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 懷 觀 慈懷讀書會推出全新欄目“慈懷觀”:外觀世音,內觀自在。解世間迷局,洞世事學問,察人性之美,明人情道理。讓我們不僅僅是觀世界,更是觀內心,用心靈去洞察,用心靈去過更好的生活,達到通透明了的人生境界。 生活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有的難題會攪得人焦頭爛額,心煩氣躁,這時,我們頭腦中很容易生成一種情緒化的念頭:該來的總要來,盡人事聽天命吧。 不知從何時起,“盡人事,聽天命”成了逃避問題的借口,我們用它來為自己的懶惰、不努力開脫,借它來尋求心靈的解脫? 一旦人生之路遭遇很大的不如意,我們就習慣把它歸結于宿命,一切都是天命,非人力所能及。 但讀《論語》,你會發現:“盡人事,聽天命”非但不是寬慰自己、聽之任之的宿命論,相反,它是一種高明的人生境界,是我們一生都需努力的修行。 盡人事,不是逃避的借口
君子要在三個方面心存敬畏,第一個赫然就是:敬畏天命。 然而,現在的人經常斷章取義,很容易把這里的“天命”看作冥冥之中無可更改的宿命。 于是,在遇到難題時,就把“天命”當成了逃避問題的擋箭牌。 因為人們在面對困難時,總在希求簡單些,下意識地去抗拒和躲閃。 “盡人事,聽天命”就成了最好的借口! 人們會覺得:不是我不夠努力,我已經盡力了,但效果還是這樣糟糕,這怪不得我,是命不好。 當生活中遇到坎坷時,總有人喜歡用順其自然來安慰自己,卻沒有意識到,真正的順其自然,是竭盡所能后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電視劇《三星級營養午餐》,女主角光子在遭遇人生的困境時,她從不逃避,更不歸結到命運頭上,而是勇敢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光子作為餐廳的主廚,原本風光無限,卻得罪了老板,被迫離開。落魄到只能去一所小學制作校餐。 她按照平時的標準制作食物,結果超時了,而且小朋友們覺得很難吃。 光子很受挫,但她沒有選擇逃避。她親自挑選食材,一次次嘗試、改良,夜里三點就來到學校,準備食材。 光子從不埋怨,只是盡力去做一個校餐負責人該做的事情,終于,她做出了孩子們喜歡吃的校餐,還收到了頂級餐廳的橄欖枝。 這世上無論什么事,若沒有努力去做,就等于坐在家里,等想要的東西憑空落下來。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為自己的懶惰和不想努力找了一個自欺欺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 所以才會打著“盡人事,聽天命”的大旗,遠離麻煩,以求心安,給自己一個臺階下。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論語智慧解讀 盡人事,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態度
“盡人事,聽天命”,做事情,首要的是“盡”。那么,怎樣才能算是“盡”呢? 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把修養自己當成是一件恭敬的事情。 孔子把修養自己看作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甚至是我們一生的頭等大事。 所謂“盡”,相比于做到了什么,它更強調一種認真嚴肅的態度。 《禮記·大學》里有“八目”,世人多知后四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至于前四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知不多。 其實,前四目強調的就是一種“盡”的態度。 明代有個叫徐溥的人,少年求學時,立志高遠,但少有建樹。 后來經老師提醒,他想了一個辦法:他找來兩個瓶子和一捧黑豆和黃豆。如果發現一個善良的想法和言行,或是取得學問上的進步,就往瓶子里投一粒黃豆;如果是出現相反的情況,就往瓶子里投一粒黑豆。 剛開始,裝黑豆的瓶子“生意興隆”;漸漸地,兩個瓶子各有一半;到后來,黃豆遠多于黑豆了。 徐溥一生都堅持這樣做,即使后來顯貴了,也從未停止。最終,他在修養和學識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徐溥的堅持,很好地詮釋了“盡人事”的“盡”,一生都在修正自己,讓自己變成更好的樣子。 這種態度,不是簡簡單單說出來而已,還得去做,默默地做,沉浸地做。 所以,無論是做什么事情,態度永遠是第一位,只有心里愿意,想要、追求進步,才會嚴肅、恭敬地做事,“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而且,一個真正“盡人事”的人,由內而外都散發著一股氣質。在成就自己的路上,也影響著身邊的人。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論語智慧解讀 盡人事,問心無愧就好
人做事應該要不憂愁,不恐懼。但為什么這樣的人就能算是君子了? 因為如果一個人問心無愧,又哪里來的憂愁和畏懼? 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保爾·柯察金有一段經典的內心獨白: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恥。 孟子也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人生本就是一個充滿遺憾的過程,如果你每件事都想要盡善盡美,都想抓在手里,那你可能會經常失望。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了,把能盡的努力都盡了,就是我們給自己最好的交代! 盡人事,問心無愧就好。愿我們都能心向,往之。 “盡人事,聽天命”不應成為逃避問題的溫港,《論語》告訴我們:它是一種嚴肅、積極、認真的人生態度,是我們一生要持之以恒的修行。 我們活在塵世間,什么人都可能遇上,什么事都可能碰上,會有人說你好,也會有人說你不好。但只要我們做人做事問心無愧,就不必執著于他人的評判,努力做自己即好。 人之一生,應該這樣度過:不論生死,不計成敗,盡力去做,盡心而為,問心無愧,足矣。 問心無愧,才是人生最大的修行。 以上就是我們慈懷觀今天分享的內容。 其實,關于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以及各種人生的問題,古人早就給出了答案。我們只要學習經典,擷取智慧,以指導現實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