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萬里長城 1869年,福建廈門,南普陀寺-觀音殿。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毗鄰廈門大學。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清朝康熙年間重建。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 “楓橋夜泊”中的楓橋。楓橋是江蘇蘇州西郊的一座古橋,位于姑蘇區,跨上塘河。楓橋以唐代詩人張繼的七絕《楓橋夜泊》而聞名天下。 北京十三陵。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兩位太監。 明十三陵神道 北京 天壇圜丘。圜丘是皇帝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又稱祭天壇,位于天壇南半部,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墻,上飾綠色琉璃瓦,俗稱“子墻”,始建于嘉靖九年。 北京 五塔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長河北岸,創建于明代永樂年(1403-1424年),寺內高石臺上有五座小型石塔,樣式最秀美,堪稱為明代建筑和石雕藝術的代表之作。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 橋由17個橋洞組成,長150米,飛跨于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臥波。 北京鼓樓,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 北京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 北京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 北京鐘樓。位于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在鼓樓北,是老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原址為元大都大天壽萬寧寺之中心閣。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后毀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竣工。 大三巴牌坊(約于1900年),澳門的標志性建筑物之一。 1925年,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 圖為1869年,福建廈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