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調理三種胃虛 中午的時候看到一個后臺留言,說自己老是不想吃飯,但是吃一點點就腹脹的厲害,不知道怎么辦。 這位朋友的癥狀極有可能是胃氣虛弱所導致的。 所以我們就說說胃的問題,胃的話我們將其分了3個類型,分別是胃陰虛、胃氣虛、胃陽虛。 胃陰虛 胃陰虛也稱胃陰不足,是指胃的陰液不足所出現的證候。 病因:胃陰虛多是由由胃熱、胃火熾盛,或溫熱病耗傷胃陰所致。 表現:此類患者多表現為證見口干唇燥,嘈雜,干嘔,飲食減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適,大便干結,舌紅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絳,脈細數等。 胃是主消化的,正常情況下,胃氣是向下而行,推動消化的,如果不能向下則會虛熱內生,熱郁于胃,氣失和降。長期置之不理那胃氣就會上逆,所以很多人都會出現干嘔,胸膈,便干等表現。 調理思路:養陰益胃。 方藥:滋陰養胃加減調理 胃氣虛 胃氣虛也叫胃氣虛弱,是指胃的受納和消化水谷功能虛弱的癥候。 病因:胃氣虛多因飲食不節,思慮、勞倦過度,或吐瀉日久等,導致胃氣虛弱,胃氣受納和腐熟水谷的功能減弱,胃絡失養,胃失和降而致。 表現:此類患者多有胃痛或腹痛隱隱、喜暖喜按、空腹時痛甚、進食后痛減,泛吐 清水,納食不香,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手足發冷,大便溏稀, 舌淡苔白,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緩,食后脹甚,噯氣,口淡不渴, 面色萎黃,氣短懶言,神疲倦怠,舌質淡,苔薄白,脈弱等。 上邊也說了,胃是主消化的,胃氣正常是往下走的,如果胃氣上升的話,那么大家想一下,如果胃氣虛弱了那么消化功能就會受到阻礙,可能吃進去的食物要很久才能消化掉,所以就會出現胃脹,胃口差等癥狀。 調理思路:益氣養胃 方藥:四君子湯加減調理 胃陽虛 胃陽虛,是指陽氣不足,胃失溫煦,以胃脘冷痛,畏冷肢涼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又名胃虛寒證。 病因:胃陽虛多因飲食失調,嗜食生冷,或過用苦寒、瀉下之品,或脾胃素弱,陽氣自衰,或久病失養,其他臟腑病變的影響,傷及胃陽所致。 表現:此類患者多有為胃脘冷痛,綿綿不已,時發時止,喜溫喜按,食后緩解,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 這個相對來說比較好理解,就像我們冬天的時候,把手漏在外面會覺得冷,時間一久就會覺得疼,這個道理用在胃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再說通俗一點,就是熱脹冷縮。 調理思路:溫胃散寒 方藥:人參健脾丸加減調理 寫在最后 以上就是3種胃虛的癥狀和調理思路,胃人體相當的重要。這么說吧,只要這個人能好好吃飯,身體就能跟的上,如果連吃進去的食物都不能消化,那一切都是空談。 胃火大如何調理 由于嗜酒、嗜食辛辣、過食肥甘美味等飲食不當引起胃中火氣上炎,稱為胃火,胃火大怎么辦? 1.吃好:在飲食上將健康吃回去。要注重飲食清淡。多吃點涼性食物,澆滅胃火,比如胡蘿卜、綠豆、西瓜、梨,冬瓜,黃瓜,苦瓜,等;多吃瓜果蔬菜,肉類的食物要適量的吃一點。胃火忌食溫補的牛羊肉,燒烤,火鍋,這些辛辣刺激的東西都是禁止食用的。胃火大的人,也要避免煙酒,和生冷的食物。 