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知的總是有限的,未知的則是無限的;從知識上說,我們像是處在一個令人費解的無邊海洋中的小島。我們每一代人的任務就是多回收一點土地。 ——赫胥黎 ○ 藝術想象圖。距離地球40光年外的一顆名為TRAPPIST-1e的行星,有著令人窒息的景象:紅色天空中的明亮天體,若隱若現。這些天體不是像月亮一樣的衛星,而是圍繞著一顆暗淡紅星旋轉的巖石行星。| 圖片來源:NASA
 愛因斯坦將他的新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應用在宇宙學研究上,大爆炸理論并沒有告訴我們任何關于宇宙是如何開始的信息。因為對于遙遠星系中的其他觀測者(如果有)來說也是如此。這使他們可以重建從宇宙誕生后的10?1?秒到今天的整個歷史。比如物質-反物質不對稱、第一批恒星的誕生,太陽系的形成......物質是以自由的電子和原子核(質子和中子)的形式存在的。~75% 的氫,~25% 的氦,10??% 的氘,10?1?% 的鋰○ 大爆炸后,隨著宇宙逐漸的冷卻,形成了第一批的化學元素:氫、氦和微量的鋰。今天,氫和氦依舊占據了98%的宇宙,它們是恒星的主要成分。更重的元素主要從宇宙射線裂變、中子星合并、大質量恒星爆炸、垂死的低質量恒星、白矮星爆炸中產生。
 ○ 這張圖顯示了在宇宙大爆炸初始奇點時刻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最后散射時刻(即復合時期),光錐是如何與恒定時間的空間表面相交的。○ 有效時間稱為“共形時間”。奇點和復合之間的物理時間總是38萬年。但與視界問題相關的是共形時間。可觀測宇宙起源于一個比傳統大爆炸的簡單推斷要小得多的空間區域:○ 暴脹期間的量子漲落會產生微小的不均勻性。因此,在宇宙存在的最初時刻,就已經種下了形成星系、星系團和CMB溫度各向異性的原始種子。對暴脹假設的一個關鍵檢驗就來自對CMB漲落的統計的研究。暴脹對于宇宙是個好東西。如果這就是它的全部故事,那么微波輻射在四面八方都會是一樣的。那么這微小的差異來自何處?1982年,我寫了一篇論文,提出這些差異源自于暴脹時期的量子漲落。發生量子漲落是不確定性原理的結果。此外,這些波動是形成宇宙中的星系、恒星和我們的種子。 ——霍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