行的內在聯系。 按照今人李申在《易圖考》中的說法:“《陰陽魚太極圖》還是以它簡明而流暢的線條表達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太極、陰陽學說的主要成就,只是還未能表達太極、陰陽學說的最高成就。”“比如《周氏太極圖》中的五行觀念,《陰陽魚圖》就沒有反映出來。”【見李申著《易圖考》(北京大學出版社)第94頁】 (六)、郭氏太極圖 筆者2007年在《國學論壇》首次傳出了這個太極圖,是筆者近二十年對太極圖參悟的成果。該太極圖比傳統陰陽魚太極圖多了一個中圓(見圖示),這個中圓表示陰陽多方面運化致和而生(陰陽和合則生,如男女交合則生)的境界。這個太極圖在社會上已有廣泛傳播。 這個太極圖也屬于陰陽魚結構,只是陰陽雙魚有魚背與魚腹之別(意象)。陰陽魚分開來看“中圓”在陰魚或陽魚中變成了“魚腹”,陰魚、陽魚本身也具有了陰陽屬性,陰魚的魚眼與陽魚的魚眼分別是陰與陽的核心(即主要點)。 這個太極圖在陰陽魚太極圖基礎上形象表達了三才、五行、八卦等之間的關系問題,從而構成了統一于太極基礎上的多元互動、中和與均衡關系。也就是說,將傳統陰陽魚太極圖著重描述的陰陽對應關系,發展為多元(三元、五元等)之間的互動協調關系。從本質上講,三才、五行、八卦又根源于陰陽,而陰陽本于太極。 現在社會上流傳的“古太極圖”也好,還是所謂“標準太極圖”也好,這些陰陽魚太極圖都僅僅是以圓心為中點在圓周上進行八卦化分,從而達到與先天八卦圓周分布的“形似”,而忽略了四象的“形似”。除了周氏立式太極圖外,所有陰陽糾纏的太極圖都不能揭示三才與五行(多元)與陰陽之間的關系。 下面是郭氏太極圖的演化分解圖。 大家在這里可以注意到朱熹與陸九淵所激烈討論的關于無極與太極之關系,我認為無極、太極本質是一,是不同角度所言,不是說太極之外還有個無極。無極是說萬物之本體無形無相、無聲無臭、無往無來、無人無我,然包含一切可能;太極是說這個本體具有“能動”之性,太極一動就產生陰陽,就生化出了萬物。 如果用爻位表示陰陽、四象、八卦標注這個過程,就是下圖。 郭氏太極圖將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八卦融為一體,將孔子《易傳》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生化模型,與《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生化模型完美融合在一起。歷史上這兩個生化模型學者引用的最多,但是通常解釋不清兩者的關系,更談不上將兩者結合起來。 傳統陰陽魚太極圖將陰陽之間的關系演繹的惟妙惟肖,但是對于三才、五行等多元關聯則難以表達,這一點反而是周敦頤的立式太極圖更勝一籌,然而周氏太極圖卻沒有陰陽魚太極圖的生生運化的動態體現,也沒有直觀揭示陰陽、三才、五行之間的統一關系。 在郭氏太極圖中,兩儀、四象、八卦的劃分符合“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演化邏輯,四象八卦沒有采用古代太極圖示中的八卦(或四象)圓周分布的“形似”(趙撝謙在《六書本義》中的天地自然河圖),而是采用“加一倍法”的倍加數理模式。這樣的八卦劃分意義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將三(三才)、五(五行)、六、七、八等各種易數關系體現出來,并將中國文化強調的“中”(中道、中行、中庸)體現出來,這是其它太極圖所沒有的。 太極圖中的每一部分也包含了太極圖,也就是說八卦中復有八卦,故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 下面是對郭氏太極圖的深入解讀。 郭氏太極圖符合三極合一之道,是將《易傳》中的太極與《洪范》中的皇極合一之圖。《系辭》說:“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人處于天、地、人三才之中位,故人應該恪守中道,中道又可稱為“皇極”(或稱之為“人極”),周氏《太極圖說》有“立人極”之說。 《易》曰“太極”而《洪范》曰“皇極”何也?太極表天道,皇極表人理,太極化而陰陽,皇極和陰陽而位乎中,太極顯體,皇極達用,即體而達用,故太極、皇極本一也,在天道曰“太極”,在人道曰“皇極”。皇極就是處中用和的根本原則,是《洪范》所強調的中道精神之所在。 如果將太極圖視為天道的運行規律的話,那么皇極圖體現的就是人道應遵循的規律。人道規律體現的是人間秩序,是修身、治國、安邦、平天下所遵循的大法則、大原則。 郭氏太極圖將所有的陰陽、三才、五行、八卦概念全都包括了,并且包容了三極之道,即無極、太極、皇極,三極分別對應天道、地道、人道。三極本為一體,然而化現為三。 “三極”也可以分別對應于中國主流文化的儒、道、佛三家,故佛家以“心”立論,有“心生萬法,萬法歸心”之說,佛家認為心的本質是因緣空性,認為人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證悟空性,即明心見性;道家以“氣”立論,道家非常重視陰陽之道,故我們常常在電影、戲曲、文學、道觀、道書中看到道家的陰陽太極圖符;儒家重人倫,故以“理”立論,這個理通“禮”,儒家重視仁義道德,期望通過“仁義禮智信”五常和五倫建立合理、和善的人際人倫秩序(禮),儒家重視平衡各種社會關系,因此五行平衡的概念在儒家十分重要,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儒家學派的《五行》一書,說明五行在漢代乃至先秦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概念,最早記載五行的就是儒家的典籍《尚書》,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希望人人成為圣人君子。當然道家也重視五行,主要用于中醫、天文、丹道和吉兇禍福的禨祥推算等等。 中國自唐宋以后佛、道、儒三家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共同支撐起了中國文化大觀園,特別是中國的儒家深具融合力和創新精神,實際上也是來自佛家和道家的理論壓力,在吸收了儒、道思想之后,宋代及之后的儒家出現了理學派(代表人物朱熹、程頤)、心學派(代表人物陸九淵、王陽明)和氣學派(代表人物張載、王夫之),“心”、“氣”、“理”分別成為陸王心學、程朱理學、張載氣學關于世界宇宙的本體與本源。
“心”、“氣”、“理”可以分別對應郭氏太極圖中的無極、太極、皇極,三極本為一體,然化現為三。心學的“心”具有“空靈”、能動、“至善”、無象、無所不包的特點;氣學的“氣”具有“太虛”、“玄妙”、氣化、聚散變化的特性(偏向于物質本源說);理學的“理”是將天地運行法則與人倫規范抽象化、本體化,成為世界宇宙的本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天地自然運行規律,維護社會人倫秩序,當然也會有許多偏頗。 從心學、氣學、理學三家的本源上來講,“心”、“氣”、“理”同為一體,只是從不同視角各表其說。 宋明理學清末以后走向衰落。 下面是我的“發明”,請大家不要見笑。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逐步回歸,本著批判繼承的態度,我將“心”、“氣”、“理”合三為一稱之為“元”。 元,是易經中乾卦卦辭“元亨利貞”的第一個字。元有原始、初始、本原之意;元有原來、本來之意;元也有萌動、萌發之意;元,也指元氣;元有大之意;元有善之意;古代“元”通“玄”,具有玄妙、玄奧之意;元有首、頭、第一之義;元有“天”之義;元有“道”之義;元有根源、原則、法則之內含;元有元素之意;…… 元,這個概念幾乎概括了心學、氣學、理學,乃至科學的關于宇宙本源的所有內涵,因此,我將元作為宇宙的本源。 (七)、太極圖應用 太極圖理論可以說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其用至精至深,至廣至大,小可修身齊家,大可安邦治國平天下,然太極之理大家往往是“日用而不知”。 研究《易經》和太極圖最核心的就是要“知行合一”,不能只將《易經》文本和太極圖作為一種知識,而是要化作一種能力、一種修養,還要化作一種世界觀,一種思想方法。要通過對太極圖所傳達意境的理解和認知,把握不斷變化中的世界,掌握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變化的大局與趨勢,作出正確決策。 郭氏太極圖在繼承傳統太極圖精華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提供了一種觀察事物變化的多元關系模型,提供了一種世界觀、方法論,也具有本體論意義。由這個太極圖延伸出的理論體系博大精深,當然,我只是參悟、揭示出其中的一部分內涵。 郭氏太極圖的最大特點就是在繼承陰陽魚太極圖的基礎上,發現了由陰、陽、陽中陰、陰中陽匯聚和中而形成的“皇極”。這個皇極與多方(陰、陽、陽中陰、陰中陽)都有交集(即公共部分),如果將陰、陽、陽中陰、陰中陽看作多邊關系的諸方,那么這就意味著,要使各方達成共識,只要把握這個“共同點”即可,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思想的形象化體現。“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在認同差異的前提下尋求協同與合作。太極圖的中圓就是和同的部分,而中圓外就是差異部分,這個中圓(皇極)體現的就是致中和合之道,在儒家稱之為中庸,道家稱為中和(《老子》曰“沖氣以為和”)。 太極圖是以“象”的方式描述矛盾(陰陽)關系變化的動態模型,在太極圖中央的這個圓圈(皇極),正是以大而中的原則協調矛盾(陰陽)關系的最佳途徑,這個圓處陰陽之中位,且能夠兼顧到陰、陽、陰中陽、陽中陰,一方面體現了不偏不倚(中正、公平、正義),另一方面體現了尊重差異、尋求共性,從而在多元關系中保持和諧與穩定。 太極圖的中圓也是陰陽雙方利益的共同關注點,是雙方溝通的基礎,所以溝通也是使雙方達到和諧圓潤的最佳途徑。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充滿了各種利害關系和恩怨矛盾,處理好這些矛盾的最好途徑就是公平、中正、包容,彼此間要尊重差異、相互理解、互利互惠、尋求共贏。人與人之間要不失時機的進行有效溝通,消除誤解,達成共識,營造良好的氛圍。