2.喝好:喝水可緩沖胃火燒的炙熱感,且能促進毒素排泄。多喝湯湯水水,除了溫水外,養胃茶也是不錯的選擇。將其沙棘、辣木葉、丁香、肉桂、茯苓、山藥等食材,用沸水沖泡,制成沙棘辣木葉茶,待冷即可飲用。堅持飲用可潤腸通便、和胃止痛,緩解因胃火引起的多種癥狀,起到滅火保胃的效果。搭配喝決明子茶或者是菊花茶,能有效的抑制胃火上升。 3.睡好:人一旦剝奪身體的修復時間,身體便會報復,而胃火便是其中一種。因此,我們要尊重身體的作息,累了就睡,時間到了就睡,確保一天的睡眠時間,并且通過各種手段提高睡眠質量。 4. 動好:加強鍛煉,如食后多走動有效解決腹脹。飯后應該多走動,做做家務或者散步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每天堅持1小時左右的適量運動,不僅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緒,還可幫助消化系統維持正常功能。 5.中藥:常清胃火中藥:常見的牛黃清胃丸,黃連上清丸,藿香清胃膠囊,都是治胃火的藥。 6.按摩:常按解溪穴(內外踝前橫紋的中點,即系解綁鞋帶的凹陷處),可補益胃虛,清毒素,降胃火,保護腸胃的效果。手指腹按壓輕柔穴位,約10分鐘即可。 調理脾胃 保和丸 【處方】 白術1斤(蒸),陳皮8兩(洗),厚樸8兩(姜汁炒),山楂肉6兩(飯上蒸),蒼術半斤(炒),甘草(炙)6兩,谷芽半斤(炒),萊菔子4兩(炒)。 【制法】 上為末,老粳米煮湯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調理脾胃。主 【用法用量】 每服1-2錢,以白湯送下。 【摘錄】 《墨寶齋集驗方》 吞酸嘈雜 保和丸 【處方】 山楂肉6錢,蒼術(米泔浸)3錢,白術3錢,半夏(姜制)3錢,黃芩(土炒)3錢,白茯苓3錢,橘紅3錢,蘿卜子2錢,黃連(土炒,去土)4錢,神曲4錢,吳茱萸1錢,連翹1錢。 【制法】 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宿,蒸餅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吞酸嘈雜。 【用法用量】 每服60丸,食遠橘皮湯送下。 【摘錄】 《杏苑》卷四 消食導滯,健脾和胃。主小兒食滯,脾胃不和,噯氣吞酸,嘔吐泄瀉,胸膈痞悶 保和丸 【處方】 白術5兩,茯苓3兩,半夏(制)3兩,山楂3兩,神曲(炒)3兩,陳皮2兩,連翹2兩,蘿卜子2兩,蒼術(制)1兩,枳實(炒)1兩,香附子(制)1兩,厚樸(制)1兩,黃芩(酒炒)1兩,黃連(酒炒)1兩。 【制法】 上為細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消食導滯,健脾和胃。主小兒食滯,脾胃不和,噯氣吞酸,嘔吐泄瀉,胸膈痞悶。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漸加至70-80丸,食后茶湯送下。 【注意】 忌飲酒及食肉面。 【摘錄】 《醫統》卷八十九引《直指小兒》 實熱翻胃 保和丸 【處方】 陳皮3錢,半夏(姜汁炒)3錢,白茯苓(去皮)3錢,連翹3錢,神曲3錢,山楂肉3錢,蘿卜子(炒)3錢,黃連(姜炒)2錢。 【制法】 上為末,稀米糊為丸,胭脂為衣,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 實熱翻胃。 【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人參煎湯,入竹瀝同下。 