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李蔚先生,大我22歲。1983年我進光明日報時,他51歲,頭發已顯花白。雖說我們是報社同事,互稱“老李”、“小李”(當年在報社無論職務高低一律不稱頭銜)但他是我心目中敬重的前輩和老師。1979年《光明日報》恢復建立各省記者站(文革中被取消)后,老李是第一批選調進社的記者,擔任青海省記者站長。此前他長期在青海省廣播電臺、電視臺當記者編輯,并主持過省廣播電臺的宣傳和電視臺的全盤工作。 李蔚先生對我說他自己幼年喪母,在孤寂中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這點和蘇曼殊童年失去母愛的身世相近,“自己十三四歲時讀了曼殊的小說,第一次忽然懂得了失去母愛的悲哀和自己感情上的空虛……”而蘇曼殊的小說“在啟迪我的同時,更給了我以極大的安慰。一位素不相識的人,這樣了解我、體貼我。使我深為感激。我從此暗暗地引他為人生最親切的知己,我相信自己終生都不會忘記這個人。” 當李蔚再次看到蘇曼殊的作品,就到了改革開放的1980年代初期,間隔三十春秋。文革結束后,蘇曼殊的作品再度面世,李蔚才與“知己”重逢。 李蔚1981年在書店買到了《蘇曼殊小說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1949年以后已知大陸出版的第一本曼殊著作)。他回憶當時“突然見到了音訊隔絕多年、生死未卜的少年時期的朋友,歡欣之情非筆墨所能形容”,繼而他開始四處尋找蘇曼殊的更多作品包括詩歌、譯文、日記、散文和隨筆來讀,并情不自禁地研究起蘇曼殊來,萌生了為蘇曼殊立傳的愿望。 李蔚說此時對曼殊的認知已發生了深刻變化 “從曼殊作品中感到的,已經不再是慰籍,相反越讀越同情起了作家自己”。他要通過傳記“把曼殊作為一位朋友介紹給廣大讀者”,讓讀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了解曼殊的不幸,同情他的遭遇,理解他的作品,痛恨他生活于其中的那個社會,決心為創造新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 《蘇曼殊評傳》李蔚 著 1990年出版 付出八年心血,李蔚撰著的《蘇曼殊評傳》1990年9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毫無疑問,這是李蔚先生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為蘇曼殊研究做出的重要貢獻,也是1949年以后大陸出版的第一本比較有分量的蘇曼殊傳記,可謂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臺灣發現此書后,迅即買了版權,易名《蘇曼殊傳奇》,出版了繁體字版。珠海又據以增刪改寫,出版了《珠海歷史名人蘇曼殊》。) 全書34萬字,以曼殊一生的主要經歷和事件為綱目,采用了近80年來海內外400多種書籍、報紙、刊物上的資料,在對其可靠性一一進行謹慎考證、辨識、研究的基礎上,展開寫作,對曼殊復雜像謎一般的命運故事、跌宕起伏的革命經歷、熾熱放達和惆悵哀痛交織的矛盾性格、特立獨行超凡逾俗的境界和古怪形跡,廣泛而深摯的友情交往,以及對他多姿多彩的文學、翻譯、繪畫成就,幾乎無一遺漏地進行了詳盡介紹與評述。 當年,我細細讀過這本《蘇曼殊評傳》,為之打動。我覺得此書資料之豐厚、翔實、新穎,研究之全面和深入,見地之真灼與不凡,情感之熾熱、細膩,文筆之生動、洗練和韻致,都屬上品佳作。讀過之后,一個活靈活現的曼殊大師,生動之極,映入腦海。 《蘇曼殊評傳》出版時,我已離開報社,李蔚專門贈書給我。他的勤奮和毅力,讓我由衷地欽佩。 如果沒有對蘇曼殊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完成這樣一本煌煌傳記大作;如果沒有對曼殊特殊的至純至篤的情感,李蔚先生為何要傾注八年心血,朝于斯,夕于斯地傾心寫作,非要讓這個久違的舊時人物,復現于今世而不甘休呢?! 恰如李蔚于《蘇曼殊評傳》后記中所言:“如果青少年朋友特別是初高中學生們讀了我的這本書,能夠激起對曼殊其人的興趣,并進而去尋讀他的著作,那對我來說,就是莫大的安慰了。” 我想,這是一種割舍不了的真情驅使,一種至善的境界所召喚的勞作。 ——流芳還是湮滅皆在人的心中。 也許李蔚先生獨特的少年經歷,使他在讀曼殊的作品產生的心理轟鳴,情有獨鐘,故他對曼殊作品讀解也有諸多極為獨特和深度的感受,道出了他人未曾所言。諸如下述: “描寫自幼受傷的心靈,是曼殊小說貫穿的始終的主題。悲劇主人公們,無論男女,沒有一位是父母雙全、家庭溫暖的。這些受傷的心靈,由于生活的不幸,自有其不同于常人的感受和需要。曼殊從親身體會出發,深刻地理解這些感受和需要,并用生動的文字加以描述,從而使受傷的心靈得到慰籍,得到支持,得到同情,增強了人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這是曼殊對近代文學事業的一個獨特的貢獻。他在這方面的描寫的廣泛性及其深刻程度,至今是還沒有人能夠超過的。他因此被許多青少年讀者引為知心朋友” “生理上的殘疾人需要社會的關懷,他們比較容易識別,正在引起人們的注意。精神上的殘疾人同樣需要社會的關懷,但是他們至今卻還較少被人注意……曼殊通過小說向社會發出關懷精神殘疾人的呼吁,無論過去、現在,都有其不可取代、不可泯滅的意義和價值。這是他的作品所具有的永久價值和永久魅力之一。” ……等等。 ![]() 《白馬投荒圖》初刊于1908年1月出版的《文學因緣》中 此畫采自《曼殊遺畫》 |
|
來自: 昵稱16627923 > 《李蔚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