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在日光明朗的上午,或許在余輝點點的黃昏,或許在星月交映的夜晚,但無論在什么時候,只要打開這個文檔,只要面對這些詩詞,我的心情都會變得寧靜而歡欣。 做喜歡的事情是幸福的,也不會覺得辛苦。我感受著書寫的快樂,也分享著共鳴的喜悅。 第九期,或許是這個專題倒計時的開始,但仍希望它能帶給你們那份不變的詩意之美。 1.《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蘇軾·北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曾經想過,如果蘇軾生活在戰亂紛紛的南宋,他又會成為怎樣一位詞人呢? 會像辛棄疾、陸游一樣嗎?或許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里能找到一些答案吧。 這首詞作于蘇軾出任密州知州時的一次打獵活動。蘇軾平日里與友人開懷暢飲的機會應該很多,但打獵這種事情想必不是很多。所以每每讀到這首詞,我都不禁會心一笑,因為他讓我看到了我偶像的另一面。 詞的上闋,幾乎都是對出獵行動的描繪,氣派,華麗,狂放,豪邁。 老夫是蘇軾自稱,其實當年他才四十歲,還算不得老夫。不過就算是老夫,他也準備展示一下少年人的狂傲,那么這又是怎樣的形象呢?左手牽著黃犬,右手托著蒼鷹,頭帶華美的帽子,身披高貴的裘皮,然后和其他打獵的人一起出發,卷起平岡上的塵土肆意飛揚。何等雄姿英發!于是蘇軾豪言:為了報答全城的百姓與士兵對我的追隨,我要像孫權一樣親自射殺一只猛虎,來作為答謝。 詞的下闋,則借著這次出獵的颯爽風姿,將報效國家的壯志雄心盡情地展現出來。 酒正酣時,情正起時,自己好像也真的成了一個英雄,雖然鬃角有些白了,但又有何關系?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此處典出西漢,漢文帝免大臣魏尚的罪時,派馮唐拿著傳達圣旨的符節去執行赦免。所以蘇軾的意思是,我的朝廷何時也能派個“馮唐”來赦免我重用我呢? 重用的結果怎樣?——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最后一句,正是蘇軾潛藏于內心的深沉情懷。如果派他出征,他一定會去的,并且愿意為自己的國家將弓箭拉滿,將敵兵射盡。 正是從這首詞開始,蘇軾讓人們看到了與當時風頭正勁的柳詞完全不同的風格,那里有他的熱血與情懷,也有他的深沉與曠達。 2.《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蘇軾·北宋)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雖同為《江城子》,但這一首與先前那首“密州出獵”相比,可謂風格迥異。 一首豪放,一首婉約;一首讓人覺得熱血沸騰,一首讓人感到美不勝收。 這正是我愛蘇軾的原因之一,他怎么可以將不同風格的詞都寫得這么好。 蘇軾在被貶黃州之前曾任杭州通判,這首詞便作于他在杭州任職期間。某日他與著名詞人張先(對,就是寫“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張先)同游西湖,忽聞江上有人彈箏,曲調哀婉動人,蘇軾有感而發,遂作此詞,據說張先也同賦了一首,但未能流傳下來。 詞的上闋為景色描寫,能有機會與朋友泛舟西湖,想必他的心情一定不錯,因此眼中的景物多了幾分美好。 雨過天晴的晚上,有微風,有清波,有一抹霞光映襯著湖光山色;有荷花,有白鷺,有花一樣的笑臉伴著有意為之的傾慕。 在這樣一副讓人如癡如醉的美麗畫面中,忽然傳來了婉轉哀凄的箏曲。這樣的時刻,試想一下就是極動人的。迎著風,聽著曲,曲中有情,亦有感傷。而聽者像做了個夢一樣,等到一曲終了,再想找尋彈者的身影時,卻發現人早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青山兀自沉默。 不知為何,在讀這首詞的時候,我總會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行里,江州司馬也是先聽到琵琶聲,然后才“移船相近邀相見”的,而我們的蘇先生到底是無緣見彈者一面啊,是不是也有種遺憾呢? 不過,后來倒是有個傳說彌補了這個遺憾。相傳這彈箏的女子是個美麗的少婦,她見到蘇軾后自言,“因仰慕先生之名多年,今雖已嫁為人妻,但得知先生游湖,便不避罪而來,想為先生獻箏一曲,求小詞一首,不知是否可以?” 蘇軾自然是答應了,因此便有了這首《江城子》。 不過這個故事無從考證,只當是人們對大才子多姿多彩生活的想像吧。 最后一句——人不見,數峰青,出自唐代詩人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中的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真如夢一樣。 