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寫《集王圣教序》,最大的問題是僵硬呆板!為什么呢?因為沒有筆意連屬的意識,當然就找不到應對這些問題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來梳理關于筆意連屬這個點。 本身為碑刻,筆意不明顯,最好寫過墨跡本
王羲之《奉橘帖》“霜”字與《圣教序》“霜”字
收到技術和工藝的硬約束,即使再好的刻工,也不可能還原墨跡,上圖中的“霜”字就是很好的例子。紅箭頭標識處的起筆,連帶信息非常完整,到了碑刻中就只能割愛。 提醒正在閱讀本文的同學們,在學習《圣教序》之前,最好要臨寫一段時間墨跡,這個時間不必很長,三兩個月也行,只要能夠充分體驗到自然書寫即可。因為碑刻的點畫相對斬截,墨跡中有很多筆鋒衄錯動作是碑刻中無法體現的,很容易使我們在書寫過程中缺失運筆動作,使點畫過于簡單,如上圖“霜”字的橫鉤。 拼接而成的字往往筆意不夠連貫,需要調整 上圖中的字明顯有拼接現象,筆勢的承接不明確,甚至難以看清筆順。同學們在臨寫時應注意協調。
《圣教序》中很多字存在拼接現象,比如原跡中有某個字,只有一個,但此字又在《圣教序》中反復出現,懷仁和尚就會拼出不同形態的字加以豐富,如圖中的“地”、“滅”都屬此列。 沒有明顯呼應連屬,怎么辦? 左,唐太宗《晉祠銘》,右,武則天《昇仙太子碑》 左,李邕《李思訓碑》,右,米芾《方圓庵記》
學界通常認為,《圣教序》字字獨立,其原因是由于集寫而成所致,這或許是一個誤區。通過現存的行書碑,如唐太宗《晉祠銘》、武則天《昇仙太子碑》,李邕《麓山寺碑》、《李思訓碑》、《法華寺碑》等唐碑來看基本都是字字獨立,甚至于一向灑脫不羈的米芾,寫《方圓庵記》時也很少將字連綴在一起,這與他的尺牘有很大區別。 上述例舉的碑刻都不是集字碑,為什么也會發生與《圣教序》類似的情況呢?其實很好解釋,因為“碑碣”的作用就是宣揚教化,紀功傳世,就算用行書書寫,也要保證單字的辨識度與整體章法的整飭,這并非書家的天性使然,而是書碑刻碑的規范,《圣教序》中單字獨立的現象是正常的,且書丹往往也并非直接書寫于碑石之上,到了唐代,書丹有時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性的沿用語,即使寫在紙上也叫書丹,其實都是將書家寫好的墨跡本割開,重新排版之后上石,這已經破壞了原來的行氣。 我們前面已經論述過《圣教序》是懷仁書寫的書作,只不過引用的是王羲之的字形與用筆。但凡連續書寫的作品,一定是有各種呼應、對比關系的,《圣教序》也不例外。所以,要特別注意這些呼應連屬。 《集王圣教序》中的呼應、對比關系示意
通過上圖的標識,我們能清晰看出《圣教序》中的一些呼應、對比關系,一直以來這些關系都被忽視、乃至抹殺。我們在臨帖過程中,一定要將這些關系仔細地讀出來,并在表達中加以強調,這樣才能寫出有骨有血有氣有神的《圣教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