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第五十四集 澶淵(今河南濮陽)之盟(1) 后周世宗在位時期,大舉北伐,一舉收復了瀛洲,莫州、寧州,以及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等關南之地,周世宗對關南地區的收復為遼宋之間的爭奪埋下了伏筆。宋太祖對遼采取防御性的牽制策略,來則掩殺,去則勿追,避免與遼發生大規模的直接交鋒。不過宋太祖并未放棄最終收復幽云地區的目標,他設置封樁庫,將收繳各割據勢力所藏的金帛存放于此,積蓄金帛,從贖買到北伐兩方面做準備。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宋太宗繼承了太祖的遺志,分別進行了兩次北伐,但是這兩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太平興國四年的高粱河之戰,打得異常慘烈,宋太宗更是狼狽不堪,只身逃往涿州得以幸免。雍熙三年,宋太宗欲一雪高粱河之辱,再次派三路大軍北伐,同樣大敗而歸。老將楊令公陷入了遼軍的重重包圍之中,全軍覆沒,自己也中箭被俘。在遼營中,楊業堅貞不屈,絕食三日,精忠殉國,昔日的無敵將軍,無奈隕落于遼營。 楊業有七個兒子,但是最著名的有兩個,一個是楊延玉,在雍熙北伐的過程當中,隨楊業戰死于陳家谷口,另一個呢就是非常有名的楊延昭,楊業在攻打瀛洲、朔州的時候,楊延昭都是先鋒,在亂箭射穿手臂的情況下,他仍然奮戰不止。楊六郎,實際上在家中排行老大,他智勇善戰,率領官兵先后擊退了遼軍上百次進攻,令遼軍聞風喪膽,遼人認定楊延昭乃天上六郎星宿下凡,所以稱之為楊六郎。然而,楊家將雖然勇猛,卻無法改變戰爭的大局,兩次北伐的失利,使北宋統治集團放棄了積極主動的國防戰略,開始實施全面的防御部署。 在遙遠的北方草原,契丹民族在遼圣宗和他的母后蕭太后的治理下,走向鼎盛,于北宋轉攻為守相對應的遼朝一方,卻開始轉守為攻。遼人不能坐視宋人在邊境囤結大軍,虎視幽云,遼朝開始采取進攻的策略。幽云十六州為石敬瑭所出賣,固然是中原人的恥辱,然而,對于契丹人來說,已經劃為自己版圖幾十年的關南之地,被北周世宗所奪走,也未嘗不是一種恥辱。 1004年,宋遼之間的矛盾沖突全面爆發,遼軍兵分兩路長驅直入。西路軍五萬人,目標是北宋的岢嵐軍,岢嵐軍會合并州、代州援兵,出戰遼軍,大敗遼西路軍。東路20余萬遼兵大破唐河北岸的宋軍,2此后,遼軍兵分三路,一路向高陽關,祈州和武強一帶運動,一路往東南方,騷擾德州、棣州、濱州,以此兩路牽制關南的外圍,一路全力攻取關南戰略要地-澶洲。 遼軍在瀛洲(今河北河間)遭遇到了宋軍的頑強抵抗,甚至連僧尼也參與了保衛戰,這就是著名的瀛洲攻防戰。遼軍日夜攻城,擊鼓吹號之聲傳遍四野,火把將暗夜照得猶如白晝,蕭太后和遼圣宗更是親自上陣,擂鼓助威,指揮軍隊奮勇攻城。戰后,宋人繳獲的鎧甲、兵失、竿牌等物件達上百萬件,進攻關南的遼軍死者三萬余人,無功而返。 瀛洲攻守戰的勝利,并不足以解除北宋王朝的危險,當蕭太后和遼圣宗進攻瀛洲時,蕭撻凜轉戰外圍,于十四日攻破祈州,一直南下,此舉讓宋廷震驚。兵鋒屢挫的遼軍,竟然不退反進,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全軍深入,將要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澶州是北宋都城的門戶,也是北宋抵御契丹的最后防線,遼宋之間的決戰將在瀛州進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