而矛盾最激化的時候常常是各自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兼顧對方,雙方不能有效溝通,不能相互諒解的結果。 太極圖中最基本的關系是陰陽,五行是在陰陽基礎上至中變合而形成的多元互動關系。陰陽間互相依存相互消長呈現的最基本的規律就是“對立統一”,五行間五種因素相生相克流轉往復呈現的基本規律就是“互動致和”。因此,“對立統一”,“互動致和”是太極圖運化展現的根本規律。太極圖理論將陰陽(矛盾)規律與五行辨證原理有機結合在了一起,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是儒家),奉行“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五常”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是處理、協調、維持社會中個體與群體和諧關系的人倫原則,是大家應共同該遵守與營建的基本關系。如依照這五常之道行事,則人與人之間相互融通,社會群體融洽和諧,反之人人不得安寧,社會失序。 我根據郭氏太極圖的三極之道提出了“平等、互容、合作”的符合現代多元社會的價值觀(參見《中國的“普世價值”》http://www./General/Blog/2012-8-15/923833.aspx】),引起了社會共鳴,已經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基本原則。 太極圖理論不僅可以用于社會科學也可以用于自然科學,太極圖的哲學原理可以與現代科學自然哲學對接,比如物理學中正電荷、負電荷,質與能等都屬于太極圖的陰陽范疇;物質聚變或裂變都會轉換為大量的能量,也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質能轉換,如果將物質和能量分別視作陰陽雙方的話,質能轉換也就是一種陰陽轉換,相對論中的時空關系也符合陰陽相對性。再比如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揭示量子運動在測量之前具有不確定狀態,測量后才可確定二元態,這個非確定狀態也就是郭氏太極圖中的非陰非陽的中間態。量子糾纏揭示的就是糾纏中的量子間的同步互動關系,說明微觀物質不是“死”的物質,是具有相互間的“靈性”關聯。 量子糾纏現象的驗證宣布了“唯物論”的理論困境,也意味著微觀物質間具有天然的“靈性”,這也是古人講的“萬物皆有靈”。太極作為萬物的本源是“元”,是“心”、“氣”和“理”的混合體(見郭氏太極圖所述),“心”是指它所具有的“靈性”,“氣”是指它的玄妙莫測,“理”是指它的運動符合一定“規則”。量子糾纏現象是量子所呈現的“靈性”特征,測不準原理是量子呈現的“玄妙莫測”特征,量子運動呈現一定的規律性能為人類所利用就是量子呈現的“規則”特征。 太極圖的演化可以視作一個有機的、具有“靈動”的微觀粒子模型,太極圖所揭示的陰陽乃至五行運動規律,符合從微觀到宏觀的所有物質形式,這就是古人講的“一物一太極”、“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意境。每一個物質單元都可以視作一個太極元素(物物一太極),眾多物質單元層層疊疊構成更大的物質單元(太極之中復含太極,一多互容),直至更大的宏觀結構,不可盡言。 很多學者認為,到了量子層級,或者更宏觀的物質形態(比如黑洞、暗物質等),只有中國的傳統哲學能夠解釋這個奇妙的世界,此言不虛。 前面講的是自然哲學,從辯證哲學層面來講,太極圖中的陰陽兩儀與現代辯證法中所講的“矛盾”有一定對應性,太極圖理論中的陰陽辯證哲學包容辯證法中的矛盾論(馬哲)。唯物辯證法中有三大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量變質變規律。這三大規律在太極圖中均有呈現,陰陽魚兩儀的相對關系表達的就是對立統一規律;太極圖中的陰陽魚兩儀之間互動循環、彼此消長表達的就是否定之否定規律;陰魚或陽魚由尾部到魚頭部生化出對立面,所呈現的就是由弱到強,再向另一方面轉變,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陰陽魚中的魚眼相當于事物的主要矛盾,魚眼分陰陽就是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太極圖理論中的三才、五行、八卦等事物多邊關系和運行模型體系是辯證法中所不具備的。 以上從諸多方面闡述了太極圖理論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太極圖理論還可以引入到現代政治哲學、企業管理等方面,我也有這方面的探索(參見《五行學說現代闡釋(三)三權分立與五權制衡》等),這一方面的應用是將太極圖的象數再次引入到了政治哲學中,是對《洪范》思想的繼承與發揚,這一思想已經在中國近年來的改革中得到實踐驗證,具體內容就不展開了。可以參看我的微信公眾號(“易知事”)中相關內容。前一段時間將我絕大部分易學研究內容都匯集到了這個公眾號中,便于查閱。 好了,《太極圖解說》就暫且講到這里,如有疑問,大家隨時可以提出,我們可以共同探討。 感謝大家的參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