3.《一斛珠》(曉妝初過)(李煜·南唐) 曉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裛:讀音yì醪:讀音láo涴:讀音wò) 大多數人都愛李煜后期的詞,我自然也不例外。不過這期選了一首后主亡國前的詞,因為只有在亡國前他才無憂無慮地快樂過,雖然看到那些詞的時候也讓人不禁有輕輕的嘆息。 前期的甜甜膩膩,對比著后期的凄凄慘慘,李煜這人生還真是落差甚大。 《一斛珠》這首詞雖然是甜蜜輕快的,但詞牌名的來歷卻頗為寂寞惆悵。它出自唐玄宗那個被冷落的梅妃江采萍的詩句——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至于李煜這首詞是寫給誰的似乎還有一些爭議。大多數的傾向是寫給歌女的,也有人認為是寫給大周后。 寫給大周后的觀點是覺得這里面有濃濃的閨房情趣,尤其是“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檀郎出自西晉美男子潘安的小名檀奴,是后世婦女對自己的夫婿或所愛之人的美稱。這句詞是在寫一個女子嬌娜地倚在繡床上,細嚼著紅色的絲線,向心上人唾去。 而持這首詞為李煜為歌女所作這一觀點的人,大概正是因為上闋的文字,從妝容寫到啟聲,都有著歌女的嬌艷明麗,同時,下闋的“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正是酒席上的情形,飲酒過量到已弄污了衣裳。這種有失儀態的事情應該是歌女所為,而非皇后風范。 其實,不管這首詞是寫給誰的,李煜都將女子的美與才,嬌與俏表現得恰到好處,這正是后主最解風情的一面。想來他身邊定有很多很多美麗而有才情的姑娘,這是一個男人的艷福,也是一位帝王的隱患。 4.《憶秦蛾》(簫聲咽)(李白·唐) 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據說是李白所作,我其實是很愿意將據說兩個字去掉的,這種自然生動、博大渾厚的風格不正符合李白的曠世奇才嗎?只因年代太早,盛唐還是詩的天下,偶有幾首詞出現,似乎還令人不大習慣吧。 但是,我們的詩仙能將如此不遜色于宋詞的小令流傳下來真是讓人驚嘆,也難怪它會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這首《憶秦蛾》里既有離愁別緒,也有懷古傷今;既有女子思念愛人的婉約心思,又有作者身處西風殘照里的孤獨。。 在詩詞里,情緒的表達多數會有相應的景致來烘托。因此那悲涼嗚咽的簫聲,正襯著秦樓里那個叫秦蛾的女子夢醒時分的寂寞凄切。柳,在古代總與離別有關,折柳贈別,一年年,柳色仍在,離別未減。 灞陵,是漢文帝的陵墓所在地,以及下闋的樂游原是與漢宣帝有關。這是唐朝詩人的習慣,在他們的意識中能與大唐相提并論的或許只有漢,當他們無法直言自己的朝代時,通常以漢相代替,這在很多唐詩中都可以看到。而且灞陵橋,正是送客至此的揮別之地。 秋天,也是個可以映襯離思的季節,柳永有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望著音訊絕跡的古道,盼歸的人該有多么悲涼。 而整首詞的收尾真是漂亮,我特別愛這八個字——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那抹斜陽給陵墓鍍上了一層顏色,那陣陣西風無情地吹動著墓邊的蒿草,何等寂寞,又多么荒涼。仿佛詩人正站在那里,心頭翻騰著對一個王朝的思慮,腦海中浮現著那讓人無能為力的歷史消亡感。 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時間從來沒有停止過,它創造著更多的歷史。 5.《少年游》(參差煙樹霸陵橋)(柳永·北宋) 參差煙樹霸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有沒有覺得,這首《少年游》的某些意象與上一首《憶秦蛾》有點相似? 作為離別之地的霸陵橋,作為分別象征的楊柳,全然給我們一種熟悉之感,雖然這首詞在柳永的詞作里并不是那么人盡皆知。 我記得之前好像提到過,個人喜歡小令勝于慢詞,雖然柳永是一位寫慢詞的大家,但我覺得他的小令也絲毫不遜色,比如這一首,短短的幾十個字,便將那種羈旅生活的哀婉與離愁別恨表現得淋漓盡致。 說到分離,就自然會想到古人折柳贈別的習俗。而柳永筆下的這份離別的苦與恨正是從下面這句得到了更多的渲染——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一個惆悵的人面對的是那衰敗的楊柳,而不是春天里嫩嫩的枝條,這里也告訴了我們詞中的季節是秋天,當然下闋的句子說明得更直接。而霸陵橋這里的柳樹真是見證了人間離別的頻繁,它被折得已經像楚宮里那纖細的腰肢了。 