【摘錄】 《壽世保元》卷三 小兒乳食所傷,吐瀉積滯,肚腹疼痛 保和丸 【處方】 白術(泔浸,土炒)2兩,蒼術(泔浸,炒)2兩,厚樸(姜汁制)2兩,陳皮(去白)2兩,甘草(炙)5錢,莪術(醋炒)1兩,三棱(醋炒)2兩,香附(炒)2兩,砂仁(炒)5錢,益智(炒)6錢,蘿卜子(炒)1兩,山藥8錢,人參(去蘆)5錢,肉果(去油)40個,白豆蔻4錢,檳榔3個,木香5錢,神曲(炒)1兩,麥芽(炒取粉)、山楂2兩,茯苓(去皮)1兩,使君子肉1兩,干荸薺1兩。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 【功能主治】 小兒乳食所傷,吐瀉積滯,肚腹疼痛。 【用法用量】 方中麥芽用量原缺。 【摘錄】 《直指小兒附遺》卷四 痘后一向能食,今不思食,聞食氣即嘔 保和丸 【處方】 人參(切,焙)3錢,漂白術3錢,白云苓1錢5分,炙甘草1錢,山楂肉1錢,老麥芽1錢,六神曲1錢。 【制法】 上為細末,米糊為極小丸。 【功能主治】 痘后一向能食,今不思食,聞食氣即嘔。 【用法用量】 每服1-2錢,米飲送下。 【摘錄】 《幼幼集成》卷六 食積痢 保和丸 【處方】 萊菔子、楂肉、神曲、麥芽、陳皮、甘草。 【功能主治】 食積痢。 【摘錄】 《癥因脈治》卷四 食積、酒積 保和丸 【處方】 楂肉5錢,姜半夏5錢,黃連5錢,陳皮5錢,神曲3錢,麥芽2錢。 【制法】 將神曲打糊為丸。 【功能主治】 食積、酒積。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白湯送下。 【摘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 消食和胃。主食積停滯,胸脘痞滿,腹脹時痛,噯腐吞酸,惡食,或嘔吐泄瀉,脈滑,舌苔厚膩或黃 保和丸 【處方】 山楂180克 神曲60克 半夏 茯苓各90克 陳皮 連翹 蘿卜子各30克 【制法】 上藥研末,炊餅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食和胃。主食積停滯,胸脘痞滿,腹脹時痛,噯腐吞酸,惡食,或嘔吐泄瀉,脈滑,舌苔厚膩或黃。 【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空腹時用白湯送下。 【備注】 方中山楂善消油膩肉滯;神曲能消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消面食痰濁之滯;陳皮、半夏、茯苓理氣和胃,燥濕化痰,連翹散結清熱,共成消食和胃之功。 【摘錄】 《丹溪心法》卷三 頸項部癰疽(淋巴結核) 來源:《外科大成》 作者:祁坤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65年 1、頸項部癰疽:石疽生頸項間。堅硬如石。皮色不變。由沉寒客于經絡。氣血凝結而成。初起者用艾灸之。至五七十壯方止。次以麥飯石膏貼之。漸漸求愈。非若失榮之頑惡也。 2、失榮癥生于肩項耳前耳后等處。初起如痰核。日久漸大。堅硬如石。推之不動。按之不移。一年半載方生陰痛。氣血漸衰。形容削瘦。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如泛蓮。兼多穢氣。愈久愈大。越潰越堅。此由先得后失。六欲不遂。隧痰失道。郁火凝結而成。乃百死一生之癥。宜內服和榮散堅丸。外貼飛龍阿魏化堅膏。雖不獲全愈。而不致夭亡。誠緩命之至藥也。 3、和榮散堅丸:治失榮癥堅硬如石。不熱不紅。漸腫漸大者。 