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人群:所有健身愛好者 內容標簽:背部 寬厚 塑形 動作技術 原著:Paul Carter 編譯:陸肆壹 許多人的背部怎樣都練不大,這很可能是出于動作技術的原因。 當然,我們也可以談論動作的選擇、次數、組數、和訓練頻率,但是如果你不了解背部肌肉的構成以及如何調整動作細節,這些因素很可能無關緊要。 如果你想讓背部變得更大一些,除了硬拉和引體向上,你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寬度和厚度談論到背部的塑造時,許多人都知道寬度和厚度是不同的概念,需要選擇不同的動作。所以,我們要先搞懂是哪些肌肉產生了寬度或厚度的不同效果,然后再決定能彌補問題的最佳動作技術。 寬度:負責寬度的典型肌肉是背闊肌。它起于脊柱,肌纖維沿扇形向上插入手臂肱骨。 厚度:負責厚度的是上背部肌肉:大圓肌、菱形肌、斜方肌(上、中、下)以及三角肌后束。 手肘路徑在拉類動作中,你手肘所走的路徑——是肘部向外展還是貼著身體——將決定哪些背部肌肉受到的刺激更大。 握法你使用的握法(或握把類型)將在手肘路徑中發揮作用。某些握法會讓手肘的動作比其它的更自然,這取決于你想要孤立的背部區域。 偏反握的握法有助于保持手肘的運動軌跡靠近身體,使背闊肌得到更多強化。 對握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但會更多涉及到一點大圓肌。 正握則最常用來打擊上背部的肌肉,因為它會自然地使手肘向外展。 握距一個較窄的握距,或與肩同寬的握距會更好地刺激背闊肌。較寬的握距則對上背部更有利(尤其是在做引體向上和下拉的時候)。 建立背的寬度讓我們來談談背闊肌。因為它附著在脊柱上,然后沿扇形向上到手臂肱骨,所以為了最大限度地拉長它,你的手肘起始位置應該位于體前而不是體側。 從那個位置開始,你需要采取一種“兩臂相對靠近”的路徑向下拉,并將肘部向臀部方向靠攏,以最大限度縮短背闊肌。 關鍵點: ●手肘貼著軀干運動,不要外展,使用窄的、或與肩同寬的握把。 ●在保持背闊肌張力的情況下拉長它。不要在完全伸展的位置失去張力。 ●將肘部努力向髖部方向靠攏。 要不要拱腰?在著重訓練背闊肌時,你需要用腹肌支撐,而不是反弓下背部。 你可能已經在別處看到過這類觀點::“完整的背闊肌收縮需要反弓下背部!” 你可能也見過一些體型巨大的健美運動員在下拉動作中反弓下背部。不能說這種姿態是錯的,但它并不能優先施壓你的背闊肌。 為什么?因為反弓的姿勢實際上減少了背闊肌的活動,導致它無法完全縮短,并增加了上背部的壓力。 所以,相反,你應該用腹肌支撐,通過保持中立的脊柱來創造更多的穩定性。在中立的脊柱位置,背闊肌可以產生最大力度輸出和最大限度的收縮。 建立背的厚度重點是斜方肌、菱形肌,大圓肌。 先來看看下拉的變式,目標是上背部,你應該采用寬握距,這也稱為“無背闊肌”下拉。 在下拉或劃船中,你要作出更明顯的手臂外展和下背部反弓,以孤立施壓上背部,同時削弱背闊肌的作用。 關鍵點: ●在劃船時將肘部向后推;在下拉或引體時將肘部向下推。 ●為了極限縮緊上背部,在頂峰收縮時想象將兩個肘關節靠在一起(盡管這不可能)。 ●反弓下背部是可行的,因為這有助于更好地施壓上背部。 杠鈴劃船和T把劃船如何?這些動作是優秀的,但它們需要訓練者具備更多的內部穩定和肌肉協調。 當我看到人們做這兩個動作時候,有很大程度的身體晃動和慣性,他們發力的起始點來自髖部肌肉。接著他們又把上半身猛地向下撞杠。這會給下背部和許多連接組織帶來不良的壓力。 你可以把杠鈴劃船和T把劃船寫入計劃中,但最好是放在訓練課的結尾。這樣,你可以在避免使用太大重量的情況下得到最佳的訓練效果。 最后一件事:不要在傳統硬拉中迷失從地面上啟動的傳統杠鈴硬拉,并不是一個很好的塑造軀干背部肌群的動作。畢竟你的軀干在硬拉過程中始終發揮的是穩定作用,而沒有明顯的伸展和縮短。 從肌肉張力的角度來看,動作前半程是由臀大肌和腘繩肌主導的。 所以假設你的目標是訓練軀干背部,改造成架上硬拉、并附帶彈力繩會好很多。 要記住,硬拉屬于最累人的練習,它會直擊你的脊柱和中束神經,造成系統性的恢復問題。如果你的目標是最大化軀干的寬度和厚度,不應該以硬拉為主打,而是以直接訓練到寬度和厚度的那些動作為主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