下闋更是不減離別之悲,一曲《陽關》,這里的《陽關》是指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也叫《渭城曲》或《陽關三疊》,詩的內容想必我們都很熟悉了,“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尤其這最后兩句,在分別時聽到或許真的會讓聽者百轉千回,如腸斷了一般悲傷。 其實這首詞里我最喜歡的是——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它給了我一種秋天里很柔和的光影之美,但卻映襯著較強烈的離愁。它讓我想起,某些人看似不經意地遠去了,但那份懷戀卻始終存于心底。 6.《生查子》(去年元夜時)(歐陽修·北宋)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不知道每逢的元宵節,你會不會想到這兩句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聽著挺浪漫吧,有時倒覺得用在七夕也蠻合適的。 元宵節給我的感覺是很鬧的一個節日,是“寶馬雕車香滿路”,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對,也是“花市燈如晝”,但唯獨這“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讓我于喧鬧中體會到了一種安靜的美好。 在屬于兩個人的時光里,柳梢頭的月亮只是一個閑靜的背景,黃昏斜陽里,他們會牽著手漫步嗎?會作一首詞給對方聽嗎?還是會激動得只顧對望,說不出一句話呢? 不過,如果要是探究歐陽修作這首詞的背景,應該是沒有這么青澀的,據說這首《生查子》是在懷念他第二任妻子,同時也可以看出夫妻感情非常不錯。 這首詞里,上、下闋的反差是極大的。上闋有多么浪漫溫馨,下闋就有多么惆悵哀傷。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就是時間帶來的改變,我們用盡全力也無法阻擋的失去。無論是那個人徹底離開了這個世界,還是僅僅作別了我們的視線,她都留給了我們一段傷感的回憶,和一份美好的相遇。 7.《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晏幾道·北宋)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拼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說實話,第一次看到這首詞的時候,我并沒有覺得它怎樣好,而我個人也不是十分偏愛用字濃墨重彩的詞。 但是近兩年重新讀到它,開始覺出了其中的美。尤其是那一句——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真是漂亮,而且對仗工整。 這是比較有晏幾道風格的詞,既有相門公子歌舞升平的生活體現,也有多情才子深沉婉約的情感刻畫。 作為北宋宰相晏殊的幼子,晏幾道承襲了父親文學上的才能,但卻完全無意于像父親一樣入仕。他喜歡詩詞歌賦,愿意與兩三個好友伴四五個歌女,大家一起飲酒作詞,聽歌彈琴,何等逍遙快意的日子,對比他日后的家道中落,那真是神仙般的時光。 而與晏幾道來往比較多的正是其好友家里的幾位歌女,此前我們在《臨江仙》里提到過一個叫小蘋的女子,今天這首詞應該也是寫給其中某一位歌女的,只不過未點出名字而已。 詞的上闋極有畫面感,像一幕色彩絢麗的電影。那能歌善舞的姑娘,穿著彩衣是多么好看,她們勸酒的姿態也一定十分嬌媚,面對這樣的紅粉佳人與美酒佳肴,他怎么能不醉呢?他們舞到月上中天,他們歌到扇子都無力搖動……而這一切的陶醉,卻都是回憶。 因為這里有個很重要的提示——當年拼卻醉顏紅。他只是想起了昔日的歡聚場景,腦海中流連著那醉心的時刻。 下闋的懷戀之情是很深的,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文字深情款款,但又淺顯自然,所以不需要多做解釋。 但此處應該是重逢了惦念的人,而且就在今宵,所以才要拿著燈仔細看,生怕相逢是在夢中。 整首詞,我們倒不能說它有多么深的思想內容,不過,卻真的有很美的畫面與情意。 8.《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蔣捷·南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的詞其實我讀得不是那么早,但當我第一次讀《一剪梅·舟過吳江》和這首《虞美人·聽雨》的時候,就深深地喜愛上了。那“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是何等的美妙,又富于哲理啊。 而這首《虞美人》,帶著幾許惆悵與無奈,帶著雨打光陰的意境,讀來也是十分引人思考的。 