當歸身 熟地黃 茯神 香附 白術 人參 橘紅(各二兩) 貝母(一兩) 南星(一兩) 遠志(一兩)酸棗仁(一兩) 柏子仁(一兩) 蘆薈 角沉(各八錢) 龍齒(一對 如無用鹿角尖三兩 代之)牡丹皮(一兩) 朱砂(六錢為衣) 上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用合歡樹根皮煎湯送下。更須改往從新。澹薄安命。其中有得愈者。十中一二。否則難脫然也。 4、飛龍阿魏化堅膏:治失榮癥。及乳巖癭瘤瘰 結毒。初起已成。但未破者。用此貼之。 用蟾酥丸藥末一料。加金頭蜈蚣五條。炙黃去頭足末。研勻。用西圣膏(見首卷) 二十四兩。頓化。入前末藥。攪勻。以紅絹攤貼。半月一換。輕者漸消。重者亦可停止。常貼可以保后無虞。 中醫教你看4種嘴唇,知曉身體的各處隱疾 1、上唇深紅,下唇淡白 中醫常說,上唇屬胃,下唇屬脾。上唇深紅,下唇淡白,是“胃熱脾寒”的表現,此時常伴有臉紅、吃得多卻容易腹瀉、四肢懶散等情況。 2、上唇淡白,下唇深紅, 這是“胃寒脾熱”的表現,往往表現為人不想吃東西、易吐、頭腦昏昏沉沉的樣子。 3、嘴唇為青紫色 嘴唇青紫發黑,這是血瘀的表現,說明你身體正處于氣滯血瘀的狀態,也往往伴有心煩胸悶、體內無名疼痛、失眠多夢等癥狀。 4、嘴唇黑 嘴唇顏色偏灰黑,或嘴唇的邊緣發黑,是體內痰濕重的表現,這跟脾虛、腎陽虛都有關系。脾虛則生痰濕,腎陽不足則整個身體的陽氣都不足,進而不利于痰濕代謝。有這樣唇色的人,多有暴飲暴食、喜歡吃寒涼、油膩、甜膩的食物,而且缺乏運動,常伴有食欲下降、消化不良、下肢.沉重、身體多油體味較大。 瀉火湯 上火的脈就是浮浮尖尖的脈。左右手三部把到哪里有火,基本方都是要先瀉肝火,所有的火都會跟肝火有關系。心火,左寸;胃火,右關;腎火,右尺;肺火,右寸;大腸火,右尺;小腸火,左尺;膀胱火也是左尺,但是你感覺會不一樣,如果是膀胱火的話你尿尿的時候不舒服,如果是小腸火的話你肚子會覺得有點痛,就是癥狀上不一樣。 瀉火湯總方(傅青主):梔子三錢 丹皮三錢 白芍五錢 玄參二錢 生甘草一錢。 一、如果左寸有浮浮尖尖的上火的脈,你就加一錢的黃連,黃連入心瀉心火。心火旺人會怎么樣啊?第一個會煩,第二個是舌頭會破。口瘡通常長在口腔的內側,如果口瘡是長在舌頭上的話不要用瀉火湯。舌瘡的話用黃連一錢加菖蒲三錢。因為菖蒲是一個心經的引經藥,你加了之后黃連就專門收到心去涼你的心,別的地方都不會涼到,這是中藥好玩的地方。 二、如果脾胃脈把到有火,胃火加生石膏(三錢)。生石膏這個藥太重要了,以后傷寒論教陽明病會很正面的來講。要記得啊,一定要生石膏,生石膏是那種透明的結晶狀的東西,熟石膏是用來點豆腐用的,做豆花用的,退火的效果就差很多。 三、腎火加知母、黃柏(各一錢),黃柏跟知母都是退下焦火的,知母很潤,黃柏很燥,所以加到一起就不潤不燥。 四、肺火加黃芩(一錢),上焦火最代表的退火藥是黃芩。李時珍有過這個故事,他小時候得肺病肺一直在發炎,他就是長期喝黃芩一味主之喝好的。 五、大腸火,就是你便秘痔瘡那種大腸火,大腸火用地榆(一錢),地榆是痔瘡藥里常用的。就是你把到哪里有火就加什么。 六、小腸火加天門冬、麥門冬各一錢。 七、膀胱火,左尺把膀胱,膀胱火加澤瀉(三錢),用瀉的方法。澤瀉本身不是涼藥,但是它可以在瀉掉腎里邊不要的東西的時候把那個火瀉掉。 八、脾火不是真的火,脾火是因為你的脾太寒,所以寒氣把陽氣都逼上來了,所以脾火反而是用理中湯,是暖脾的藥。 消食,導滯,和胃。用于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欲飲食 保和丸 【處方】 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100g 茯苓100g 陳皮50g 連翹50g 萊菔子(炒)50g 麥芽(炒)50g 【性狀】 本品為灰棕色至褐色的水丸,氣微香,味微酸、澀;或為棕色至褐色的大蜜丸,氣微香,味微酸、澀、甜。 