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無題詩,我們大多當成愛情詩來讀,但是,李商隱的無題詩有很多并不是純粹的無題詩,而是別有寄托,仔細區分這些無題詩的主題,是欣賞李商隱無題詩的第一道門檻。 清代學者馮浩,在研究了李商隱幾十年后,寫下兩段結論。其一云: 自來解《無題》諸詩者,或謂其皆屬寓言,或謂其盡賦本事,各有偏見,互持莫決,余細讀全集,乃知實有寄托者多,直作艷情者少,夾雜不分,令人迷亂耳。 其二云: 《無題》諸什,余深病前人動指令狐,初稿盡為翻駁,及審定行年,細探心曲,乃知屢啟陳情之時,無非借艷情以寄慨。蓋義山初心,依恃惟在彭陽,其后良君久持政柄,舍此舊好,更何求援? 這兩段話傳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李商隱的無題詩,純寫愛情的少,有所寄托者多。 馮浩剛開始也很討厭前人評李商隱無題詩時,動輒說是隱喻李商隱與令狐绹的關系,但馮浩深入研究李商隱的生平后,發現李商隱并不一個風流浪子,所以,他的那些艷情詩,很多都是有所隱喻的。 今天小樓主要精讀李商隱無題中最經典的一首《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分析它到底是純粹的愛情詩,還是別有寄托。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書法李商隱《無題》詩 一、這首無題詩是寫愛情,還是別有寄托呢? 關于這首無題詩的主題,自古以來有很多評家認為是寄寓詩人與令狐绹的關系。 清人姜炳璋說:“此亦寄绹之作。‘東風’指绹,言绹不為主持,而王、鄭之交好皆凋落殆盡也。” 要理解為什么會有評家認為是寄绹之作,就要先了解李商隱和令狐绹的關系。 令狐绹是令狐楚的兒子。文宗大和三年(829),朝廷元老令狐楚到洛陽任東都留守,十七歲的李商隱帶著自己的詩文前去拜謁,希望能得到令狐楚的賞識。令狐楚一見李商隱的詩文,大為贊賞,讓他跟自己的兒子令狐绹結交,還常帶他出入王公貴族的宴會。 這年十一月,令狐楚正式聘請李商隱到自己的幕府作巡官。節度使幕中,大多是早已入仕的官員,而李商隱卻只是一介“白衣”,因此常被人議論,但令狐楚對他特別照顧。李商隱在《上令狐相公狀一》中說:“人譽公憐,人譖公罵。”可見李商隱對令狐楚是非常感恩的。 令狐楚對李商隱不僅在生活上很照顧,在寫作上也對李商隱有所點撥,年輕時的李商隱,寫得一手漂亮的古文,但卻不精駢文,而當時朝廷的章奏及社會上流行的文章書信,一般都是用駢文寫成的,令狐楚是當時的駢文大家,李商隱在他的指導下,成為晚唐首屈一指的駢文大家。 文宗開成二年(837),李商隱第三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他考上了,但不是因為他文才發揮得特別好,而是因為他這一年的機緣特別好,他的恩師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绹,時任左拾遺,與當時的主考官高鍇交情頗深,經他極力推薦,李商隱才考上功名。 所以說,令狐一家,對李商隱來說可謂是恩重如山,李商隱在《上令狐相公狀五》中說:“自卵而翼,皆出于生成,碎首糜軀,莫知其報效。”極言感激之情。 李商隱黃楊木雕像 然而,這一年冬天,令狐楚去逝,在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后,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去涇州(治今甘肅涇川縣北)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并將女兒嫁給了他。 王茂元是當時“牛李黨爭”中李黨的成員,而令狐父子則的牛黨的成員,因此,李商隱此舉,被看成是對恩師一家的背叛,從此,李商隱和情如兄弟的令狐绹分道揚鑣。 這樣的結果,對李商隱來說是痛苦難言的,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李商隱也只好用隱諱的方式來表達他內心的這種痛苦。在李商隱的詩中,《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無題·重帷深下莫愁堂》等詩,表面上是寫愛情,但實則是寄绹之作。 回到《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這首詩也是寄绹之作嗎? 我們以詩中抒寫的情感與李商隱和令狐绹的關系對照,就會發現兩者不相符合。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抒寫的情感,是矢志不移的,是心心相印的。