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開始與父母保持距離,變得不愛交流,變得更加固執和以自我為中心;變得更敏感、容易情緒化,常常會突然做出一些的出格舉動。并且父母會發現原來那個好溝通、聽話的孩子開始變得愛頂嘴、愛對著干了。 面對曾經熟悉卻又陌生的孩子,父母往往會無所適從,從內心里感到失落和不解。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會給孩子講道理,陳訴利弊,提出建議,希望孩子能聽自己苦口婆心的勸告。 但是往往會發現:你的孩子沒有去聽你的建議,他還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當“好好說話”沒有效果,父母往往會產生深深的挫敗感,無力感,或者把孩子的行為理解為“忤逆”和“逆反”,一怒之下常常會選擇繼續用批評、指責、謾罵甚至暴力的方法對待孩子。 ![]() 每當父母和孩子進入到對抗狀態時,孩子就容易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甚至做出傷害或自我傷害等極端舉動。 父母要理解的是:孩子在青春期更容易叛逆、沖動和情緒化,是因為青少年大腦的一個重要部分——前額葉皮層,尚未發育成熟。 ![]() 什么是前額葉皮層大腦前額葉皮層負責解決問題、進行深度學習和思考;并且影響著大量的高級認知功能,比如決策、計劃,計劃明天甚至明年要做的事情;對不恰當行為進行控制,比如阻止自己說一些粗魯的話或做一些傻事;它還涉及到社交方面的功能,包括理解他人和自我認識。 前額葉皮層負責1. 提前規劃前額葉已成熟: 你知道本周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自己最好不要安排其它事情。 前額葉未成熟:你孩子周末想參加兩場音樂會。但他作業沒完成,下周一還有考試;顯然他沒有提前計劃時間。 2.管理情緒成熟:你遇到了插隊,你很想對前面的人破口大罵,但你能控制自己。 未成熟:你孩子放學后氣沖沖回到家,你問她怎么了?她大叫“不要你管”然后一摔門進了房間。 3.理解他人成熟:你發現你的朋友狀態不好,你可以理解她被生活瑣事折磨得筋疲力盡,灰心喪氣。 未成熟:你孩子想讓你帶他出去玩,你告訴他你今天很累,自己要休息。他沒有準確地理解你,所以他說,你就是故意不帶我出去玩。 4. 自我認識成熟:你情緒失控對調皮好動的女兒大吼。十分鐘后你對女兒道歉,因為你能意識到你的行為是不合適的,可能給女兒造成傷害。 未成熟:你和孩子發生意見沖突,孩子表現生氣,你問“你現在是在生氣嗎”他說“我沒有生氣你才生氣了”他很難意識到自己狀態。 5.因果關系成熟:你知道如果你想成功就需要付出努力。你知道如果不跟進客戶,就將失去客戶。 未成熟:青少年往往欠考慮,忽略因果關系,所以他們很容易沖動地行事,不顧后果。 大腦發育不協調研究表明,前額葉皮層直到25歲才完全發育成熟。這可以解釋,為什么父母對孩子講了很多道理和后果,孩子仍然可能做出糟糕的行為選擇。 雖然青少年的前額葉皮層(負責深度認知思考)的發育尚未成熟,但是邊緣系統(負責情緒反應)又已經在10-12歲之間走向成熟。 ![]() 大腦邊緣系統由海馬和杏仁核構成,用于管理記憶、情緒和感受獎勵。海馬負責管理記憶,而杏仁核負責管理情緒。 理解了青少年大腦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皮層發育的不協調,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孩子會在青春期變得非常情緒化,為什么很多時候做事和說話似乎“不過腦子”。 并不是青少年的大腦中前額葉皮層沒有發揮作用,而是它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更多地進行深入思考的程度。因此,青少年經常會在情緒化和進行思考之間徘徊,有時也會有出爾反爾的行為。 訓練青少年認知能力認知能力包括注意力、學習記憶和目標管理的能力,而這三種能力都是由前額葉皮層來完成的。但是手機電腦等各種電子產品、各類信息的干擾過度,很容易分散孩子們的注意力,使他們學習記憶,目標管理的能力難以提高。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訓練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培養他們自我調節的能力,來應對現代社會的各種干擾,提高學習效率,讓孩子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青春期。 (1)指導孩子設定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假設孩子的長期目標是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學,那家長就需要讓孩子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需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標準,進而具體化到每年的期末成績,再具體化到每個月和每天的學習目標。 (2)教育孩子時盡量引入孩子同伴的參與。比起父母和老師,孩子在青春期跟容易受同伴的影響。引導孩子和同伴展開對青春期的困擾或問題的思考,以及學習經驗的討論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3)用體育游戲、閱讀書籍提高孩子認知。充足的閱讀體驗、和適量的體育運動被證明能很好地促進孩子的專注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因此家長可以多創造機會讓孩子進行體育運動,同時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4)創建和睦友善的家庭環境。家長要運用積極正面的教育和引導、避免情緒化,以及和孩子對抗。也可以引導孩子學會用各種調節方法緩解心理壓力,這些都對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很有幫助。 認識到青春期的孩子大腦存在發育的不協調性后,父母們不要急功近利地拔苗助長。要充分理解青少年的行為舉止,與子女建立坦誠的、具有建設性的對話關系。 青春期是一個復雜但又充滿生命活力的階段,需要父母用接納和友愛的態度與孩子共同面對,這樣孩子的未來才會更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