【炮制】 以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煉蜜125~155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 消食,導滯,和胃。用于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口服,水丸一次6~9g,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小兒酌減。 【規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貯藏】 密封。 【摘錄】 《中國藥典》 霍亂愈后調養脾胃 保和湯 【處方】 神曲3錢,茯神3錢,北沙參3錢,白芍1錢,廣皮1錢,山楂炭3錢,藿香1錢半。 【功能主治】 霍亂愈后調養脾胃。主 【用法用量】 上加荷葉1角,水煎服。 【摘錄】 《醫方簡義》卷二 嘈雜或食后腐作酸臭,心中煩雜者 保和湯 【處方】 橘皮(去白)1錢5分,茯苓1錢5分,半夏1錢2分,南星1錢,山梔仁(炒)、白術1錢,黃芩(炒)1錢,甘草5分,生姜5片。 【功能主治】 嘈雜或食后腐作酸臭,心中煩雜者。 【用法用量】 方中山梔仁用量原缺。 如熱甚,加青黛5分。 【摘錄】 《杏苑》卷四 濕疹止癢奇方 瞬風康王一管、綠藥膏一管、甲硝唑10片、病毒靈10片。先將甲硝唑和病毒靈研成末,在把2種藥膏混在一起與研碎的藥末調成膏狀,放到干凈的小 瞬風康王一管 、綠藥膏一管、甲硝唑10片、病毒靈10片。先將甲硝唑和病毒靈研成末,在把2種藥膏混在一起與研碎的藥末調成膏狀,放到干凈的小瓶里配用。 一次止癢,3次治愈。 糖尿病辨證論治 糖尿病中醫定義為“消渴”病,中醫治病以辨證論治為出發點,講究從根論治。中醫對糖尿病有一套成熟的治療手段和方法,中醫認為,糖尿病屬于虛癥,在虛癥的基礎上衍生出多多少少的實證,在病因認識上,也可在實證基礎上轉化為虛實交錯的證候。總之,糖尿病以虛為本,以實為表,在治療上,可根據病情的輕重而選擇性用藥。 糖尿病臨床上典型癥狀表現為尿多,食多,飲多,尿甜,總體是由于陰虛內熱導致,證候表現多樣,典型的有三個證候,即是陰虛內熱證、氣陰兩虛證和陰陽兩虛證,根據臟腑分布位置有可分為“上消”、“中消”、“下消”。糖尿病遷延日久,臟腑功能必受損,進而影響脾腎的水液,及其他物質的運化而淤積身體內外產生多種辯證。 脾胃乃后天生成之源;腎乃先天之精生成之源,因此在糖尿病治療上,兩者都顯得至關重要,治療此病尤以脾胃為最重,脾胃和則糖尿病能治愈,脾胃不和則糖尿病不能治。 關于糖尿病辨證論治,筆者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分為“上消”、“中消”、“下消”論治; “上消”即以治肺陰虛,燥熱為總體。陰虛者而產生內熱口燥可與玉泉丸益氣生津,止渴除煩且益氣和中。內熱津虧而氣陰兩虛可與二冬湯。 玉泉丸 葛根、 天花粉、 地黃、 麥冬 、五味子、 甘草。 服法 口服 一次6g 一日4次。 二冬湯 天冬(去心)二錢(6g),麥冬(去心)三錢(9g),花粉、黃芩、知母、荷葉各一錢(3g),甘草、人參各五分(1.5g)。 服法 水煎服。 “中消”即以治脾氣陰虛,燥熱為總體。氣陰虛者可與七味白術散,燥熱者可與玉女煎。 