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胥氏是傳說中最早的始祖之一,生有伏羲。關于她生伏羲的經過也頗為傳奇。 華胥氏生伏羲與“感生神話”華胥氏
這段兒就講述了華胥氏有孕到生下伏羲的過程。華胥氏在雷澤用自己的腳丈量了一個大腳印,然后就有孕了,之后據說是懷胎十二年后,生下伏羲,因此伏羲的出生地就名成紀。因為在古代正好把十二年為一紀。 伏羲 華胥氏在無夫的狀態下,只是用腳丈量了一個大腳印就懷孕了,這種異乎正常方式的生育的方式就叫做“感生而孕”,這種神話因此叫“感生神話”。“感生神話”指的是有感于動物、植物、無形的生物等,然后離奇而孕生子的神話,一般為女性。這種神話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為常見。 在先秦時期,感天而生的可不只有伏羲。黃帝的出生也頗為傳奇,傳說黃帝的母親叫附寶,附寶有感于“大電光繞北斗樞星”而生下黃帝。大禹的出生也有類似的傳說。大禹的母親女喜吞意坎而生大禹。許慎的《說文解字》在解釋“姓”字時說:“姓,人所生也,古者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生以為姓,從女。”“感天而生子”一方面是為了顯示先祖的非同尋常,也是為了神化他們,以此來鞏固他們的權利。另一方面,這類神話的源頭當與史前母系氏族的婚姻狀態有關,“只知其母而不知父”是這一時期最明顯的特征。所以,女性,這一原本極少出現在史書上的性別人物,才能留下這么濃墨重彩的一筆。母系氏族產生的同時,還出現了圖騰崇拜。圖騰一般選擇與各個氏族有密切關系的動植物或無生物。它是氏族群體的徽號和象征。如,女修吞玄鳥卵而生大業,而玄鳥就是商人的圖騰。 在母系氏族這種“知母不知其父”的狀態,對應的婚制有“雜婚”與“伙婚”。 雜婚,《呂氏春秋》中對此有很好的解釋。“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這便是雜婚的真實寫照。 伙婚,這種婚俗排除了不同輩分之間的通婚,使一個群體的姐妹與另外一個群體中的兄弟通婚,這便是伙婚。如從仰韶時期的墓葬發掘來看,這一時期的男子大部分都經過二次遷移的集體葬,并且有母子葬,但是卻沒有成年男女之間的合葬,同時也沒用父子葬。再比如比較典型的半坡遺址,半坡人就處在母系氏族階段,每個小房子,住著過婚姻生活的婦女以及不確定的來訪的其它氏族的男子,依然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內,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而雜婚與伙婚之間的過渡期還有一種婚俗,即血緣婚。血緣婚中比較典型的就是伏羲女媧的對偶神話。 伏羲女媧成為對偶神并生子的神話所謂的對偶,就是成為夫妻。伏羲女媧原本是分屬神話中的兩個體系,也就是說是不相干的兩個人。而且最早的女媧的地位當比伏羲的地位要高一些,直到漢代才在畫像石等圖像中合體,地位上是趨于平等了。如山東嘉祥武氏祠的“伏羲女媧交尾圖”。并且二人的關系也是撲朔迷離,有兄妹說,有夫妻說,并且很多人以為二者是對立的。還添油加醋的演繹出了一番神話。如唐代的:
這個版本中,女媧與伏羲是兄妹,二人想做夫妻,但是又覺得羞恥,于是二人就打了個賭,讓天來決定,最后上天顯示的是準許二人為夫妻。其實,這里寫“又自羞恥”,完全是不符合史前的婚俗觀的,那個時候哪有什么有血緣關系的人不婚的觀念。血緣婚在史前是持續了很長時間的。血緣婚的典型特征還有以男子長輩為共父、以女子長輩為共母的特點。 經過了雜婚、血緣婚及伙婚,便是“對偶婚”。對偶婚也不是一夫一妻制,一般的也是多夫對多妻,但相對固定。并且在這之后或期間也產生了一夫一妻的觀念。在對偶婚中,一個男子在許多妻子中間,有一個主妻,同樣的,一個女子在許多丈夫中間,有一個主夫。根據傳說,舜、象共妻娥皇、女英,但其中舜和娥皇還分別為主夫和主妻。
看到這或許有人會問,為何會有母系氏族?古代的女性地位不是一直很低嗎? 其實,在氏族形成的早期,人類是經過了母系氏族,隨后才經過父系氏族的。在這個時期,食物的來源已經不是以捕獵為主了。但社會的生產水平依然低下,農業是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女性由于體力上的弱視,從這段時期之前就是從事采集等較為精細的勞作,同時女性又是農業生產中如播種、鋤草、收割、糧食加工等勞作的一把好手,所以,相對而言比男子漁獵所獲得的食物更為穩定可靠。再者,從古至今,哺育子嗣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女性在這個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這一點上來說,也為早期的女性地位加分不少。 從人類婚姻形態的發展演進來看,一般有雜婚、血緣婚、群婚、對偶婚及一夫一妻制5個階段。其中的轉變基本都是在史前的母系氏族階段完成的。母系氏族也是人類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階段,只是在這之后,女性的地位就沒落了,男性便長時間的占據了社會上的主導地位。 |
|
來自: timtxu > 《心靈、婚戀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