蔣捷生活在宋末,經歷了宋元的交替,感受過國破家亡的沉痛,有著顛沛流離的經歷,所以他的詞里較容易讀出某種孤獨與懷舊。 這首詞正是借“聽雨”這一線索,詞人將自己的一生從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做了一次流暢的概括。如果每個時代只用兩個字來形容的話,少年時,是暖香;中年時,是漂泊;老年時,是孤寂。 作者似乎正因為感受著現今的蒼老與悲涼,才憶起了往昔或歡樂或愁苦的時光。想想還是年少時幸福,任外面風雨再大,依舊可以在紅燭香帳里歌舞升平。可長大了總是要有一些煩惱,尤其是那些羈旅的日子,風吹江面,雨打客舟,那一只孤雁在某種程度上也很像自己吧。 通過這首短短的“聽雨”,詞人仿佛已經細想了自己的一生,所以最后他才總結道——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收尾的一句,讓我想到了溫庭筠筆下的“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下雨的時候讀這樣的詞真是別有韻味,而每次看到它們時,我又恍若感受到了那些雨打窗欞的時節。雨滴似乎打濕了我的心,也打濕了我的秘密。 9.《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馮延巳·南唐)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我是真的被“獨立小橋風滿袖”這句給迷倒了,大概也正是因為這句,我選了這首詞來分享吧,不知道這么美的句子會不會也走進你們的心里? 一個人獨自站在小橋上,任風吹滿長袖,吹動衣袂,或低頭深思,或凝望遠方,這都是一幅風景。頗有一種“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的感覺。 最近越發覺得馮延巳對于我來說是個比較奇特的詞人,我不能說特別鐘愛他的哪一首詞,但卻是真的非常喜歡他的某些句子。比如上期的“細雨濕流光”,和這期的“獨立小橋風滿袖”,還有未曾分享過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再來說這首《鵲踏枝》,其字里行間確然有著明顯的愁緒。既使新的春天到來,草木生長,萬物更新,也不能消除那依舊縈繞在身旁的惆悵。縱然大詩人李白曾告訴后人——舉杯銷愁愁更愁,可后世人們在面對難解的情懷時,仍然會選擇以酒來排解愁怨和消磨光陰,結果慢慢地,身形變得消瘦,鏡子里的容顏也已經改變了。 上闋馮延巳用細膩的筆法描摹了那份寂寞與無奈,但我個人更喜歡下闋,雖然也是想傳達揮之不去的惆悵,可下闋更多地是寓情于景,仿佛河邊的青草,河堤上的柳樹,靜靜佇立的小橋以及彎彎的新月,都可以是那個獨自哀愁的人最好的背景。 其實我更希望,在我們“獨立小橋風滿袖”的時候,感受到的不是愁緒,而是灑脫與安然,換一種心境,或許我們會品嘗到清風明月相伴的美好。 10.《長相思》(山一程)(納蘭容若·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長相思,原是唐教坊曲,取自漢樂府《古詩十九首》其中一首中的一句——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后被用作詞牌名。 長相思按字面理解,用來表達相思之情最為恰當,比如林逋就寫過“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是很典型的思君念君的相思之作。 而納蘭的這首《長相思》所表達的卻是故鄉之思,是在一個長途跋涉的環境里,深情地想念著離別的家園。 這首詞的背景是納蘭隨從康熙帝到關外祭祖,在從都城北京到盛京(沈陽)的這一路上,應該遇到了不少風雪天氣,時值二月,尚未春暖花開,越往北去會越加感到寒冷。詞人此刻難免會懷念起那相對溫暖舒適的家鄉來。 這首《長相思》讓我覺得這不只是一次隨行時對故鄉的思念,而是將他所經歷過從軍時的感受一并抒發了出來,或許也是為每一個征戰在外的將士寫出了心聲。 我很喜歡“夜深千帳燈”這五個字。大概那只是一個普通的夜晚,四周因為沉沉的夜幕而顯得更加安靜,毫無睡意的人在獨自徘徊,他看見千千萬萬的帳篷里燃著燈,那景致想來是很壯麗的,但這無數燈盞卻隱約地照亮了他那顆思家的心。 所以他說“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 我相信即使遇到再大的風雪,一個人如果想起自己溫馨的家,唇邊都會不自覺地漾起微笑。因為等待我們的不只是故鄉,不只是家,還有那里的人,這才是長相思最美好的意義。 又完成了一期,恰好是在一個雨天收筆,北方的夜晚已經有了比較涼爽的風,拂去了盛夏遺留的悶熱。心境也開始變成更加自然,而且越來越覺得,享受詩詞之美是一輩子的事。 謝謝閱讀,下期見吧。 |
|