而李商隱與令狐绹的關系,從李商隱成為李黨的那一刻起,便產生了裂痕,即使李商隱對令狐绹仍抱有深情,但令狐绹對李商隱卻頗有怨恨。 令狐绹當相國時,李商隱的靠山鄭亞被貶,李商隱北歸,生活再次陷入困難,此時李商隱再次希望令狐绹施以援手,而令狐绹根本不理他,可見兩人的關系早已不是心心相印的知己關系。 如果說詩中寄寓他與令狐绹的關系的話,那么詩中抒寫的應該是離騷式的單相思之情,而不是雙方心心相印,彼此深情體貼的愛情。 所以,這首《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是純粹抒寫愛情的詩。 二、李商隱的愛情事跡 既然這首詩是寫愛情,那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李商隱的愛情事跡。 李商隱早年曾在玉陽山學道,他居住的地方,離靈都觀很近,中間僅隔著一條玉溪。 靈都觀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建造的宮殿式的大寺觀,后來,靈都觀成了唐王朝公主入道時所居的道觀。 在玉陽山上,李商隱認識了許多伴隨公主入道的宮女,并愛上了一位精于音律的宋氏女宮人,但他們的愛情不被現實容許,相隔一溪,卻不能時時相會,雙方只能暗中傳遞書箋,借詩傳情。 后來李商隱和宋氏宮人之間的秘密泄露了,女宮人被迫離開玉陽山,兩人從此陌路。雖然兩人后來在長安重逢,但終究不能在一起。 李商隱的這首無題詩,純粹抒情,不雜敘事,所以很難考證詩中本事,它是不是寫給宋氏女宮人的呢?很難說,但詩中表達的那種在愛情間阻的情況下愈發深摯忠貞的情感,與他跟宋氏女宮人之間的情感是十分貼合的。 三、全詩解析 李商隱的這首無題詩,是愛情詩中的不朽名篇,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相見時難別亦難。曹丕《燕歌行》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植《當來日大難》有“別易會難,各盡杯觴”,都在強調分別容易相見困難,李商隱再進一層,說分別同樣難,這里的難,不是聚久難別,而是分別時的不舍,內心種種深情,不愿分別,所以以離別時分外痛苦。 清人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注》中說:“人情易合者必易離,惟相見難,則別亦驗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東風,指春風。此句移情于物,春風綿軟無力,百花殘謝凋零,傳達出一種極為纏綿哀傷的情緒。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頷聯用比喻的手法,寫至死不渝的癡情,是寫愛情的千古絕句。 春蠶吐絲,至死方盡,蠟燭燃燒,邊燒邊流下燭淚,直到整支燭都燒成灰,燭淚始干。 “絲”與“思”同音,春蠶吐絲,象征著愛情雙方無窮無盡的思念。“絲”與“淚”,語極凄凄,在傳達愛情的忠貞不渝的同時,傳達出一種無比的哀傷與痛苦,讓人讀之欲泣。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鏡,名詞用作動詞,意為對鏡梳妝。但,只。 詩至頸聯,轉到意中人的情境,仿佛詩人的目光,跨過重重阻隔,來到了意中人的身邊,我們仿佛能看到,詩人正含情脈脈地注視著意中人。 詩人設想,意中人早晨起來,對鏡梳妝,盯著鏡中的自己,只怕自己秀發中生了白發,怕生白發,一是擔心自己容顏老去,不能以最美的容顏再見戀人,二是悲嘆如此大好年華,竟不是能與戀人共同渡過。夜里吟詩,吟的也許就是詩人寫去的詩,她應該會感到月光清冷。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蓬山,海中仙山,這里喻指意中人居所。青鳥,神話傳說中西王母座前傳遞消息之神鳥。殷勤:情誼懇切深厚。探看(kān):探望。 尾聯說意中人所居之處不遠,希望青鳥代為探望,傳達自己的殷殷情意。 相去不遠,可書信長相往來,然用“蓬山”之典,仙山縹緲,青鳥難覓,真能音訊相通?于是這安慰里帶有一種無望的悲思。詩人在面對這無望的愛情時,用幻想來安慰自己,如此情致,讀來悲不自禁。 李商隱此詩,摒棄了具體情事的描寫,將他對愛情的體驗提煉、純化、升華為結晶,以表達愛情間阻情況下愈發深摯忠貞的感情。全詩千回百轉,字字刻骨,句句銘心,千載情詩,無出其右。 清代王漁洋《唐賢小三昧集續集》評:“玉溪《無題》諸作,深情麗藻,千古無雙,讀之但覺魂搖心死,亦不能名言其所以佳也。” 文 | 謝小樓 精讀《唐詩三百首》: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