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晉歷史上有一位三度聽政、前后歷40年的帝后,聽政次數(shù)之多,歷時之久,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這位帝后就是東晉康帝之后褚蒜子。 褚皇后早在康帝為瑯琊王時就入為王妃。咸康八年(342)六月,康帝即位,褚后被立為皇后??档壑蛔隽藘赡昊实?,便命歸黃泉,褚皇后早早地成了未亡人。從此,開始了她幾度聽政的歷史。 康帝病重時關(guān)于嗣立問題,朝中爭論激烈,揚州刺史、錄尚書事何充建議立康帝子聃,江州刺史庾冰、荊州刺史庾翼主張立元帝少子會稽王司馬昱,理由是康帝子年幼,值此動蕩年代,應(yīng)立長君。何充、庾冰、庾翼都握有兵權(quán),二庾勢力自然重于何充。若二庾建議為康帝接受,則褚后的聽政便不會成為現(xiàn)實。但當時東晉,除二庾、何充外,還有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這就是以左將軍都督兗州、徐州之瑯琊諸軍事的兗州刺史褚裒。褚裒為褚皇后之父,在這場爭執(zhí)中雖然不發(fā)一言,但朝中及康帝自然要將他劃到何充一邊。在這種情況下,康帝于建元二年(344)九月,下詔立聃為太子。這就奠定了褚皇后的母后地位。 司馬聃被立為太子的第三天,父皇死去,何充奉其即位,是為穆帝。尊褚皇后為皇太后。此時穆帝年僅2歲,褚太后臨朝聽政。 褚太后聽政之初,即任何充為中書監(jiān)、錄尚書事。何充上表稱左將軍褚裒即太后之父,宜總朝政,為錄尚書事。但褚裒自以近戚應(yīng)避嫌,不肯接受。何充遂建議授其都督徐、兗、青三州、揚州之二郡諸軍事及衛(wèi)將軍、徐、兗二州刺史,鎮(zhèn)京口。至次年,朝中又召褚裒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裒仍不就。也正因為褚裒不肯入居京城,在外掌有兵權(quán),褚太后才能在京中穩(wěn)穩(wěn)地臨朝聽政。 說是聽政,此時的東晉大政褚太后一人也難以決斷。庾冰此時已死,庾翼為荊州刺史居兵上游,何充領(lǐng)揚州刺史居重朝中,庾、何二人水火不容,政令難以推行。 為緩和這種局面,褚裒向褚太后推薦會稽王司馬昱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漸奪何充之權(quán)。永和元年(345)八月,庾翼卒,徐州刺史桓溫被任命為荊州刺史,褚裒又向司馬昱推薦名士殷浩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實際上既增加了抗衡桓溫的力量,又分了司馬昱之權(quán)。這樣,桓溫據(jù)上游,殷浩據(jù)下游,褚裒據(jù)江北,三足鼎立,司馬昱仍居中輔政。東晉政局相對穩(wěn)定了多年。 自此,直到升平元年(357)元旦,一直是褚太后臨朝聽政,未見有大的作為。只是掌握兵權(quán)的桓溫、殷浩、褚裒三人爭相北伐,以爭名位。桓溫先平蜀中成漢,又克洛陽,戰(zhàn)績赫然,殷、褚二人戰(zhàn)況不佳。尤其是殷浩,連連失敗,勞民傷財,被桓溫彈劾罷免?;笢乇蝗蚊鼮檎杏懘蠖级?,勢力迅速擴張,個人野心也隨之增長,很想步司馬氏篡曹的后塵,登基為帝。因此,東晉王室到了一個危險關(guān)口。 升平元年(357)元旦,穆帝已15歲,褚太后下詔歸政,將國政全部移交穆帝,自己移居崇德宮,司馬昱依然處于宰輔地位。 穆帝親政共4年多的時間,升平五年(361)五月病卒。穆帝無子,褚太后只得按群臣意見,立成帝長子司馬丕繼位,是為哀帝。司馬昱仍居中輔政。不過,這位哀帝是位扶不起的天子。即位以后,聽信方士們胡言亂語,服丹藥求長生,藥發(fā)病重,不能親政,褚太后再次臨朝聽政。 不過,這一次臨朝卻比不得上次,這幾年間,桓溫勢力繼續(xù)發(fā)展,已加官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假黃鉞,位極人臣。所以,褚太后聽政之初,便加桓溫揚州牧,召其入朝參政,但被桓溫推辭。 興寧三年(365),哀帝死去,因無子嗣,褚太后立哀帝之弟瑯琊王司馬奕為帝。褚太后繼續(xù)聽政。 此時桓溫已近60歲,于太和四年(369)第三次北伐,想先建大功,再謀帝位。但遭到失敗?;笢匾姶酥怀?,又接受僚臣建議,準備廢司馬奕,改立新帝,借以樹立自己的威權(quán)。他先令人散布流言,稱司馬奕早有痿疾,身邊嬖臣相龍、計好等人濁亂內(nèi)宮,與美人田氏、孟氏生有三男,準備建儲立王。既然這樣,司馬奕也就必須被廢掉了。 咸安元年(371)十一月,桓溫親自趕赴建康,暗示褚太后,廢司馬奕改立丞相司馬昱,并代褚太后擬下詔令呈其過目。雖然桓溫握有朝中大權(quán),但廢立之事在表面上必須由褚太后作主。因此,桓溫將詔令傳入內(nèi)宮后,也是心中惴惴,惟恐受阻。此時褚太后正在佛屋燒香,內(nèi)侍報告 “外有急奏” 褚太后走至屋門,靠在門上瀏覽詔令草文,邊看邊說: “我早就料到會如此?!?看到一半,索性交給侍從,取筆答道 “未亡人遭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實際上是對詔令表示認可。 桓溫立即召集百官,宣布此詔,廢司馬奕為東海王,立司馬昱為帝(即簡文帝)。褚太后自然也就無須臨朝聽政了,被尊為崇德太后,移居崇德宮。 簡文帝雖被立為帝,但國政大事皆委桓溫,自己戰(zhàn)戰(zhàn)兢兢,惟恐被廢,即位的第二年六月,簡文帝病重,立10歲的司馬昌明為皇太子,并下遺詔 “大司馬桓溫依周公居攝故事” 。“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這正合桓溫心意。不過,詔書尚未發(fā)出,便被侍中王坦之所諫止,改為“家國事一稟大司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既然要像諸葛亮、王導(dǎo)那樣輔佐君主,也就等于斷了桓溫廢主自立的口實。七月,簡文帝卒,群臣立太子昌明為帝。昌明年幼,又請出褚太后聽政。 桓溫本以為簡文帝感激自己對他的擁立之功,臨終一定會將帝位禪于自己,沒想到會發(fā)展到如此地步,心中十分惱怒。寧康二年(374)二月,親自率軍入建康。三月,患病還姑熟。臨行,要朝中為他加九錫,準備篡位,但未能等到那一天。七月,桓溫病卒,東晉王室躲過了一場危機。 朝中雖又是褚太后臨朝聽政,但幾十年過去,內(nèi)外大臣已非故人,朝政基本上由尚書令王彪之、尚書仆射謝安共掌。太元元年(376)元旦,褚太后下詔歸政,孝武帝開始親政,褚太后又被稱為崇德太后,移居顯陽殿。至此,褚太后的聽政生涯正式結(jié)束。太元九年(384)卒于顯陽殿,終年61歲,葬于崇平陵。 |
|
來自: 庶民臨風(fēng) > 《兩晉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