七味白術散 人參(6g),茯苓(12g),炒白術(12g),甘草(3g),藿香葉(12g),木香(6g),葛根(15g)。 服法 為粗末,每服錢(6g),水煎服。 玉女煎 石膏9-15g,熟地9-30g,麥冬6g,知母5g,牛膝5g。 服法 上藥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下消”即以治腎陰虛,腎陰陽兩虛為總體。腎陰虛者可與六味地黃丸,腎陰陽兩虛可與金匱腎氣丸。 六味地黃丸 中成藥 服法 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金匱腎氣丸 地黃、山藥、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澤瀉、桂枝、附子(制)、牛膝(去頭)、車前子(鹽炙)。輔料為蜂蜜。 服法 口服,一次20粒(4g)- 25粒(5g),一日2次。 治低血壓中藥方 藥方:黃精30,黨參30,炙甘草10。 用法:水煎服,每天一劑,或把上述藥物放入杯子里開水浸泡半小時當茶飲。一副只能用一天。第二天另換一副。 注意事項:對于兼有糖尿病的低血壓患者,最好是買回生甘草后放在鍋里干炒一下。再和黃精,黨參同用,這是因為藥房里的炙甘草更多是用蜜炙的,而這個蜂蜜是不是純的就不好說了,一個月為一療程,中間休息5天,再繼續服用,血壓恢復正常后還需要繼續服用半個月。 治療癲癇病的特效方 【配方】:活磁石三兩、生赭石二兩、辰砂一兩五、 半夏曲二兩、全蜈蚣七條、全蝎七枚、神曲三兩。 【用法】:上藥共末極細,水打為丸,每早晚淡鹽湯沖服各三錢。病重者口服三次,不可間斷。 【療效】:病程短暫者,服丸藥一劑則愈。若年深日久者,連服兩劑或三劑,則拔除病根,永不再發,屢試屢驗。并須兼服湯藥以助藥力 【禁忌】:,注意忌食羊肉、兔肉、雄雞肉等,蔬菜中如芫荽、芹菜不可食用,白酒不可飲。病愈后不忌。 【來源】:轉自 小偏方治大病 瘴氣中毒 保和湯 【處方】 厚樸(姜制)8分,大腹皮(黑豆水洗)8分,半夏(制)8分,陳皮(去白)8分,柴胡5分,枳殼5分,甘草5分,生姜3錢(煨)。 【功能主治】 中瘴氣,發熱嘔吐,腹滿不食。 【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摘錄】 《醫統》卷七十六 嗽痰肺痿諸證 保和湯 【處方】 知母2錢,貝母2錢,天冬2錢,麥冬2錢,冬花蕊2錢,天花粉1錢,苡仁1錢,五味子1錢,當歸1錢,生地1錢,桔梗1錢,甘草5分。 【功能主治】 嗽痰肺痿諸證。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1片,水煎,化入阿膠1錢,飴糖數匙服。 嗽甚,加紫菀、百合;潤肺,加瓜蔞仁、杏仁;火盛,加黃芩、黃連、薄荷、梔子、竹茹;失血,加蒲黃(炒黑)、茜根、藕節、小薊;喘,加真蘇子、桑皮、橘紅、沉香。 【摘錄】 《簡明醫彀》卷四 止嗽寧肺。主虛勞咳嗽 保和湯 【處方】 生地、人參、茯苓、熟地、五味子、當歸、白芍、知母、黃柏、地骨皮、黃耆、赤芍、赤苓、炙草、陳皮、柴胡、萸肉、天冬、麥冬。 【功能主治】 止嗽寧肺。主虛勞咳嗽。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 《證治寶鑒》卷六 停食積火,腹痛而瀉,瀉后痛減 保和湯 【處方】 蒼術、厚樸、白術、山楂、神曲、麥芽、半夏、茯苓、陳皮、甘草。 【功能主治】 停食積火,腹痛而瀉,瀉后痛減。 【摘錄】 《惹崖尊生》卷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